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分離主義」的無奈:脱離民眾的「民族自決」,如何成為俄羅斯區域霸權的傀儡

在地緣政治裏,普通人永遠是失語者。

「分離主義」的無奈:脱離民眾的「民族自決」,如何成為俄羅斯區域霸權的傀儡
2008年8月9日,格魯吉亞,在距離第比利斯80公里的哥裡遭到轟炸後,一名格魯吉亞男子在親戚的屍體旁哭泣,俄羅斯戰機對該鎮周圍的軍事目標進行突襲,炸彈襲擊了附近的建築。

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講話,宣布派兵進入烏克蘭進行作戰。他表示,「形勢迫使我們必須採取堅決果斷的行動」 ,因為「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已向俄求助」,而俄羅斯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獨立的原因,「是頓巴斯地區(即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州)居民的願望、感受以及他們承受的痛苦。」

將烏克蘭局勢的根源歸因於民族矛盾,尤其是烏東部俄語人口的民族主義傾向,是一種簡單易懂的理解當地問題的思路。這大致上也是普京對烏克蘭問題的解釋。這種解釋讓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可以訴諸於民族自決的原則,並賦予了俄羅斯的入侵以名義上的法理正當性。

可惜的是,俄軍進入烏克蘭以來,普京所設想的烏克蘭俄語區人民夾道歡迎俄軍的場景從未出現。事實上,一些簡單的調查數據就足以證明普京這一宣稱的不合理。在2016年,渥太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烏克蘭俄語人口支持分離運動的只佔12%,即使在頓巴斯地區,這一比例也只有31%。[1]而到了2018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另一項研究則顯示,只有29%的頓巴斯人支持從烏克蘭分離,而明確表示反對的則佔了52%。[2]換句話說,如果普京在戰後仿照克里米亞進行一次全民公投,只要公投符合公開透明的標準,普京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如果說分離主義意識形態對當地人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分離主義政權又如何維繫自己的存在?而它們的存在,對於當地百姓而言,又意味着什麼?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