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
-
導演鄭有傑專訪:《親愛的房客》是同志片?家庭片?還是懸疑片?
為什麽異性戀的愛情電影我們叫愛情片,但是同性戀的愛情電影,我們就叫同志電影?
-
中國電影全面撤出,2020金馬獎折射出何種「台港連結」?
金馬獎曾是包容兩個香港的平台,當合拍片跟隨中國電影也缺席,卻有一個哪怕遍體鱗傷的「新香港」,在金馬被世人看見。
-
評《同學麥娜絲》:如果人生到了某個不上不下的階段
「笑著笑著就哭了」的表演典範,這可能更是今年台灣大銀幕上讓人記憶最深刻的單場戲⋯⋯
-
專訪《手捲煙》導演陳健朗:你以為找到了自己,但什麼是自己?
陳健朗想將自己喜愛的元素放進第一部長片裏——曾在香港電影中隨處可見的兄弟情誼。
-
第57屆金馬獎
《親愛的房客》:所謂「家庭」,哪有必要的形狀呢
鄭有傑一直思考家庭的組成,在血緣族群國家性別之外,什麼是必要和非必要的?所謂的家庭,是否有標準形狀?
-
金馬2019
這一切得來不易:金馬五十六的歷史價值
自由不是憑空而來,重要的是爭自由的過程,金馬過往的歷史本身便足以突顯這些過程累積的可貴。
-
金馬2019
金馬手記:那一個闖進影展的陌生人
金馬獎的「免疫系統」會如何對待「被抵制」這件事。這樣的好奇,並不能通過提問解決。
-
金馬2019
新冷戰中的金馬獎:開放,困境,未完成
遭中國抵制的台灣金馬獎,今年的圖景是台灣電影,新馬出品和香港獨立製作,它會有一個替代品嗎?
-
金馬2019
「封殺」金馬獎,港片如何站隊?政治激化下香港電影的困境和生機
香港電影人不能再迴避一個生存問題:在「政治必須表態」的時代,香港電影也沒有政治中立可言。
-
金馬2019
《陽光普照》編劇張耀升:當世界全面呼喊正能量但把你解釋成黑暗
全面滲透的威權結構不斷製造對立,將人跟人之間的關係轉換成資源爭奪的遊戲。
-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導演傅榆自述:如果已經沒有傷,我可能就不會哭了
拍攝紀錄片,包括《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榆嘗試一點點地去了解政治,不斷繼續是因為她覺得還有事情沒做完。
-
金馬最佳紀錄片導演周浩:混沌的真實
與其說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市長,不如說是中國盤根錯節的政治生態和對超負荷發展模式的多維思考。
-
金馬超新星
《紅衣小女孩》導演程偉豪:我為什麼要拍類型片/恐怖片?
台灣導演程偉豪以紅衣小女孩這則在地化的鄉野傳奇題材出發,更替它包裝成「魔神仔」的形象,非鬼怪、也非冤魂,而是在山上迷惑人心智的精怪,誕生恐怖片的新品種。
-
金馬超新星
舒米恩:夢想大眾成為哈「美」族
會不會有那麼一天,許多人因為喜歡阿美族文化到台東旅行,因為喜歡阿美族的音樂到都蘭參加阿米斯演唱會,就像哈韓哈日一樣,成為所謂的哈「美」族。
-
香港電影
陳果專訪:不用刻意解讀,就當《三夫》是有社會意識的 AV
被訪者要麼會大說特說政治見解,更多是避而不談,陳果有時是前者,有時是後者。
-
金馬獎2018
金馬獎「政治化」是偶然嗎?看看奧斯卡怎樣做
阿瑟·米勒的寓意就是:在高溫考驗中一個人能不能堅守立場、抗拒熔解,完全就看個人品德……
-
金馬獎2018
賈選凝:一個金馬,各自表述,電影可以超越語言嗎?
如果說金馬獎在大陸是因為藝術和美學的價值而顯得格外「純粹」,那麼它在台灣卻是因著包容與尊重的力量得以源遠流長。
-
總編周記
華文圈裡,可有一張平靜的導演椅?
頒獎給某些電影,會不會開罪某個政權這種問題,古已有之,於今為烈,「為烈」的原因是言論尺度大幅收緊,而不是電影創作這件事情的本質有了什麼變化。
-
金馬2018
中國導演在金馬:世代之爭還是與自己的搏鬥?
本屆最佳導演的致勝關鍵是什麼?一個創作者在技術提昇和格局擴張之後,如何克服瓶頸、跳脫框架、推陳出新⋯⋯
-
Your Opinion
來端必看評論區:「金馬」風波中我們在爭論什麼?
「一邊對於政治話題避之唯恐不及,卻又不得不做集體表態的尷尬扭捏。另一邊,導演多年社會運動的積極參與和對話所集結出個人身份認同的公開宣示,卻意外點燃兩岸最敏感的統獨之爭。」
-
金馬獎2018
張碩文:中國人不談政治,金馬獎不談審美
想不到,老生常談的「不談政治」,至今依然是這一類事件的爭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