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今年一月中,美中達成第一階段貿易戰協議,兩國媒體都相當興奮。雖不免有「誰是勝利者」的口水戰,但無非口頭之利罷了。無可否認,當時雙方都處於從2017年3月開打貿易戰以來的最樂觀階段。
對特朗普政府來說,能在2017年中國進口美國貨物的基礎上 (1298億美元,歷史第二高峰,僅次於2018年),兩年增購2000億(其中貨物1621億,即每年810億)是個不小的成就,儘管這和平衡美中貨物貿易逆差還差很遠。中國方面也是滿意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開放市場等內容也是中國一直說自己不斷在改善的;對中國不利的是多了檢查機制,但這畢竟是後話。
當時新型肺炎疫情已在武漢流行,但誰也沒想到疫情會擴散到全球,導致超過500萬人感染,35萬人死亡(至今),美國更成為災情最嚴重的國家。這場最早在武漢爆發的全球瘟疫徹底改變世界,也重設了美中關係。
中美間進入正式的競爭對抗關係
日前,美國白宮發布了十六頁的《美國對中戰略方針》報告(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報告並非完全新鮮,它是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跟進。但這次單獨把中國拉出來,語氣嚴厲,史無前例。
報告列舉美國面臨中國的三大挑戰:經濟、價值觀和國家安全;要求反思過去二十年基於「接觸吸納促使轉變」的假設而制定的政策,認為該策略被證明基本錯誤,反而給中國利用政治宣傳等方式貶低民主,推動反西方觀點和擴散假信息,以分裂「我們、我們的盟友和我們的夥伴」。
如果說以上言論在近幾年已有點老生常談,報告列舉了四項措施(對應2017年報告的「四條基柱」,Four Pillars)相當惹人注目。
第一,在安全上。著重指出要反擊中國的宣傳戰,不單要限制「大外宣媒體」在美國運作,更提出警覺和打擊在美的中國國民和其他人的「另類間諜」和施加影響力的行為。美國要和盟友一起保護基礎通訊服務(拒絕華為),限制中國在美國收購高科技產業,保護知識產權和商標等。
第二,在經濟上。要推進「公平貿易」,支持5G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
第三,在軍事上。要加強軍備,更新核武器,發展高新軍事科技(超音速武器,太空和網絡科技等),堅持南海自由航行和推動印太戰略,基於「一個中國政策」維持和台灣「堅實的非正式關係」。
第四,在外交上。要領導國際抵制和對抗中國的「惡意行為」,包括推動宗教自由和人權(新疆問題),反對中國利用美國科技搞「高科技極權主義」,支持香港人權民主,推廣在印太進行基建的「藍點網絡計劃」(blue dot network)(以對抗一帶一路)。
報告最後點出,認識到美中是「長期的戰略競爭關係」的兩個體系,需要以現實主義為指引,「以全政府之力」保護美國利益和推進美國影響。雖然報告最後加上兩句不痛不癢的願和中國合作之類的話,但警惕和敵意暴露無遺。
該報告儼然視中國為頭號敵人,這似乎還是歷史第一次。今年是選舉年,不禁讓人有幻想,報告是特朗普的選舉語言和政治操弄。可惜,現實並非如此。
回顧歷史,大國戰爭是常態,像二戰後那樣長達七十多年,大國間沒有戰爭,全球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和平的情況甚為罕見,東亞地區更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成長在這個年代和這個地區,很容易把罕見視為理所當然。近年來,國際關係有從自由主義回到現實主義的大國競爭關係的趨勢,更應該反思過去七十年的歷程。
中美關係比冷戰時期的美蘇更危險
二戰後稱為「美治和平時期」(Pax Americana),即美國主導下的和平世界。實際分兩段:1946-1991年之間有美蘇冷戰,可謂「部分美治和平」;蘇聯垮台後踏入「全面美治和平」。前者是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混合體,後者主要是自由主義。
