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機構與香港骨肉相連——專訪港台前助理廣播處長施永遠
7年後,記者再追問當時具體的政治任務為何,施永遠仍然沒有正面回應:「你知道的,他暗示你做什麼,不做什麼,一定不會有人錄音,一定不會有表面證據。」
7年後,記者再追問當時具體的政治任務為何,施永遠仍然沒有正面回應:「你知道的,他暗示你做什麼,不做什麼,一定不會有人錄音,一定不會有表面證據。」
1989年首播,31年來為批評而生,從來也是政府眼中釘,但歷經數次或明或暗的壓力,一路有驚無險。直到2020年,《頭條新聞》發現,全港最不能批評的,可能就是香港警察。一輪性質不同的打壓,或正席捲而來。
回顧過去19年來,《壹週刊》帶給台灣讀者的「驚奇週三」時刻,不只是「跟監爆料」,也標誌了台灣社會的轉型與變遷。自李登輝的國安密帳案始,《壹週刊》記者潛入因SARS封院的和平醫院報導、揭露扁家弊案,乃至休刊的前半年,都持續交出左右台灣總統大選的調查報導。
台灣知名網路公共論壇PTT,自2018年九月暫停開放註冊新帳號,至今整整一年。曾如香港「連登」一般自由開放,能號召社運參與、促進公共討論、開放使用者天南地北閒聊各種話題的公共論壇,出了什麼事?它會就此走上消亡之路嗎?
「2019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周日(29日)在台北公布結果,端傳媒的作品《先有廠,再規劃」,泄漏69噸「碳九」的泉港埋了多少雷?》,獲得專業組平面類優等獎。 平面組評審,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何旭初在頒獎前致詞時就特別提到這次參加的「海外作品」,帶來了不同的敘事方法和不同的觀點。特別在「公權力機關相對對記者並不那麼友善」的環境裡面,能夠做出這樣的成果,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先有廠,再規劃」,泄漏69噸「碳九」的泉港埋了多少雷?》一文,是2018年11月4日,發生在福建泉州的石油化工產品「碳九」泄漏事件的追蹤報導,
維穩體制的功能,以及民眾把政治本身理解為一種約束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切斷了政治信念與政治實踐的關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仍然是很原始的、而非現代的政治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