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書摘】越界台茶,南越茶山上的台灣茶農

一個菁味,各自表述。

【書摘】越界台茶,南越茶山上的台灣茶農
越南寶祿附近的茶園,人們在採茶。

【編註】:本文為左岸出版社新書《尋找台灣味:東南亞 X 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的部分節錄。本書透過九個與農業相關的故事,試圖透過田野調查,展現風靡世界的台灣品牌——珍珠奶茶,所處的跨國脈絡,挑戰人民對於特定風味必定來自特定土地、台灣味「必要來自台灣」的想像。端傳媒獲出版社授權轉載,限於篇幅,內容有部分刪減。

走進店鋪,映入眼簾的是滿廳的大茶袋,三十台斤裝、批發用;牆邊的展售架上,擺了幾落二兩、四兩或八兩的零售圓筒或真空包。實際上,無論是批發的大茶袋,或是零售的小包裝,都是制式的版型,從台灣的南到北,甚至出了台灣到越南、泰北,只要有台灣人做茶的地方,茶葉大抵都會被披上龍飛鳳舞、花鳥環繞的「台灣茶」、「高山茶」、或是「阿里山茶」的外衣。

「您好,不好意思打擾一下,我來自台大地理系,我和張先生約好今天要來拜訪他。」我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