部分美治和平期間,蘇聯作為一個處下風的對手挑戰美國,但兩國沒有發生直接戰爭。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總結「大國權力轉移」,美蘇是極少數「和平結束」走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案例之一(但沒有權力轉移)。這很有意思,但書中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麼美蘇對峙這麼久,卻沒有發生戰爭?他過分強調軍事因素,即雙方擁有數以萬計旗鼓相當的核武器,但遺漏一些重要的外交和歷史原因。
對比一下,現在,中國軍力和美國還不對稱,但中國拒絕參與軍控協議,有人宣稱要大幅度增加核武器和美國平衡。美國沙盤演練已預言按趨勢,2030年美國會在台海被中國擊敗。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更重要的是,在以下分析的美蘇關係外交歷史因素,在美中關係裏一一缺位。這令美中衝突的危機尚在美蘇之上。
第一,美國對蘇聯採取「圍堵」(containment)戰略,圍堵要旨在於「隔絕」和「承認對方底線」。
後一點常被忽略,在斯大林去世時,兩個陣營界線基本劃定,即美國承認蘇聯的勢力範圍,只力求不讓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到自由世界。此後蘇聯相對主攻,但其方向也並非自由世界的核心地帶,而是相對邊緣,也就是新生國家。雙方衝突多是代理人戰爭。兩陣營衝突雖多,但互有得失,也不觸及核心利益。古巴導彈危機是最接近的一次,但蘇聯知難而退。
換言之,在美蘇爭霸年代,雙方是「有底線」的,而且知道對方底線何在,會刻意避免。《大國政治的悲劇》認為國家間戰爭不可避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法了解對方底線,不得不先下手為強。
美中就陷入這種「陷阱」中。中國長年宣傳美國要顛覆自己(儘管美國多次宣布不尋求改變中國政體),很多中國人相信美國沒有底線。美國同樣不知道中國擴張的底線。中國不但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年的地緣政治還產生三個標誌性事件:南海、一帶一路、非洲戰略。其中美國最在意的是中國的海洋政策,與美國利益迎頭相撞。
南海擴張挑戰了美國一向堅持的航海自由。中國認為南海諸島是「傳統領土」,和鄰國發生領土衝突。這些事美國其實一直不太理會:中國搶過越南控制的西沙南沙的一些島礁,美國都保持中立。但中國要把「九段綫」內海域「管轄起來」,而這片重要的海域歷史上從未被「管轄」過。這嚴重牴觸美國(和其他航海國家)的航海自由利益。南海造島時,中國承諾「不軍事化」,現在建立了軍事基地。中國說「太平洋很大,可容納中美兩國」,但隨後在太平洋擴展勢力,連澳洲新西蘭也感受到壓力。「海上絲綢之路」在印度洋沿岸興建中國管理的碼頭。非洲政策在吉布提上建立第一個中國海外軍事基地,在非洲多地建立深水港。不禁令人聯想大航海時代的據點。最近兩年,中國還要搞「冰上絲綢之路」,進一步把海洋勢力擴張到北冰洋。這些行為挑戰美國的全球利益之餘,還讓美國難以了解中國的底線。
第二,「圍堵」戰略的另一個要旨是「隔絕」。
美蘇從一開始就形成兩套截然不同又很少交往的體系,這最小化了雙方的聯繫。一方面說,這可以減少雙方戰爭時的顧慮,但另一個角度,同時也減少政治以外的摩擦,也很難滲透到對方社會中。它還提供了和平競爭以彰顯制度優越性的機會,如航天競爭、醫療保障(哪國人民壽命長)、體育(比奧運金牌)等。
蘇聯垮台後,美治和平進入「地球是平的」的全球化時代。美中變成「你中有我,誰也離不開誰」的深度交往關係。全球化的最主要動機是經濟最大化。單從經濟角度,市場最大,資源配置最優,成本最低,效益最大,是最可取的。對經濟隔離(partition)損害經濟。全球化去除隔離可達到經濟最大化,這點並非秘密,但為何「地球是平的」在冷戰之後才開始呢?
