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 10 岁了!一路走来,我们始终相信,有些故事必须被说出,真相需要被守护。这十年的坚持,来自读者的信任与支持。未来的每一步,我们仍需要你同行。邀请你成为端传媒会员,一起订阅守护独立报导,让真相持续被看见。
10月30日,在习近平和特朗普会见之后,中美贸易战似有缓和趋势。除了美方继续对中国商品暂停实施部分对等关税之外,双方达成共识,暂时收回前一个月中美各自打出的「长臂管辖」牌——华盛顿暂停将更多中国高科技实体加入出口管控清单,而北京也暂停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时间为一年。
「美方将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并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中国商务部在釜山「习特会」后的答记者问如此公告。
61号公告的意义
中方所谓「相关出口管制措施」,指的就是对稀土的加码管控。10月9日,国庆长假后第一天,中国商务部发布了有关稀土出口的最新要求《公布对境外相关稀土物质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简称61号公告)引发了外界震动。
在61号公告中,中国罕见地开始在稀土行业采取超常规的「长臂管辖」(或称域外管辖)制度——只要是含有、集成或混有原产于中国大陆的相关稀土物项(特定物项价值比例超过0.1%),或者使用中国大陆技术在境外生产或二次回收的稀土物项,那海外主体在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口前,就必须先取得中国商务部的许可,否则今后将无法再获取有关产品和技术。
类似的管理措施,将手伸向了不涉及中国本土的境外企业之间的交易,虽然中国的法规体系中有域外管辖的制度设计,但中国此前从未落实过。考虑到中国过去一直声称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61号公告显得很不寻常。
实际上,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在稀土的出口上做文章。2025年4月4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已经发布规定,将一部分中重稀土物项纳入出口管制范围,需要申请获得许可才能出口。但4月规定严控的是中国大陆本土对海外(尤其美国)的稀土出口,不受出口限制国家的主体仍然可以在获得中国稀土产品后,利用中国技术进行冶炼加工或二次回收,再出口到美国。
10月9日出台的长臂管辖规定被认为是补上这个漏洞。北京能够打出这张狠牌,也是因为中国在稀土生产与加工供应链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中国稀土储藏量约为4400万吨,占全球35-50%;而中国控制全球稀土加工、冶炼及分离能力的比重约在90%左右,在某些重稀土分离环节,中国几乎达到99%控制(2023年)。

美国科技围剿的3份清单
中国10月初「加码」稀土禁令并非突如其来,它对标的是华盛顿不久前所出的类似政策。就在61号公告发布的10天之前,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新引入了「50%规则」的合规标准——即所谓的穿透性规则。
所谓的「50%规则」的意思是,原来美国官方黑名单上的实体机构,其所控股超过50%的子公司等分支机构一样要列入黑名单中。
举例来说,如果A公司上了清单,而A持有C公司15%的股份,另一家在清单上的公司B也持有C公司35%的股份,合起来A和B两家公司持有C公司50%的股份,那么C在实际交易中就会被视为受控对象,一样适用美国最严格的许可证审查政策。
目前,与美国出口管制和制裁相关联的清单主要有3份:BIS的「实体清单」(Entity List)、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的「军事最终用户清单」(MEU),以及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列出的「特别指定国民清单」(SDN List)。
BIS的实体清单最初于1997年设立,旨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主要针对航空航天和化工行业的实体。随着时间推移,实体清单的规模和范围都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25年9月29日,实体清单包括3,163 个实体,主要来自中国,涉及电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信息系统和半导体等具有重要军民两用应用的行业。
MEU清单相对较新,于2020年设立,也有大量中国实体列入MEU清单。
SDN清单则针对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毒品贩运或其他犯罪网络有关的实体。SDN清单的特殊要害在于可以触发「二级制裁」——如果一家中国企业被列入SDN,则该中国企业不仅丧失了美国市场,其他国家企业包括中国企业,也会不敢与之合作,否则可能一并列入SDN清单。举个例子,如果中国金融机构和俄罗斯被列入SDN清单的实体有交易,那么中国的金融机构就可能受到二级制裁。
穿透性规则如果实施,中国的科技产业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公司将更难获得美国的高端AI芯片(晶片)、半导体等材料。在中国看来,穿透性规则就是美国为削弱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长期竞争力而设计的。

中国的反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10月9日公布的稀土61号令以牙还牙,同样引入了50%的穿透性规则。中国版「50%规则」规定,施加于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和关注名单上所列实体的许可限制,将自动适用于该所列实体控股50%及以上的子公司、分公司等分支机构,无论位于何地。
此外,61号公告还规定,「最终用途为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以及制造上述制程半导体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和材料,或者研发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请,逐案审批。」
换句话说,61号公告通过「逐案审批」、限制稀土用于半导体、AI等敏感领域,本质上是用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来反制美国在半导体和AI等高科技领域的「围剿」。
10月30日,习近平和特朗普在釜山会见后,双方明确将暂停实施双方的有关政策一年。不过,从商务部公布的答记者问看,中方似有所保留。中方表示,稀土61号公告等暂停实施后,「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
人们不知道在暂停的一年时间里会发生什么变数,但中美之间的全方位博弈将是未来长期的趋势。
有人认为,中国可以在一年的时间里进一步研究如何细化稀土的长臂管辖,包括如何实施对个案的审批。但也有声音指出,中国的稀土出口禁令短期影响虽大,但长期影响力可能被高估。尽管美国的稀土金属对外依赖度高,但是其总量不大,一年进口约1万吨(相比中国去年出口量为12.3万吨)左右,用10至15年时间内基本可以完成从中国进口的替代。
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中,美国已分别与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签订矿产合作框架,正全力组织一个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关键矿产供应链联盟,以对抗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出口管制措施。
 
		 
				 
		 
		 
		
评论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