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政:「台灣需要適格的反對黨」台灣

李根政:「台灣需要適格的反對黨」

台灣綠黨有着19年的選舉經驗,長期思考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關係,召集人李根政將如何帶領綠黨突破小黨困境?

「一中同表」? 洪秀柱背後的青年人

在太陽花運動之後,台灣年輕人「偏綠」、「天然(台)獨」似乎成了理解、評論台灣政治的預設框架。但偏偏就有這麼一批年輕人,聚集到被視為「統派教母」洪秀柱的大旗底下,為她奮戰了3個月。他們,怎麼看待這場「換柱風暴」?

何明修:台灣左翼政黨能否站穩一席之地?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這樣具有前瞻性的組合與實踐,非常有可能指引出台灣未來的社會圖像。

蔡英文選了副手,他是學者、SARS專家、及「聖墓騎士」

出身公衛和醫界的知識菁英代代相承地投身政治領域,這是台灣政治傳統中一道特別的風景。陳建仁的出線,把這項傳統推上另一個高峰。

邵宗海:洪秀柱蔡英文 兩岸政策大不同

兩人都知台海和平的重要性,只是蔡英文沒有勇氣提起,1992年的兩岸兩會,均有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事實。

郭正亮:宋楚瑜參選激化泛藍焦慮

一旦宋楚瑜在大選成功邊緣化洪秀柱,他就將與王金平聯手成為最有實力收拾藍營殘局的兩人。

郭正亮:洪下朱上搶救國民黨危亡

目前台灣在兩岸、經濟、財政、青年等政策上已面臨空前困境,總統候選人更有責任提出明確可行的方案。

陶儀芬:「太陽花運動」與2016台灣選舉

選舉文化、金錢與制度可以說是新興小黨從政的三座大山,壓在上面讓「太陽花運動」帶來的社會力變化猶如在地表之下的岩漿,在政治場域找不到噴發的出口。

飆風小黨,民進黨的盟友和噩夢

時代力量的意外爆紅,讓與其保持競合關係的民進黨備受「政黨票」遭到瓜分的壓力,面對小黨崛起的新局勢,綠營做好準備了嗎?

范雲:還停留在誰是「本土」是舊政治

從野百合世代的學運明星,到學術界與民間社會的活躍人物,社民黨召集人范雲如何在新興政黨風潮中,面對政治分歧與角力?

邵宗海:洪秀柱「一中共表」,凸顯兩岸政治定位難題

如果「一個中國」只是個抽象的概念原則,那麼大陸與台灣在這原則下可賦予的定位又會是什麼?

何明修:台灣政壇是否容得下「第三勢力」?

放眼不到半年的2016年國會大選,是否第三勢力能掌握稍縱即逝的歷史契機,就取決於主事者的心胸與格局。

超越藍綠?台灣社運型政黨前進立法院

過去兩年深度參與台灣社運的不同團體,經過一番糾集和裂解,重組出兩個政治聯盟,力爭2016年立法委員大選議席。

朱建陵:國民黨雙輸兩岸歷史詮釋權

從這場課綱爭議看明年總統大選,可以發現泛藍群雄分裂、團結的民進黨對分裂的國民黨。

何明修:奇特的台灣總統大選

在目前上演的台灣總統選舉,以往選戰模式似乎已經不適用了。國民兩黨這次似乎出現了互換錯位的現象。

洪鑫誠:風波過後是一場真正的大選

此後,藍綠終於有望找回基本盤,將選舉帶向「常態化」,拓展候選人的政見表達以及公共政策辯論的維度。

邱毓斌:社運參政要不要搞copy+paste?

在社運領域追求的訴求,不見得就是打動人心的政見,或許要經過一定轉化,才能與選民的柴米油鹽連結起來。

林正修:蔡英文對局北京,可想想重慶的蔣介石

如果蔡果真在本週末後當選總統,我覺得她該認真想想的人物是重慶時代的蔣介石。若民進黨重新執政,必定面對北京的步步進逼。形式相近的威逼,抗戰時期的蔣介石都以更慘烈的方式面對過。

朱立倫赴美「交功課」,成績比得過蔡英文嗎?

在台灣大選中,美國不選邊站,由台灣人民決定最後結果。無論誰當選,美國都會與之合作。

看看巴黎,想想藍綠,我們要什麼樣的社會住宅?

當巴黎把提供法定比例的社會住宅,視為一場平等、尊嚴和所有城市權的戰鬥時,台灣各黨總統候選人捍衛居住正義的決心,每個選民都在睜大眼睛檢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