經濟不可能脱離政治。在幾乎整個人類發展時期,經濟最大化從不是最重要的考慮。比如,經濟最大化的初級階段是自由貿易,低關税。但二戰前,高關税一直是主流。關税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作為重要的政府收入;經濟隔離保護國內市場和就業;在重商主義下,改善國家整體收支,把通貨留在國內,增加國家財富。
全球化和「美治和平」進程同步。二戰後,美國在推動建立聯合國後,主導關税貿易總協定,經過長年談判後才實現低關税貿易體系。冷戰後,全面美治和平無人挑戰,美國一國獨大保障和平穩定,「發展」才會成為核心主題,經濟才能超越政治站在國際關係中心。「全面美治和平」也讓和平體系中的人民感到「地球是一家」,「去國家化」的想像才能被建立。才能去除「國家壁壘」,隔絕消失。這樣經濟最大化的高級階段即製造業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人口流動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才成為現實。可以說,沒有「美治和平」就不可能有全球化。當然,這裏把「美治和平」換成其他國家,也不無可能。但路徑依賴如此就是了。
現在中國崛起挑戰「美治和平」體系,導致另一次「權力轉移」,於是很自然,全球化基礎也就喪失了。和美蘇「隔絕」競賽相比,在全球化體系下的美中競賽讓美國倍感威脅,帶來的風險更大。這裏只討論與報告相關的三點,這都與疫情密切相關。
首先,中國成為製造業中心是世界各國把製造業「放到中國」或由中國生產其中一部分工序(通常是最後一步)的結果,不是中國完全自己發展而來的。全球化理念中,在地理意義上一國土地上生產的商品並不能簡單地視為「該國的產品」。美國3M公司在中國設厰生產口罩是把口罩「放在中國生產」,不是「中國的口罩」;中國進口中間產品組裝呼吸機出口,雖然「made in China」,但不能視為「中國的呼吸機」。在製造業全球化邏輯中,各國有責任按照商業規則,不加限制地讓商品流通。但疫情中,各國發現商品不是「無國界產品」,商業邏輯被「國家需要」取代,在中國國境內生產的商品變成「中國的產品」,關鍵物資被中國控制。
對美國這樣的「資本所屬國」而言,這比一般意義上的「卡脖子」更令人懊惱。一個國家無法生產某樣必需物資,被生產國「卡脖子」無話可說。但現在情況是明明可自己生產,只是成本利潤等原因放到另一國生產(有時只差裝配一步),最後反而被「卡脖子」。美國過度依賴中國製造,自釀惡果。可以說,前幾十年賺的錢,今天一下子賠得差不多。
其次,科技轉移。進入九十年代,美中之間形成了規模之大史無前例的科技轉移。龐大的科技轉移的幾個來源都和全球化有關。第一,把工廠搬到中國生產,讓中國先邊做邊學,再邊學邊做地從無到有建立現代化製造業。第二,人員流動全球化讓中國派出大量學生到美國學習科技,再在外國公司實習工作,再轉移到中國。第三,資本全球化讓中國可購買美國的先進科技公司,也可用千人計劃等「買回」美國巨額投資的科研成果。第四,信息和科技交流全球化可讓中國方便地從公開信息中獲取最新科學知識。以上流程大致是合法的,此外美國還控告中國盜竊知識產權等。如果沒有全球化,這麼大規模的科技轉移根本無法做到。在這次疫情中,中國發展疫苗的水準和美國不相上下,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些生物技術幾乎都是通過科技轉移被中國掌握和國際水平同步的。
