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易植、余一文:賽博時代的恐怖主義,符號、影像與遊戲評論

潘易植、余一文:賽博時代的恐怖主義,符號、影像與遊戲

在新西蘭槍擊案之後,媒體紛紛陷入了恐怖主義所設下的符號與影像的陷阱。我們應當認識到,儘管我們依舊以「恐怖」來為這種暴力行為命名,但對於很多人而言,恐怖主義早已經不恐怖了,而這正是它最為恐怖的地方。

華思睿:人工智能難堪大用,手工操作杯水車薪——紐西蘭恐襲折射社交媒體審核困境

社交媒體平台的內容審核問題,並非簡單的「多僱點人」的問題。面對海量信息,科技公司擁有的控制權,要比想像中小很多。

《流浪地球》評分攻防戰:「彌賽亞情結」與另類民主實踐?

回顧整個事件,只能說網友在太多的問題上有強烈的表達訴求,而中國大陸的輿論和政治環境沒有給他們表達的空間。最終,一部電影和一個網站承載了原本不應該由他們承載的任務。

"internet" 為什麼應該小寫?

從大I變成小i,也是在重申互聯網的公共性:它和水、電、天然氣一樣,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

曹家榮:我們能否扭轉,數位利維坦的君臨?

在「數位利維坦君臨的前夕」,渺小的我們是否有改變的「機緣」?我想要提供另一種視野。

楊瀟:如何討論一種時代症候

面對信息世界的過度喧囂,今天的「黑鏡實驗」倒和1924年的「無聊休克療法」如出一轍。

邱慕天:在臉書擁抱「地球」的理由

社會學家包曼清楚地意識到了社交媒體中的陷阱:一個人可以「歸屬於」社群,不可能「創造」社群。

黃哲翰:數位利維坦君臨的前夕

看似「平等開放」、「促進直接民主」的數位網絡,有可能出乎意料地瓦解人們所欲捍衛的共識與價值,甚至使人不再自由。

陳至潔:鳥籠中的微信,與「插翅難飛」的中國境外網民

中國政府嚴加控管並強力引導互聯網的公共信息內容,甚至產生了境外的問題。中國政府對微信用戶的文化思想控制,並不會因為人移居海外而減少,因為只有中國的公民或在中國登記的公司才能營運微信公眾號並提供其信息內容……

網絡能承載理性討論嗎?「知乎」的中國實驗

知乎社區並未因為開放註冊和門檻降低,而從一個精英化的傳播平台淪陷為草根輿論場;知乎社區仍具有自我淨化能力。

張翠容:網絡掀起革命,卻撕裂社會!我見證埃及的殤

埃及革命推手戈寧:今天,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擁有網絡。但是網絡的某一部分,被人性中不那麽高尚的一面俘虜了。

夕岸:社群媒體,是否必然走向分眾極化?

我們對互聯網的感知,多大程度上只是一種事後反饋?對於互聯網話語的元分析,如何揭示技術政治的內在矛盾?

清肅「內涵段子」:景觀化的中國互聯網治理

要分析這一系列管制,乃至最新在新浪微博出現的同性戀內容的出位管控,也許還是先得回到這些問題來:這些被管控的「低俗」內容本身是什麼?是否所有被管控的內容,都具有反抗的潛能?

夕岸:新媒體如何「妨礙」集體行動

對互聯網算法的感知,讓我們更無力參與政治──越是清醒,越是難以行動

小端血淚史:你我如何被臉書算法改變?

如果它讓你更容易陷入單一認同,而不鼓勵傾聽多元聲音,如果它的演算法決定你看到的世界,也許你真的應該警惕了。

Airbnb:網路時代的鄰里溫情,還是資本巨頭的新遊戲

分享經濟幾乎整個由少數科技公司組成,且背後有為數眾多的創投公司撐腰。

演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我們任由各種科技公司的數據團隊收集、分析反應我們行為的資料,然後呢?

從「毅絲」到「段友」,兩千萬日活的手機應用為何被突然斬殺?

低調沉默的「內涵段子」被廣電總局斬殺事發突然,不同於通常先警告、整改,這次直接就是勒令關停,而「今日頭條」方面甚至完全沒有接到預警。其中原因何在?坊間說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