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福利中心(全聯)係台灣店數最多的超級市場,擁有超過九百個營業據點。近年來全聯與奧美廣告公司的行銷活動都頗為成功,尤其在社群網站上常引起許多話題討論。不過,其在本月初(8月3日)播出的一則最新的中元節廣告,卻引發了台灣一場政治風波。
廣告內容是讓「鬼魂」自述心得、對許多人表達感謝之意,設計頗為溫馨。然而,廣告播出後馬上有網友發現,有諸多巧合把廣告主角與白色恐怖時期一則未解之案的主人公陳文成博士聯繫在一起——除了外形長相酷似之外,故事時間民國70年(1981年)也與案件時間(民國70年7月2日)吻合,臉書上更一度出現廣告男主角的帳號「Allen Chen」,其基本資料如出生年月、就讀台大的時間點等,都與陳文成相吻合。
不料,廣告播放不到一天之後旋即被全聯無預警下架,全聯並與奧美發表了聯合聲明,指稱廣告並未影射任何真實人物,並為了避免爭議、不碰政治議題與立場而停播。有趣的是,幾天後全聯與奧美又再發出聯合聲明,指將在YouTube上限時三天放映三支被下架的原版廣告,目的是為了讓大眾「瞭解廣告的發想與初衷」。這三支廣告分別疑似影射的人物,除了陳文成外還有丁窈窕(另有一說是林江邁)以及殷海光,都是白色恐怖時期受到迫害的人物。
事件在此一系列操作之後引發更多的討論,其中最引人聯想的是,奧美與全聯之間對陳文成案件的操作到底是意外還是有意為之?然而,無論有意無意,事件都反映出,在台灣,「轉型正義與歷史清算」仍然屬於禁忌話題,是啟動閱聽大眾或媒體自我審查的開關。不談政治、不想惹爭議、不想面對或討論過去這段「很政治」的歷史,這種思維模式在台灣仍非常普遍,這是長期以來白色恐怖和戒嚴的產物。
作者按:台灣戒嚴令從1949年至1987年共實行了38年,是20世紀全世界最長的戒嚴令;一直到2011年才被敘利亞(48年)超過。
要理解這樣的現象,必須從台灣轉型正義的議題與歷史加以考察。由此我們才能清楚理解,在人權與歷史正義的議題上,相較發生過人權侵害但以積極態度面對、處理乃至清算的地方如德國、東歐等,為何台灣會產生「正義遲緩症」。
白色恐怖時期與「陳文成們」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談政治、總是極力避免爭議呢?這必須回溯到台灣長時間的威權統治時期。全聯廣告疑似影射的人物包括陳文成、丁窈窕、以及殷海光,都是白色恐怖時期受到迫害的人,其中尤以陳文成事件對台灣的影響最大,但普遍來說台灣人對這段過去的歷史知之甚少。
陳文成1972年負笈美國,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尼基美隆大學)統計系任教,學術表現優異,被視為統計學界的明日之星。他在美國時就一直贊助「黨外」雜誌(編按:白色恐怖時期人民不能組黨,反對者只能以黨外、非國民黨的形式存在;雜誌需不斷更換名字以規避審查),並公開支持「台灣為主體」的史觀立場。
1981年,當他帶着全家人回台探親時即遭到「警備總部」約談,隔天凌晨就被人發現陳屍於台大圖書館旁。官方宣稱陳是「畏罪自殺」,但根據各方報告,陳文成遺體的兩隻手腕有被綑綁的痕跡、雙手和頸部滿是刺洞、曾遭受重擊,他的皮帶綁在胸前,鞋底發現有俗稱腳尾錢(劊子手行刑後留給運屍者的錢)的一百元鈔票。來台調查的美國法醫魏契(Cyril Harrison Wecht,韋契特)也指出,根據遺體的落地方式與地點判斷,陳文成是被人扛起往下丟,毫無可能是自殺。