最後,鋭實力影響西方內部政治。由於經濟上的糾纏,中國可利用經濟干預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從內部影響美國政策。由於人員流動全球化,中國可動員僑民甚至中國裔公民影響美國輿論。由於媒體全球化和互聯網,中國可收購外國媒體,利用「大外宣」和社交網絡影響美國輿論。在這次疫情中,中國外交戰狼一出,跟帖無數,就是一例。以上問題在疫情中暴露無遺。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問題對美中兩國是不對等的,理由不必詳述。
於是,美中註定無法繼續在現在這種體系中「和平地競爭下去」。這是美中爭霸和美蘇爭霸的本質不同。
第三,人民互相好感的消失。
有人認為中美貿易的壓艙石是貿易關係。筆者喜歡構建主義的角度,認為是人民間的互相好感才是。當年美蘇對立看似很嚴重,但在歷史上,美蘇(和俄羅斯)沒有深仇大恨。兩國從未打仗,沒有佔領過對方領土,沒有殺過對方人民。相反,二戰中還曾並肩作戰,即便在冷戰最激烈的年代,雙方依然可在二戰紀念日找回共同回憶。兩國人民在文化歷史上的認同是雙方守住底線,沒有直接衝突的深層次原因。
在西方國家中,美國政府歷史上對中國人民是最友好的,沒有侵佔中國領土,也沒有殺過多少中國人,反而不斷幫助中國。這不用多說。這裏希望指出的是,從1930年代開始,美國人民也是對中國人民最友好的人。
筆者曾撰文分析熊貓形象在西方和中國的塑造過程,指出美國人如何「捧紅」熊貓。熊貓在中國本並不廣為人知,而且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公眾眼中,熊貓本都不是「可愛」的動物。它變得「可愛」是美國人露斯(Ruth Elizabeth Harkness)和美國傳媒塑造的功勞。1936年,露絲把出生數周的熊貓幼崽「蘇琳」(Su-Lin)帶到美國,經美國傳媒大篇幅報導渲染其「可愛」,所到之處大受歡迎,掀起熊貓熱潮。美國成為最熱愛熊貓的國家,熊貓也這樣才在中國也變得「可愛」。如果沒有美國人,熊貓說不定就不是中國「國寶」了。
美國人對熊貓的熱愛是對中國人好感的投射。在1930年代,出於對共產主義的恐懼(美媒讚揚中國「反共」)、日本侵華(九一八事件)後對中國的同情、美國在經濟危機後與中國經濟關係加深等因素,美媒全面轉變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態度,從「黃禍」變成(作為弱小民族)的同情,對中國人有特殊好感。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好感一直保持,正如美國一直是(中國以外)對熊貓最熱情的國家。這種特殊好感是美國對華政策的「深層次」因素。在中國傳媒中,美國很多「反華分子」,比如《時代》雜誌之父亨利盧斯(Henry Robinson Luce),但其實真正面目是「反共派」,對中國人非常好,始終懷有特殊情結。1989年,老布什不願過分制裁中國,原因之一也是「制裁會傷害中國人民」。
疫情襲來,美中關係最大變化就是人民間的好感正在急劇消失。
在美國立場。此前,美國人民和中國沒有深仇大恨。平心而論,無論香港還是新疆西藏,甚至台灣,都和普通美國人都沒有太大關係。政客言論在美國人心中也沒有多大波瀾,中國議題從來不是美國大選中心。疫情導致十萬美國人失去生命,這是二戰以來美國死人最多的單一事件,是911三十多倍。5月24日,紐約時報用頭版刊登了其中一千死者的姓名和簡介,極具有衝擊力。正如編輯所言,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數字。美國人看到可能如何想?
