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徐子軒:帶我去月球——特朗普的太空軍與美國的太空經濟夢

究竟太空有什麼利益值得美國追求? 特朗普政府又會推出什麼樣的新太空政策呢?
特朗普政府也在思考建立太空軍,將成為空軍、海軍、陸軍、海軍陸戰隊與海岸防衛隊之外的第六個武裝軍種。
大陸

近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簽署了一份新的太空政策指令(SPD),要求國防部建立太空司令部作為新的統一作戰司令部(UCC)。此舉是把原有的10個UCC擴增為11個,是特朗普任內繼網絡司令部後美軍第二次重大升級。同時,特朗普政府也在思考建立太空軍,將成為空軍、海軍、陸軍、海軍陸戰隊與海岸防衛隊之外的第六個武裝軍種。

乍看兩者似乎並無二致,不熟悉美軍組織架構者很容易混淆。簡言之,太空軍是提供太空作戰的人員、資產和軍力,而太空司令部則是負責部署軍力和作戰的系統。以剛成立不久的網絡司令部為例,該部門的「網軍」並非獨立軍種,而是由空軍、陸軍等調派專業部隊,交由網絡司令部統轄進行任務。

目前,特朗普政府仍留在太空司令部的討論上,太空軍還沒有比較明確的規劃。過去美國曾有太空司令部的建制,但2002年小布殊(小布殊,小布什)政府啟動組織改造,將此部門分拆合併,指揮作戰權改由美國戰略司令部負責,其餘部隊組織則仍歸各軍種負責,像是海軍、空軍、國家偵查局(NRO)等都有發射與操作軍事衛星的權能。

行政部門熱衷於此,立法部門也不例外。事實上,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早在去年就已提過要重建太空司令部一案,但被參議院否決;之後議員們捲土重來,終於排入2019國防授權法(NDAA)。不過立法者基於預算考量,僅要求在戰略司令部內增設太空司令部,也不需要建立太空軍,與特朗普政府的規劃不盡相同。

最新消息指出,即將建立的太空軍將隸屬於空軍,就像海軍陸戰隊作為海軍底下的獨立單位一樣,但仍舊成為第六武裝部隊。如此太空軍不會有部長職,最高級是指揮官,依法須向空軍部長報告。

這與特朗普當初宣稱太空軍會與空軍分開且處於對等地位有所出入,可視為是空軍官僚本位主義的勝利。因為當初空軍的態度傾向反對,後來雖轉為支持,希望將新部門留在空軍內,以便空軍領導人可繼續發揮影響力並擴大權限。

無論是何者,都可看出美國政界重視太空。究竟太空有什麼利益值得美國追求? 特朗普政府又會推出什麼樣的新太空政策呢?

在特朗普政府的太空政策裏,軍事當然重要,不過軍事乃是為了太空經濟利益服務,而不只是為了壓制敵人。
在特朗普政府的太空政策裏,軍事當然重要,不過軍事乃是為了太空經濟利益服務,而不只是為了壓制敵人。

特朗普政府的太空觀

時間回到2017年7月,特朗普下令恢復國家太空委員會。此機構負責指導與管理美國太空政策,建立於1950年代,於70年代停止運行;到老布殊(老布希,老布什)上任後重啟,但他下台也隨之告終。這次重建,同樣是由副總統彭斯擔任委員會主席,成員包括國務卿、國防部長、航太總署(NASA)署長等,代表美國正式進入新太空時代。

迄今特朗普已發布了四項SPD,除了前面已經提過建立太空軍的SPD-4,另外三者分別是:2017年12月的SPD-1(專注於NASA與私部門合作展開人類航天事業)、2018年5月發布的SPD-2(關於精簡太空商業用途的規定)、2018年6月的SPD-3(涉及太空交通管理)。

