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中國商務部10月9日公告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凡涉及所有稀土開採與加工技術的出口品項,往後均需事前取得許可。稀土資源應用廣泛,更是軍武和電子零組件不可或缺的原料,而當前中國在全球稀土礦產量近7成、精煉產能市占率超9成,新規勢必大幅衝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美國已宣布祭出130%關稅反制,但實際結果仍待發展。
中國2025年已多次針對稀土加強管制,此次新規從12種輕稀土擴至所有17種輕稀土,實為中美關稅戰升級的一記重拳。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在10月底南韓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碰面,兩大領導人預計針對關稅事宜磋商,中國此舉無疑為自身提高談判籌碼。
美國如何反應
面對中國來勢洶洶,特朗普在10月10日宣布將對中國加徵100%關稅,該項稅率累計達130%。特朗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批評中國「很奇怪、變得非常敵對」,稱中方企圖讓全世界「成為它的俘虜」。特朗普更暗示可能取消川習會,隨後又表示「不確定會否舉行」。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亦在12日回擊,指責美方「雙重標準」。商務部強調「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並批評美方長期「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對華採取歧視性做法」,嚴重衝擊國際經貿秩序。
中方強調其對關稅戰的立場一致,「我們不願打,但也不怕打。」敦促美方盡快糾正錯誤做法,以兩國元首通話共識為引領。
根據特朗普發文,對中的新稅率上路日期定在11月1日,實施與否還要依照10月31日「川習會」是否能如期召開,以及未來幾周的中美談判進展而定。不過特朗普一席話已導致市場信心挫敗,當日美股標普500指數收跌2.7%,創4月宣布關稅戰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美股市值蒸發約2兆美元。
台灣如何反應
中國稀土管制消息也引發半導體與科技產業的不確定性持續加深,10月13日台股開盤一度重挫逾800點,半導體、AI類股為重災區,但稍後跌勢收斂,未如盤前分析預估跌至1600點。台積電預計將在本周四召開季度法說會,預料稀土管制將成關鍵焦點。
台灣經濟部13日表示,國內半導體所需含稀土之產品或衍生物多來自歐美與日本,直接影響較低。然而,中國新措施不再針對出口美國進行監管,而是仿效美國自2022年實施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將管制規則延伸到所有外國交易,台灣向日本進口半成品也可能受阻。
經濟部表示,此次中國擴大管制用途,新增的五種稀土元素銪、鈥、鉺、銩、鐿與台灣半導體製程中所需的材料並不相同,尚無顯著影響。但其他釤、鋱、鏑等永磁材料是高效馬達關鍵材料,從今年4月管制以來,整體市場已出現採購延宕與價格上揚,電動車、無人機等全球供應鏈可能受影響,後續需觀察。
經濟部表示,將持續密切關注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對台灣相關產業的影響,並與業者保持密切聯繫,推動多元採購與國際合作等,以確保關鍵礦物穩定供應,維持國內產業鏈安全與韌性。

新規具體管制了什麼?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告,未經許可不得出口的項目包含(一)稀土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稀土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相關技術及其載體;以及(二)上述產品相關的生產線裝配、調試、維護、維修、升級等技術。產品只要含有中國原產稀土成分達 0.1% 以上,未經許可,中國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就不得為境外稀土利用活動提供任何實質支持。新規將於11月8日及12月1日分階段生效,適用於全球。
公告強調,所謂「出口」不僅涵蓋了從中國境內向境外轉移稀土產品與技術,也包含向外國組織或個人以任何方式轉移或提供,諸如投資、贈送、展覽、展示、諮詢都可能被視為違規。公告也點名軍事用途出口原則上不予許可,14奈米以下半導體相關產品、256 層以上記憶體晶片及潛在軍事用途AI的申請皆需逐案審批。此外,外國申請人必須以中文提交文件或委託仲介辦理,無疑提高外國企業申請門檻。
種種細緻規定,代表晶片戰爭已從「原料戰」正式升級為「技術戰」,中國試圖掌握更高話語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商務部公告的附件檔案,都是採用中國國產軟體公司金山文檔的WPS格式,而非依照過往慣用的微軟Word或ADOBE的pdf格式,細節處更凸顯中國當局強化技術與規則主導權的意圖。

全球供應鏈潛在衝擊
中國稀土管制若改採FDPR原則逐案審批,眾多非中供應鏈如日、韓、德、荷、台、美都形成斷鏈壓力。對於半導體與晶圓產業,將有多個製造環節受衝擊,如晶圓拋光、磁控濺鍍設備,還有EUV/DUV 光學鏡片、雷射模組等都仰賴加入稀土。晶圓廠如台積電、三星、英特爾(Intel)、ASML等都可能面臨短期材料與磁性組件短缺,要即刻補足中國的供應缺口,實屬不易。
軍用稀土製品也備受關注。《紐約時報》指出,許多軍備零組件皆少不了稀土,例如飛彈、戰機所需的小巧精悍的電動馬達,還有戰車用來瞄準遠方目標的測距儀等。即使企業未直接涉入武器製造,只要將含有中國稀土0.1%以上的產品送往他國,照樣需向中國商務部申請許可。因此新規不僅衝擊歐美軍工產業,更可能影響歐洲向烏克蘭戰場供應武器,妨礙歐洲對抗俄羅斯之軍事行動。
歐洲2024年5月通過《關鍵原物料法》(CRMA),已將稀土列為34項戰略性原料之一,期望建立安全且具韌性的自主供應鏈,但相關計劃至少需十多年才能發展,且法規仍不完善導致企業投資意願低落,短期內仍難擺脫對中國稀土依賴。
眾多產業中,汽車製造業亦是受衝擊風險最高的領域。無論燃油車或電動車,其配備的電動馬達都需要數十種稀土磁鐵,短缺可能造成停產,許多汽車製造商已經直接向中國採購整組電動馬達。此外,風力發電、機器人與無人機等新興熱門產業,對中國稀土需求皆十分高,恐衝擊多國經濟。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最新研究即顯示,若中國中斷供應,德國的汽車製造、能源及航太業恐怕多達400萬個直接與間接工作機會會受衝擊,影響約3700億歐元產值。
稀土元素分布於全球,並非真的極度稀有,但是分離、提取與加工皆需要先進設備和技術,同時又不能受到過多環保法規限制。因此中國在1990年宣布稀土為受保護的戰略性商品之後,大力吸引稀土產業進駐,歐洲與北美許多製造商逐漸關門大吉。而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資料,2024年中國為世界第一大稀土礦生產國,約占世界開採總量 69%,其餘所有國家產量總和都不及中國。
中美貿易戰延燒以前,中國已非第一次將稀土作為談判籌碼。2010年發生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在釣魚臺相撞事件,雙方摩擦升級之下,中國便完全禁止稀土出口日本。當時一度引發美國、歐盟與日本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小組提出訴訟,WTO裁決中國政府違反會員國「反歧視」原則。中國在2015年取消出口限制,但中國對稀土的壟斷所造成的影響持續至今沒有改善。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