誠然,這麼多美國人遇難不能歸咎中國。但病毒最初在中國爆發,中國政府也有一定失誤,加上政客煽動,叫美國人完全認為和中國無關,這是不可能的。現在美國處處傳出「歧視亞洲人」新聞,筆者也被人怒吼過。這種歧視行為當然不對,但絕非不可理解。更何況,美國這麼慘,中國外交戰狼居然反客為主,炮製假新聞把疫情推到「美國軍人播毒」上,美國輿論「反華怒潮」更達到高峰。一向幫中國說話的美國左翼媒體又被中國通通趕跑。
當然,站在中國立場,美國政客抓住中國不放,有人還要中國賠償,在中國普通人中也掀起了反美怒潮。中國持續幾十年的反美宣傳無法阻止中國人湧向美國,現在倒一下子達到如此效果。這些正好印證了筆者所言,疫情粉碎美中最根深蒂固的壓艙石,撕破了雙方關係最後一道防綫。
從以上分析可知,白宮報告不會停留在「競選語言」上,即便民主黨上台,情況也差不多。民主黨總統擅長拉攏盟國打外交戰,對中國可能更不利。
美國的手段,中國的弱點
最後說一說美中對抗的美國會打什麼牌?其實在報告中說得很直白。但筆者希望點出幾件最重要的。
首先在軍事和外交上。美國對中國尚有明顯優勢,但中國急起直追,又不肯加入美俄中三方軍控協議,只會逼得美國提前動手。這是最令人擔憂的。中國在外交和輿論上本應低調,問題是現在戰狼當道,「推力」比特朗普還大。
其次在金融上。美國手握金融武器,無論美元還是金融體系都對中國有絕對優勢。美國參議院已通過議案,將加強審核中國公司在美國的上市資格,特朗普又命令美國聯邦控制的基金撤出中國。不少中國公司準備回香港二次上市。然而,香港又是美國下一步的目標。
第三,在經濟上,美國會加緊撤出中國,縮短產業鏈,特別是關鍵戰略產業。在這方面日本和歐洲的憂慮都差不多。「脱鈎化」固然有陣痛,但關鍵還是是否下定決心。在貿易上,美國會要求中國繼續嚴格執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在衰退時勢下對中國非常不利),同時展開下一階段的談判。
第四,在科技上,隨著美國製造公司撤出中國、嚴打「千人計劃」、禁止中國兼併美國高科技公司、緊盯科技盜竊,以後或會限制中國學生從事敏感行業。可預期,超大規模的技術轉移將告一段落。中國轉移了多少不得而知,但以後就只能靠自己。科技轉移還有兩個「漏洞」,一個是香港,一個是台灣。香港漏洞將會被補上,台灣如何處理不得而知,但業界芯片製造最高階的台積電答應在美國設厰,已是政治考慮多於經濟考慮了。
美國已經把大量中國科技公司列入實體清單,但特別針對傳說中的軍工背景企業華為。這不但因為美國一直認為華為是大規模科技轉移的參與者,還因為華為科技水平在中國科技公司中最高,又強在最敏感的基礎電訊工業。美國不斷推動盟國禁止華為。5月15日,美國工業安全部出台新規定,要求使用美國技術或設計的半導體芯片出口給華為時,必須得到美國政府出口許可證 ,留有120天寬限期,華為可先大量採購頂住一陣。但以後大概率要靠自己設計的芯片或用中芯和台灣聯發科製造的芯片。以美國的金融壟斷地位,若此舉無效,甚至可規定和華為做生意就要被美國封殺。總之華為命運堪憂。
第五,地緣政治上。這是美國最多「板斧」的地方,主要因為中國弱點多,「五獨」(台、港、疆、藏、蒙)都是美國的牌。這裏簡單討論香港。
雖然香港相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不斷下降,但扮演「中西首席代理人」的角色在中國能控制的地方(大陸和澳門)找不到替代品,其他潛在代理人又是中國無法直接控制的(如新加坡和台灣等)。中國一直試圖分散對香港的依賴,假以時日或可成功,但現在為時過早。成為中西代理人的關鍵是中國和西方都認可,不是中國自己說是就是。目前香港對中國最重要的兩個功能,金融中心和科技轉移,都依賴美國對香港的支持,否則香港做不了「紐倫港」。在中國保證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承諾下,美國通過《香港政策法》,把回歸後的香港繼續視為與中國大陸分別對待的地區,承認特殊關税區地位的關鍵。