SPD-1主題是重振美國的太空計劃,特朗普主張政府相關單位與商業夥伴合作,對太空進行創新、可持續的勘探。近年來NASA的主要目標是小行星重定向任務(ARM),也就是把機器人和人類送上小行星,SPD-1則改弦易轍,確立美國將統合力量重返月球,隨後才是對火星和其他目的地的任務。

SPD-2主題是建立太空商業活動的相關機制,特朗普要求美國政府相關單位改革並簡化現行的聯邦太空法規。例如國家太空委員將審查影響商業太空飛行的出口許可條例、商務部將設立一站式服務(one stop shop)、運輸部將推出商業太空飛行的監管系統,都是為了有效管理商業太空飛行活動。

SPD-3主題是解決太空交通問題,特朗普提到開發新的太空交通管理方法,強調國家安全、促進商業發展。像是監測軌道物體、建立太空態勢感知(SSA)數據庫,向航太營運商提供資訊避免碰撞,以及限制軌道碎片並採取積極清除等措施。美國也會繼續制定和推廣一系列行為準則,促進航太國家利益。

不難看出這三項指令均聚焦於經濟,與過去集中於軍事的思維有所差別。在特朗普政府的太空政策裏,軍事當然重要,不過軍事乃是為了太空經濟利益服務,而不只是為了壓制敵人。此外,新太空政策也旨在革除既有的官僚作風,像是計劃中的太空發展署(SDA)可能擁有自己的採購流程——這就抵觸了五角大廈的權責。

同時,特朗普政府的太空政策也反映美國對未來的想像。人們對美國太空計劃的印象一般來自冷戰時期列根(里根,雷根)政府的戰略初步防禦(SDI),但由於電影電視等媒體娛樂化SDI,常刻畫其成星際大戰式的史詩,因此讓人誤以為美國的太空政策與現實嚴重脫節。加上國會基於守門員職責,往往削減航太計畫預算,使美國太空能力衰退。

環顧冷戰後美國歷任政府的太空政策,可謂朝三暮四,其既與國內政治氣氛有關,也與當時科技進展相連。
環顧冷戰後美國歷任政府的太空政策,可謂朝三暮四,其既與國內政治氣氛有關,也與當時科技進展相連。

從月球到火星

環顧冷戰後美國歷任政府的太空政策,可謂朝三暮四,其既與國內政治氣氛有關,也與當時科技進展相連。老布殊對太空懷有宏大的夢想。1989年是人類登月20周年,當年老布殊宣布太空探索計劃(SEI),打算建造永久性的月球太空站,在2019年之前完成火星的載人任務。

但此計劃耗資高昂,未獲國會支持。繼任的克林頓(柯林頓)太空政策則偏向於探索,也強化太空軍事的發展,不過他卻關閉太空委員會,也等於未將太空政策置於優先施政清單的前列。

到了小布殊時期,2004年美國推出太空探索的新願景,宣稱將在2015到2020年間重返月球,目標是延長在月球生活和工作的時間。但月球不是終點,只是更具雄心任務的一部分,小布殊政府指示NASA建立國際太空站、汰舊換新太空梭、增加機器人探索,為人類未來前往火星做準備。

因此,NASA啟動了星座計劃(Constellation program),開發各種新的航太飛行器、月球登陸器與火箭。但奧巴馬(歐巴馬)繼任後,以計劃落後與預算過高為由,在2010年擱置,也放棄登月。作為替代方案,奧巴馬政府將重點放在小行星上,預計2025年登陸小行星,2030年後到達火星。

此外,為了因應預算不足,奧巴馬政府尋求航太商業合作的可能。當2011年亞特蘭提斯(Atlantis)號太空梭退役後,美國政府正式停止航太計畫,之後的太空任務就委外執行,如SpaceX、軌道科學公司(OSC)都有承包一些送貨到太空站的合約。至於載人,則由俄羅斯提供服務。

2012年美國首次向俄國購買太空梭座位,藉由聯盟號(Soyuz)將美國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然而,發射屢傳意外失敗不說,價格更節節高漲,當時一席約3000萬美元,到今日已達8910萬。再加上近年來美俄關係惡化,讓美國政府決心要加速發展新一代太空梭,並資助私營企業。

