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梁一夢:「把時局弄得更糟,就可能擊敗威權政府?」焦土戰術真的能讓香港民主再出發嗎?
香港民主運動在當下最需要的,是要有把一盤爛棋下好的魄力。最合理的方法,是先做好基礎的組織建設。
香港民主運動在當下最需要的,是要有把一盤爛棋下好的魄力。最合理的方法,是先做好基礎的組織建設。
香港的補選結果卻使人失望和沮喪得多,因為它所反映的遠多於議席的失去——而是一個政治時代的過去,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自3月補選敗陣後,民主派銳意增強地區工作,務求面對面感動選民,但在有前高官、建制派加持的陳凱欣跟前,一切變得徒勞無功。民主派似乎仍未能直接擊中選民心中所思。
許多人說,柯的出現是要推倒「藍綠」的高牆。不過,台灣社會看到的是,許多高牆不只仍然矗立,而且後面的「紅磚」愈蓋愈高。
編按:2018大選數據專題由《端傳媒》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共同企劃、製作。以簡明、精緻的圖表,多面向解析2018台灣大選的特色及結果。本篇為系列四:得票總覽分析。 鐘擺效應 2010年縣市首長選舉中,國民黨大勝,贏得15個縣市首長。2014年,民進黨反敗為勝,奪回13個縣市首長。2018年,國民黨重溫勝利,奪得15個地方首長。勝負變化有如鐘擺。
編按:2018大選數據專題由《端傳媒》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共同企劃、製作。以簡明、精緻的圖表,多面向解析2018台灣大選的特色及結果。本篇為系列五:雙北、高雄及台中市選情歷史分析。 柯文哲和棄保效應
台灣九合一選舉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開票至25日凌晨3時2分結束,以台北和高雄的選情最為激烈,電視台直播,市民守候結果。直轄市與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從現有13席鋭減到6席,國民黨則從6席大幅增為15席,無黨籍從3席減為1席,另外,有7項公投案通過。 藍綠政黨或無黨籍人士,競選期間四出掃街拉票、參與電視辯論、在網絡上經營多樣的宣傳攻勢,不同公投議題的辯論與宣傳,城市裏掛滿大型的競選廣告。市民在熾熱的選舉氣氛下,參與不同的造勢活動,如大型演唱會般的歌舞狂歡、隨候選人的演講哭著笑著,或於開票時,因拉鋸的票數而焦慮不安。 台灣的十一月,向來寧定的城市,因著兩年一度的選戰而翻起波濤,牽動著市民的情緒,無論他們願意不願意。
編按:2018大選數據專題由《端傳媒》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共同企劃、製作。以簡明、精緻的圖表,多面向解析2018台灣大選的特色及結果。本篇為系列三:公投結果分析。 2018台灣地方選舉同時舉行10項公民投票,結果7項獲得通過,3項不通過。 通過的提案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