對此,中國也心知肚明。逃犯條例風暴爆發後,香港反對派能以「攬炒」迫使港府撤回,美國在香港反對派遊說下制定《香港人權民主法》是關鍵。這就是中國知道利害關係的明證。但撤回後,香港反對派在對整個體制不滿的憤怒支配下,繼續以攬炒要求「五大訴求」,「時代革命」,風暴繼續。其實,即便在反對派區議會選舉大勝後,如果疫情沒有擴散全球,中國大概也會任由林鄭藉助「抗疫」去收拾殘局。
四月底,港澳辦、中聯辦威脅DQ公民黨議員郭榮鏗,是最近香港局勢驟然惡化的號角。這基本和美中關於疫情責任爭吵同步。可以說,正是中國感到美中關係不可逆轉地變壞,反對派又醖釀在香港立法會選舉取得35+,這在中國眼中無疑是最惡劣的時閒點爆發要「奪權」的「顔色革命」。這才要突然出手要搞掂香港。此後中聯辦宣告有對香港政府的「監督權」、借考試威脅整肅教育界、借頭條新聞整肅香港電台等,刀刀見血,都預示著中國會採取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最終搶先控制香港。這就是人大出手「港版國安法」的直接原因。
在美中對抗熱烈的當下,美國對香港事態不可能袖手旁觀,不可能像以往那樣「譴責兩聲,笑笑走開」。正如美國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說的,一定會根據《香港人權民主法》制裁。美國國務院已於5月27日正式向國會報告,認定香港不再享有高度自治,從而美國此前根據《香港政策法》對港的特殊待遇之後都有可能取消。
此外,制裁相關人員和機構是大概率,停止高科技輸出大約也會有。但是,除了要妥善處理美國在香港利益外,還有一個重要考慮是,和六四時考慮是否制裁中國一樣,如果制裁香港太過分,最受傷的只會是香港人。無論如何,美國在香港問題上可運用手段相當多,若香港有超過六成人下決心與中國硬抗到底,「裏應外合」,中國也非常頭疼。如此螺旋式的矛盾上升下,攬炒可能無奈成為香港的命運。
總而言之,在往後幾年,美中高強度對抗是常態。即便換了民主黨總統,美中關係再也無法回到從前。如果美中只是輿論戰、法律戰、外交戰和貿易戰,即便再激烈,或許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了。擦槍走火甚至爆發熱戰的可能都存在。
(黎蝸藤,旅美歷史學者,哲學博士)
居然在路上被人骚扰….希望黎博您在国外务必保重平安
對付納粹主義貪得無厭的特質,就是必須給予迎頭痛擊,不狠狠打痛納粹中國,它就會無恥地以謊言不斷向外擴張
中共軍隊貪污嚴重,貪財好利的人會打仗嗎?
不要战争不要战争不要战争
心情复杂,不过现在很多普通中国人的问题是找不到工作,我也是其一
可笑了,我讲的不是第三帝国,而是第二帝国。您自己对号入座,正好说明伟大的贵国是多么心虚。
@bankofnazichina label别人是轻而易举的事 可惜也显得自己非常虚弱 表示同情 无法想象你真的读过或读懂三十年代的德国史
最後一條地緣政治是不可能成功的,過往事例已經證明中國不可能在這些問題上讓步,只會頂硬上硬碰硬。而且這類問題容易獲得國內民眾支持,即使是對部分社會政策不滿的人、平時批評政府種種做法的人,在這些問題上立場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反獨。美國只在這些問題上施壓無濟於事,要多管齊下。
说得好,福山永不过时,新自由主义永不失败,只有可笑的御用文人天天自以为中国模式远胜民主,却不知道必将把自己置于德意志帝国的生态位和历史路径。
这篇通篇鼓吹新自由主义的文章 真的还停留在90年代福山式的历史终结式的语调里啊 这是穿越了吗…
“華為要幹死諾基亞,思科…”
“幹死了,您35歲之後跳槽去哪裡呢?”
“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像美國人一樣生活,我們願意支付任何代價。”
“您整天996,拿著幾千塊工資,買不起房討不到老婆,就別想後代的事了。”
“我們的孟晚舟堅決不能屈服於美國人。”
“您那裡的人大代表是誰?”