特朗普政府上任後再度轉變政策,將重返月球視為第一要務。今年NASA推出商業月球運載服務(CLPS),選定洛克希德馬丁在內的九間企業,作為送貨到月球的夥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洛克希德馬丁外,其餘均屬中小型新創企業,不難理解NASA想培養太空新血的用心。

另一方面,SpaceX與波音兩大巨頭,正在運行載人計劃。他們與NASA都有合約,預定於2019年將美國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目前兩家公司都在不斷測試,SpaceX更著力於火箭的重複使用。這些努力若能達成,美國政府便可終止對俄國的依賴,兩家公司也會趁勢推出太空旅行等商業項目。

無論是重返月球或登陸小行星,都是為了盡最大可能理解太陽系與太空。但就未來性而言,月球應是更適合的選擇。如今美國政府結合私營企業,很大程度上減緩預算壓力,更有機會在月球上獲取經驗、知識與利益。這些將成為火星任務的基礎,也是SpaceX與NASA合作的主因之一。

不管是月球、小行星,或所謂的月軌內空間(Cislunar 即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空間),都有許多探索價值。
不管是月球、小行星,或所謂的月軌內空間(Cislunar 即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空間),都有許多探索價值。

太空能做什麼生意?

除了SpaceX、波音提供NASA太空載人服務外,還有其他企業也在分食未來的太空市場大餅。維珍銀河剛完成首次亞空間(suborbital Space)飛行器試飛,達到離地面80公里的高度。待正式運作後,維珍銀河將出售每張25萬美元的機票,讓客戶體驗幾分鐘的失重,並欣賞地球與太空。亞馬遜(Amazon)也在跟進商用航太飛行。

但如果認為航太只能用於富人的觀光,與普羅大眾生活無關,就太小看太空經濟的前景。不管是月球、小行星,或所謂的月軌內空間(Cislunar 即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空間),都有許多探索價值。

像是由波音與洛克希德馬丁共組的聯合發射聯盟(ULA),正在著手打造開發cislunar的計劃(ULA Cislunar 1000願景),預計在30年內將1000人送到Cislunar內工作。

據他們估算,今日Cislunar的產值約為3300億美元,30年後,Cisluar產值將會達到2.7兆元,除了傳統的衛星、火箭,還會有位於地球和月球的拉格朗日點(EML1)太空站、小行星採礦、月球採礦、月球棲息(habitat);計劃人數將從5人增加到1000人,活動範圍包括整個月軌內空間與月球。

由此可知,採礦是太空活動的重心之一,在月球與遍布太陽系的小行星都有極多的蘊藏。就月球來說,包含氦(helium)-3、金、鉑族金屬、稀土金屬等,其中又以氦-3最受注目。因為這種元素被認為有機會運用於核融合,但迄今不管是開採或核能技術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更重要的其實是水,今年NASA確認月球兩極存在冰,這代表的意義不只是人類可以飲用,而是指水可分解出氫與氧,用以製造火箭燃料。換言之,未來月球將透過現場資源利用(ISRU)工程,成為太空梭的加油站,進行小行星或其他行星的任務補給。

小行星也有無窮潛力。太陽系的小行星約有數百萬顆,進行探索的微乎其微,靠近地球的小行星至少有17000顆。目前估計小行星上約有2兆公斤的工業金屬,包括鋁、鈦、鐵、鈷、鎳等,是地球1000年的產量,若礦產利益均分給地球人類,每人可得千億美元

當然這只是科學家的算術,成真機率趨近於零。對於太空探索者而言,比起將金屬帶回地球,他們更有興趣的仍是ISRU。便如同月球,小行星採礦的主要目標,是以開採而得的物質,幫助建造棲息地,並利用小行星的水來支持人類生存和火箭燃料。

