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女人沒有國家?」專欄,名字源於伍爾芙的一句話「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但我們保留了一個問號,希望能從問號出發,與你探討女性和國家的關係,聆聽離散中的女性故事和女性經驗。我是編輯符雨欣。2025年2月12日,被稱為「中國女性研究拓荒人」的李小江教授因病去世,享年74歲。由於她自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之後,就與外界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疏離,所以大部分人對她的了解都源於近年一篇精彩的特寫文章:《開拓中國女性研究的人,不想當女性主義者》。那篇特寫還原了李小江的人物特點,而本期的評論文章則試圖討論她在學術上的突破和侷限。她曾經思考過的問題現在仍是許多人的困惑,比如如何在西方的學術系統和中國的國家主義中保持獨立的學術思考和判斷,如何準確地理解「本土」的問題;對於性別,她晚年轉向女性考古,試圖在遠古的脈絡中找到母權的社會組織形式的案例。事實上,雖然李小江可被稱為奠基人,但她提供的答案對現在人來說可能是「有待思考」的,思想之可辯,就在於不斷的批判、建立與批判。然而她也為我們做了一些重要的提醒,比如我們在討論的「真理」是否不容置疑,或如何看待自己與「主義」的關係。本期作者唐凌,讀博期間與李小江有信件往來,《華人家園與天下》一書收錄了李小江給唐凌的5封信,也基本反映了她對學術之路的思考。
時隔一個半月,終於沉澱下來寫這篇中國女性研究奠基人李小江的悼文。她的去世不再是新聞了。很好,因為她「不願湊熱鬧,更不願湊女權的熱鬧」。而對於中文讀者而言,對李小江的關注,更不該僅存於新聞。
1951年出生的李小江因為開創了中國大陸女性學而成名。1980年代,當她還是三十多歲的鄭州大學講師的時候,她就在中國大陸高校創建第一個婦女學課程(1985)並開始主編第一套「婦女研究叢書」(17 冊,1987-1992),其中包括現在被稱為中國女權主義的經典《浮出歷史地表》(作者:孟悅、戴錦華)以及時下討論度很高的《江永「女書」 - 上、中、下》(作者:謝志民)。
1995年是她和中國女權運動及研究的一個轉折: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八九後的中國急需向世界證明自己的開放,許多性別NGO都因此會而成立。「社會性別(gender)」這個現已成為女權研究基礎關鍵詞的概念也在此時被引入中國。但李小江卻拒絕參會。此後,儘管她仍然筆耕不輟,但卻在公衆視線逐漸消失。在學術的討論中,李小江收穫了讚譽,但也有更多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