台裔美籍導演王凱民:當香港人當台灣是情感上的盟友,「我們讓他們失望了」風物

台裔美籍導演王凱民:當香港人當台灣是情感上的盟友,「我們讓他們失望了」

「拍攝關於台灣的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為。」

陳若菲專訪:遺落在台灣女同志影史之外,卻拍出世紀末女同肖像畫

看似無為的情感模式,藏匿著當年代女同志族群親密關係實踐中,堪稱無望的未來感⋯⋯

把脈「黑幫電影」:LGBT時代、BL劇和新世代觀眾面前,黑幫片會消失嗎?

看黑幫片讓我們想成為害怕成為的人。但原來不自由地區,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黑幫類型片?

梁朝偉:對明星的放大鏡時代,最能全身而退的人?|四地影評人對談

據說,他有一種黑洞共振的「傷口感」,那對接了華語觀眾不同地域與時空的記憶與脈絡嗎?他背後是怎樣的華語影視工業拼圖?

蔡明亮:看過我的電影,你不會再對世界如此焦慮

「如果電影是藝術,那麼就不是迎合大眾的東西。一切都是靈感的來源,從我聽到的一首老歌,到我擁有的咖啡店。 」

吳慷仁:深水埗街頭的台灣演員——癮君子、跑步者、回家的人,都是香港人

相隔多年,他又再次走在香港深水埗街頭,默默觀看著深水埗那些靜止不動、不被注意的癮士。

劉俊謙:紅在當下台灣的香港演員,廣東話與翹尾國語之間|專訪

「我們(我與觀眾)就是萍水相逢的關係,真實的我有千瘡百孔,有很多黑暗面,但這些東西我不會說,我也不要給大家知道。」

【線上端小聚預告】相約金馬後:2023泛亞洲華語電影年末盤點

金馬六十,賽果將出,三地影評人有何不吐不快?「合拍片」身份不再中港專屬,2023華語電影地緣政治大解析。

女女A片尚未開拍:台灣早期女同導演李湘茹,和一場夭折的同志婚禮

電視節目上,「(他們)講了許多不堪入耳的話。一種暴力感跟用獵奇的心態被看。」

銀幕內外尋找拉子身影:台灣90年代前後影史中的女同性戀再現

女同志什麼模樣?拉子與酷兒又有何異同嗎?這些各模各樣的身分與認同的再現,如何被理解、建構或想像、投射?

王淨專訪:來自宇宙的訊息,和生活的救贖

很多事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它就是會在你愈小心,愈不想要失去的時候離開你。

他們曾經拍攝人物紀錄片,在人和作品之間兩難

這是三位紀錄片工作者與拍攝對象溝通的經歷。

阿姨不滅:台式「理容院」的人情與美學|電影《本日公休》專訪

《一代宗師》有白玫瑰理髮廳,西門町有台北紅玫瑰理髮廳,但那些都是上海式,阿蕊學的,則是源自日本的美容院系統⋯⋯

爭議影片《流麻溝十五號》:女同志導演之島嶼情結,這是最接近大眾口味的一次

當她的島嶼情結遇上盤根錯節的權力角力,她的電影幾乎離不開囚禁與解放。

《一家子兒咕咕叫》導演專訪:鴿舍裡,有台灣過去二三十年的發展縮影

「牠到底經歷了什麼,沒有人知道。七年前飛出去大家寄予厚望,熱鬧萬分,七年後飛回來,這個家卻變成冰冷的⋯⋯」

重返少年台灣:一部電影背後的天才成群、江湖爆發與九零年代

「孩子們闖進來的時候剛好是夜晚,黎明還沒來到之前,他們已經殞落了。」

恐怖片《咒》是怎樣創作的: 來自黑暗媽媽的遺書你敢看嗎?

「這是一封媽媽寫給女兒的遺書、一封來自黑暗媽媽的詛咒信。」

《修行》導演錢翔:婚姻在我們這個時代變成了一個問題

相信電影是集體創作,錢翔相信低成本電影可以找到自己的觀眾。

台灣電影IP大戰:賀歲檔失利,得IP者卻沒得天下?

就算知道諸葛四郎這個IP,以時下視角來看,要如何突破、翻新原著裡頭過時的「中國框架」與隱隱的大中華式情感?

藏不住的張震,從世界盡頭走到金馬獎的台灣男孩

張震有不一樣的際遇,所有演得最出色的作品都沒有得過獎,卻在中年過後,隨隨便便贏了個最佳男主角。

音樂人盧律銘專訪:對電影原聲帶的美學堅持

盧律銘以《瀑布》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他有自己閱讀原聲帶的習慣和方式。

《該死的阿修羅》導演樓一安:他這樣講述一個隨機殺人的故事

縈繞在心頭的夢境是「撞向國貿大廈」,幾篇深度報導幫他找回了創作初衷。

台灣電影在春節檔怎麼垮掉了:這年頭除非電影叫人一起哭,觀眾不會去戲院?

串流當道,但依然無法取代去戲院一起哭、或自己去秘密哭的電影「專屬體驗」,台灣電影從2021年起要學會面對這道習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