根據1967年的外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簽約國同意,探索和利用月球和其他天體行星是人類的共同利益,不受個別國家宣示主權,各國不得使用任何手段侵占這些地方。
根據1967年的外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簽約國同意,探索和利用月球和其他天體行星是人類的共同利益,不受個別國家宣示主權,各國不得使用任何手段侵占這些地方。

月球、小行星是誰的

根據1967年的外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簽約國同意,探索和利用月球和其他天體行星是人類的共同利益,不受個別國家宣示主權,各國不得使用任何手段侵占這些地方。但也因此,有論者認為月球如同公海、南極洲,是所有國家可合法獲取資源的全球公有地(global commons)。

此條約在冷戰期間簽署,美蘇兩大陣營都不想讓對手獲利。如此便可理解為何條約充滿不著邊際的條文。然而,條約通過後不久,美國就完成首次載人登月,全球公有地的觀點開始動搖。

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推出所謂的月球協定(Moon agreement)。除了重申外空條約的原則,更提出多項禁令,像是禁止任何國家、組織或個人將月球掠為財產、也不能取得月球任何區域的所有權,甚至還規定締約國如有任何太空行動,應先通知聯合國秘書長並公布於眾等舉措。

此協定明顯是針對美國而來,但由於條文太過嚴苛,不僅美蘇兩國未簽署,也只在全世界11個國家通過。更具爭議的是,月球協定超越了全球公有地的概念,宣稱月球及其資源是人類的共同遺產(common heritage),並進一步強調資源共有(res communis)原則。

這種邏輯自然不可能被美國接受,因為若是要將月球定義為人類遺產,前提必是人類曾擁有過月球。很明顯地,迄今無國無人能證明,月球是其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讓締約國分享利益,也不合乎保護私產的資本主義原則,能夠投入太空的國家或企業,必然付出鉅額投資以求回報,實在找不出理由與絲毫沒有關係的他國共有。

過去由於冷戰陣營對峙、航太技術制約、美國國內政治,以及地球上還有很多熱點競逐等因素,太空一直未成為美國的施政重心。然而,當越來越多國家投入太空、競爭對手日益強大,美國將利用國力與技術優勢搶占先機,國際法也難以對美國等航太國家設限。

像是2015年,奧巴馬簽署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CPLCA),該法案基本上奠定了美國私部門在小行星採礦的前景。根據CPLCA,美國公民有權獲取小行星或太空資源,包括擁有、運輸、使用和出售這些資源。此外,這項法案強調,唯美國企業與公民可合法享有小行星資源權利,等於否認了外太空作為全球公地的論述。

特朗普政府上任後,美國的態度更加明顯。去年等待真除的太空委員會執委佩斯(Scott Pace)在一場演說時強調,美國政府不認為外太空是全球公有地,亦非人類共同遺產或屬於人類共有。更重要的是,這些概念都不是外空條約所涵蓋的部分,當然不能用來描述外太空的法律地位。

佩斯的話相當直接,恐怕也說出其他航太國家的心聲。如此看來,美國雖暫時沒有退出外空條約的打算,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若有任何國家或企業在小行星上採礦成功,相關爭論會使外空條約進一步被架空。再加上美國太空軍的成形,外空軍事競爭將更趨白熱化。

要注意的是,目前太空軍規劃只是草案,尚有變化的可能。但無論太空軍是作為獨立軍事部門,或是空軍管轄部門,都得經國會立法通過。由眾議院的民主黨多數對耗費巨資建立太空軍頗有意見,聖誕節前夕才剛否決旨在延長太空站服役期間的法案。這不啻是在警告特朗普政府,眾議院不會對太空軍法案照單全收,之後還會有許多的法條、預算及人事等攻防戰等待特朗普。

(徐子軒,LUCIO策略顧問總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简体中文版的“但2002年小布什(小布什,小布什)政府启动组织改造”,三个小布什是什么鬼啊?😂

  2. Soyus 并没有屡屡失败,只要去年一次吧,小编再考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