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兩週前的8月15日,打開手機會有極小的概率在首頁看到一條紀念內容:雷鋒同志逝世六十週年。這條內容淹沒在鋪天蓋地關於東部軍區演習的熱血報道之中,顯得很不起眼。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媒在微博和微信上刊發了零星的紀念視頻和文章,與紀念前不久犧牲而成爲烈士的消防員同志規格相當。一方面,這很恰當:雷鋒生前的地位本就很不起眼,與普通消防員類似,其最高成就是立二等功一次。然而另一方面,雷鋒又不同。雷鋒曾經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符號,即使在二十一世紀,雷鋒這個名字仍然令所有人耳熟能詳。
雷鋒是一個真正讓人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自六十年代以來,「雷鋒精神」始終不斷被宣傳,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可以說對雷鋒其人略知一二;但另一方面,雷鋒從未以一個真實的人物形象示人,而是作爲宣傳中的一種精神、或者說一個概念,出現在讀者面前。其人物形象如此模糊,以至於很多官方記錄中有關雷鋒的事蹟,都被懷疑並非雷鋒所爲。雷鋒到底是誰,時至今日已經成了一個很多權威學者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這種偉大、光明、正義、卻又十分模糊的人物形象,似乎是一切宣傳典型逃脫不了的宿命,以至於雷鋒也被很多人理解爲一個宣傳機器製造出的無聊樣本。2012年,當中國政府掀起新一輪(也是到目前爲止最後一輪)「學雷鋒」宣傳熱潮時,紐約時報曾對其嗤之以鼻,認爲這種宣傳是屬於上個世紀的時代錯置。但這種印象是錯誤的。雷鋒是宣傳中的一個異類,雷鋒同時代的宣傳典型沒有一個能夠媲美雷鋒。與雷鋒同時被樹立起來的「南京路上好八連」早已在大多數人頭腦中默默無聞,「鐵人」王進喜未曾被後世持續宣傳,而「大寨模式」的陳永貴雖一度升任副總理,卻因文革中的路線錯誤而在改革開放後名聲掃地;更不用說毛時代之後的宣傳典型,包括近年來所有「感動中國」的人物,也無一達到了雷鋒般經久不衰的知名度。可以說,雷鋒是宣傳史上的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