“小時候,我以為祖國強大了就沒人敢欺負我們了。長大了才知道,祖國強大了,就沒人可以救我們了。”
中国人还不配很多东西,但有两条很重要的漏掉,现在补上。中国人还不配自由的生育,中国人也不配自由的不生育。归根结底,是中国人不配拥有解释什么是幸福生活,甚至表明自己是否幸福的权利。
中国不配。中国人不配拥有人权,不配拥有法治,不配拥有自由,不配拥有不受限制的选举与被选举权,不配拥有双休日,不配拥有每日八小时工作,不配拥有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正常生活的权利,不配呼吸清新的空气,不配保留自己的隐私,不配信仰未经批准的宗教。是的,中国人不配。
外交最终是服务于内政的,没有国家是为了外交而外交。中国内政的目标就是科技跟西方一样先进,人均GDP达到跟西方相近的水平。但世界的总需求、总市场是有限的,中国以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体量,如果真的达成了这个目标,势必对从根本上冲击欧美在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经济优势与特权地位。这是所谓“中西冲突”的内在逻辑,脱离这一点,以表面的冲突现象研究冲突原因,纯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现实情况就是,美国不可能坐视一个国家挑战自己的经济、科技霸权,尤其还是一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所以中国就算想和平发展也是一厢情愿。现在大陆学者有个模糊共识就是经济体量达到美国60%就会触发美国的主动压制(参考日本),这会阻碍经济、科技发展前景,必须用政治、外交、军事等综合手段为经济保驾护航。
如果中国不能实现科技上追平甚至在部分领域超越美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未来人均收入水平可能会被卡死在一万美元左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跻身高端产业,也就意味着必须在大多数高端产业挤掉欧美企业4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个目标没什么不正当的,除非你认为中国被中共领导就不配享受美好生活。
三战不可避免,年年中的情节或上演真实版,美军核打击南海,我朝今时今日的处境实属咎由自取
别的不说,这句“在西方國家中,美國政府歷史上對中國人民是最友好的,沒有侵佔中國領土,也沒有殺過多少中國人” 我觉得就是事实错误,合着朝鲜战争作者忘了??
走到这一步,图穷匕见了。所有的无论是法制也好,民主也罢,正义也行,自由也算,都是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你的实力够强,你就有说话的资格。这个游戏规则从来未变啊。
说回来,二战时期中美两国还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终于,走到今天了。
没有什么别转移视线更好的回避冲突的方式了。中美冲突都是转移国内视线的方式。
//沒有真理,只有詮釋,這是尼采的格言。詮釋當中,一定夾帶自己的觀點……新聞和歷史一樣,記錄本身已經帶有意識形態。為甚麼你不是遺忘,而是記錄?因為你覺得它重要,它重要,記錄本身已經是一種意見。所以我真的很怕另外一些傳媒標鎊自己「中立」,這世上沒有「中立」的言說。//
由人建立的傳媒不可能沒有立場,重要的是是否合理,又是否基於事實。比起讀怎樣的新聞,新聞怎樣讀更重要。
也不算屁股歪吧,只是主要站在美国角度分析了事态,也希望作者能够出一篇中国角度的分析。
另外,国安法肯定是长期战略决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只不过它的提案时机受到了现在局势的影响。
产业链撤出中国同样也是美国的长远必然战略决策,但真的要撤的话,忍受的也绝不是阵痛,阵痛就太低估中国耕耘30年的制造业产业链了,这势必是个长期消化的过程
看完以后发现作者说“热战”就是一句娇嗔的风凉话,但总体来说分析还是很客观的。五毛们注意了,客观不等于中立哦,都中立了还怎么客观?🙄
自认客观中立,结果屁股一直都是歪的,就差跪在地上叫美国喂饭吃了。
搞不好韭菜很期待N國聯軍踏入中土的時刻吧,畢竟他們總算可以借他人之手痛宰自己的官。
美国搞霸权就是民主自由。
中国扩张就是邪恶红色势力。
当惯了奴隶,想成主人还得等一段时间。
而且一旦转变,就会比主人还霸道。
大打早打 打核战争。韭菜不怕割。
理客中五毛又跑出来要求各打五十大板啦
tg 是 土共吧
土匪共產黨
樓下有朋友問,不為知為何中央會由韜光養晦政策轉變成現在的向外擴張政策。於我看來這正好證明,中國政治不脫舊日的大中華天朝上國的觀念,就算是套上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內涵都是滿滿的具有中國特色,這才是內核。經過了改革開放時期,由鄧小平到江澤民到胡錦濤,現在看來他們都是中共的文景而已;現在中共的漢武上台,又怎會不向外擴張以逞國威呢?但我好奇的是,是中共發展形勢造就習近平的鷹派作風;抑或是習近平的個人風格加速了中共的國策改變?這很希望中國研究的專家來為我們作分析。
非常好的文章,感谢作者和端。
到底是什么将中国从韬光养晦直接往世界争霸的路线转移?是因为社会矛盾?内部党争?个人野心?经济下行压力?外交压迫?
