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10月30日,在習近平和特朗普會見之後,中美貿易戰似有緩和趨勢。除了美方繼續對中國商品暫停實施部分對等關稅之外,雙方達成共識,暫時收回前一個月中美各自打出的「長臂管轄」牌——華盛頓暫停將更多中國高科技實體加入出口管控清單,而北京也暫停實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時間為一年。
「美方將暫停實施其9月29日公佈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一年。中方將暫停實施10月9日公佈的相關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並將研究細化具體方案。」中國商務部在釜山「習特會」後的答記者問如此公告。
61號公告的意義
中方所謂「相關出口管制措施」,指的就是對稀土的加碼管控。10月9日,國慶長假後第一天,中國商務部發佈了有關稀土出口的最新要求《公佈對境外相關稀土物質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簡稱61號公告)引發了外界震動。
在61號公告中,中國罕見地開始在稀土行業採取超常規的「長臂管轄」(或稱域外管轄)制度——只要是含有、集成或混有原產於中國大陸的相關稀土物項(特定物項價值比例超過0.1%),或者使用中國大陸技術在境外生產或二次回收的稀土物項,那海外主體在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出口前,就必須先取得中國商務部的許可,否則今後將無法再獲取有關產品和技術。
類似的管理措施,將手伸向了不涉及中國本土的境外企業之間的交易,雖然中國的法規體系中有域外管轄的制度設計,但中國此前從未落實過。考慮到中國過去一直聲稱反對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61號公告顯得很不尋常。
實際上,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在稀土的出口上做文章。2025年4月4日,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已經發佈規定,將一部分中重稀土物項納入出口管制範圍,需要申請獲得許可才能出口。但4月規定嚴控的是中國大陸本土對海外(尤其美國)的稀土出口,不受出口限制國家的主體仍然可以在獲得中國稀土產品後,利用中國技術進行冶煉加工或二次回收,再出口到美國。
10月9日出台的長臂管轄規定被認為是補上這個漏洞。北京能夠打出這張狠牌,也是因為中國在稀土生產與加工供應鏈上具有壓倒性優勢。中國稀土儲藏量約為4400萬噸,佔全球35-50%;而中國控制全球稀土加工、冶煉及分離能力的比重約在90%左右,在某些重稀土分離環節,中國幾乎達到99%控制(2023年)。

美國科技圍剿的3份清單
中國10月初「加碼」稀土禁令並非突如其來,它對標的是華盛頓不久前所出的類似政策。就在61號公告發佈的10天之前,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新引入了「50%規則」的合規標準——即所謂的穿透性規則。
所謂的「50%規則」的意思是,原來美國官方黑名單上的實體機構,其所控股超過50%的子公司等分支機構一樣要列入黑名單中。
舉例來說,如果A公司上了清單,而A持有C公司15%的股份,另一家在清單上的公司B也持有C公司35%的股份,合起來A和B兩家公司持有C公司50%的股份,那麼C在實際交易中就會被視為受控對象,一樣適用美國最嚴格的許可證審查政策。
目前,與美國出口管制和制裁相關聯的清單主要有3份:BIS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的「軍事最終用戶清單」(MEU),以及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列出的「特別指定國民清單」(SDN List)。
BIS的實體清單最初於1997年設立,旨在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主要針對航空航天和化工行業的實體。隨著時間推移,實體清單的規模和範圍都呈指數級增長。截至2025年9月29日,實體清單包括3,163 個實體,主要來自中國,涉及電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信息系統和半導體等具有重要軍民兩用應用的行業。
MEU清單相對較新,於2020年設立,也有大量中國實體列入MEU清單。
SDN清單則針對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毒品販運或其他犯罪網絡有關的實體。SDN清單的特殊要害在於可以觸發「二級制裁」——如果一家中國企業被列入SDN,則該中國企業不僅喪失了美國市場,其他國家企業包括中國企業,也會不敢與之合作,否則可能一並列入SDN清單。舉個例子,如果中國金融機構和俄羅斯被列入SDN清單的實體有交易,那麼中國的金融機構就可能受到二級制裁。
穿透性規則如果實施,中國的科技產業會面臨嚴峻挑戰。中國的公司將更難獲得美國的高端AI芯片(晶片)、半導體等材料。在中國看來,穿透性規則就是美國為削弱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長期競爭力而設計的。

中國的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10月9日公佈的稀土61號令以牙還牙,同樣引入了50%的穿透性規則。中國版「50%規則」規定,施加於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和關注名單上所列實體的許可限制,將自動適用於該所列實體控股50%及以上的子公司、分公司等分支機構,無論位於何地。
此外,61號公告還規定,「最終用途為研發、生產14納米及以下邏輯芯片或者256層及以上存儲芯片,以及製造上述制程半導體的生產設備、測試設備和材料,或者研發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請,逐案審批。」
換句話說,61號公告通過「逐案審批」、限制稀土用於半導體、AI等敏感領域,本質上是用中國在稀土產業鏈上的主導地位,來反制美國在半導體和AI等高科技領域的「圍剿」。
10月30日,習近平和特朗普在釜山會見後,雙方明確將暫停實施雙方的有關政策一年。不過,從商務部公佈的答記者問看,中方似有所保留。中方表示,稀土61號公告等暫停實施後,「將研究細化具體方案。」
人們不知道在暫停的一年時間裡會發生什麼變數,但中美之間的全方位博弈將是未來長期的趨勢。
有人認為,中國可以在一年的時間裡進一步研究如何細化稀土的長臂管轄,包括如何實施對個案的審批。但也有聲音指出,中國的稀土出口禁令短期影響雖大,但長期影響力可能被高估。儘管美國的稀土金屬對外依賴度高,但是其總量不大,一年進口約1萬噸(相比中國去年出口量為12.3萬噸)左右,用10至15年時間內基本可以完成從中國進口的替代。
特朗普此次亞洲之行中,美國已分別與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簽訂礦產合作框架,正全力組織一個控制在自己手中的關鍵礦產供應鏈聯盟,以對抗中國在相關領域的出口管制措施。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