我倒是希望撑中国政府目前路线的人出来好好聊聊。中国目前的国策,可不是什么仁义之举。到底“利”在哪里?
立场太片面,前半篇还好、后半篇帮偏到可笑。中美相互之间的渗透是不是对等的、谁在其中占更大优势需要讨论,而不是罗列一大片中国对美国的影响、然后用“不必敷述”跳过美对中的动作。美国对中国的友好是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上的,对于历来新兴经济体的遏制与对自己全球霸主维护,中国不是第一家,也不必把美国国家与美国人民混淆在一起,把美国自我催眠成“憨厚的老大哥”。国家之间的博弈,政治首当其冲,就不必捧一踩一,脏起来都是差不多的。
認同作者的大部分分析,但作者仍然是低估了中共。中共推港區國安法絕對不是短時間內因應時勢驅動,而是習近平20年戰略中的一部分。習從上台伊始就佈局修憲連任,全面管治香港,武統台灣,完成其個人野心的大一統偉業。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會知道,中共打敗國民黨執政中國,其長期戰略佈局是關鍵。利用日本侵華削弱國軍力量,壯大共軍隊伍,招攬人才人心。1956-1976二十年間,從引蛇出洞開始,塑造美國侵華假象以維護國家安全的壓力挑動全國性的人民內鬥,反右,文革。世界近代史上,亦只有中共以如此手法穩固政權。
學者不分中外,在研判中國時一定要跳出任期政策的西方思維。西方政黨輪流執政,以致任內政策多為4-8年。而中國70年來的一黨專政,令其可制定10年以上的長期戰略。例如,若習近平沒long term plan, 其冒天下之大不韙,違背鄧小平定下的原則,修憲連任則缺乏支點。推港區國安法,或早或晚,如今只是借covid-19, 行棋至此,因勢而而為。
寫得不錯。
無法預估的邪惡中共更危險。四處移民的中國人跟俄羅斯人不可同日而語。
光腳不怕穿鞋,七百萬攬炒十四億,也算是真的值了。
中國想要have the cake and eat it,又要全面管治又要國際認可,別把全世界當白癡。
香港獨立從來不是廣泛共識,因為大家都明白沒可能,現在的憤怒也是被中共迫出來的,畢竟誰不喜歡安居樂業,但無論如何,能看見全面攬炒步步進迫,總算是在警暴暴政下的一絲安慰。
近日最有深度与视野的文章,尤其是对美苏对抗与中美对抗的系列比较,令人信服。目前还存在很多未知数与不确定事项,但方向几乎已不可逆转
好文,21世紀想當千古一帝沒有好下場
中美有热战的基础吗?两国没有领土争端,触发热战的点在哪儿呢?作者语焉不详。提了一下南海倒是比较有可能的一个点。但是南海的纷争方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要打也大概率是代理人战争,那跟美苏冷战也没什么区别。中美就算要打,顶多也就是代理人战争。而且中国的行为自保多于扩张,也不在乎其他国家具体采用什么制度(跟苏联不同),没有对美主动挑起战争的理由。
什麼是tg?
如此多的中國人整天喊著打倒美帝,缺爭先恐後的移民美國,真的是最大的諷刺。
好文章,多謝。
’這就是中國知道厲害關係的明證。‘
厲害當為利害,請更正。
香港的论述存疑。有报道tg去年10月会议就确定立香港国安法了
从另一方面说,习包子的2b反而可能加速tg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