陳文成是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眾多政治受難者之一,像這樣的受難者們的實際人數,目前台灣官方仍沒有完整的統計。根據「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呈報的資料,到2014年基金會停止運作為止的15年間,出面遞件申請並領取受難補償的人數有超過13000人;同一基金會的統計指出,曾經在戒嚴時期因思想或言論涉及「叛亂罪」而被依《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條例》逮捕的受難者有超過8000人,其中超過1000人被執行死刑;而根據法務部檢察官陳守煌1988年曾在立院內政委員會上報告的資料,白色恐怖時期的「軍事法庭」曾受理過將近3萬件政治案件,無辜受難者約14萬人。
然而,關於到底有多少政治受難者這樣最基本的事實,都還沒有被查明清楚,所有的受害者不僅沒有獲得法律上的平反,也從來不知道加害者是誰,因為根本沒有任何一位加害者被指認出來。
此外,更不用去談法律程序是否正當或者是救濟機制是否有效的問題了,因為在當時,法律主要是獨裁者拿來對付異己的工具,除了極少數案件符合所謂叛亂或匪諜的行為外,絕大多數都是冤、錯、假案。更嚴重的是還常常出現上級長官(如蔣介石)隨意核覆刑期、甚至無故判人死刑的狀況。
陳文成事件後來在美國引發高度關注。當時美國媒體已有關於國民黨派「職業學生」監視海外留學生的多方報導,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並且在頂尖大學任教的陳文成遇害事件,更讓許多美國人開始擔憂國民黨的情治系統會對美國社會造成威脅,當時《時代》雜誌(Time)都報導了這個事件。
後來美國國會召開了多次的聽證會,並且決議「禁止對在美國之個人採取恐嚇或騷擾形式(之行為)之國家之軍事援助或購買案」,明定以停止軍售為條件來逼迫外國政府改善在美國校園安插職業學生的問題。後來蔣經國之所以開放黨禁與報禁,其實也和美國的壓力有直接的關係,尤其是在後來發生的江南案(劉宜良)和李亞頻案當中,中華民國情治單位直接派員暗殺以及逮捕了具美國公民身份的人,更讓美國決定加深促成台灣民主化的力道。
然而,現在還有很多人對這段歷史不熟悉,甚至,整個台灣社會似乎還有不少人對兩蔣時期抱持懷念之情,這是獨裁者非常高明的政治宣傳所致。
避談政治的歷史原因
對言論自由、參政自由,以及各種公民權利的打壓,是獨裁政權的共通特色。從國民黨統治台灣以來,主要嚴加取締的言論與行為包括「匪諜」以及「台獨」兩大類,並把統治的正當性建立在「反共復國」上。在這樣的論述下,人們不能表達出思念故鄉中國大陸、也不可以跟與中共相關的人事物扯上關係,只要讀一點相關的書、講一些相關言論就可能被舉報為匪諜。
「台灣意識」則更要被打壓。蔣氏政權以「正統中國」自居,完全不允許有人想要當「台灣人」而不當「中國人」。一直到中華民國的外交大挫敗(尤其是19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建交,台灣遭遇雪崩式斷交潮)之後,蔣經國開始啟用台籍菁英來鞏固統治正當性,這樣的論述才漸有改變。然而,從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開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就開始正式聯手對付「台獨」。與「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白色恐怖時期相比,國共聯手顯然是一大諷刺。
不討論政治、沒有言論自由,也是為了維持整個黨國的政商結構。風波主角全聯超市,其前身就是黨國體制的產物:「中華民國消費合作社全國聯合社」,也就是所謂的「軍公教福利中心」,主要就是靠着特許、國家補貼來籠絡特定的群體,改制為公司之後又將資產出售給私人經營。由於台灣並沒有進行類似「除垢法」(中、東歐轉型正義期間,將獨裁時期行使公權力的官員們指認出來並限制他們繼續擔任部分公職)的轉型正義工程,因此過去威權統治機器當中的合作者與各大重要人物及其後代,現在仍在許多領域位居要津,其帶來的後果是國家資源配置不當,存在各種補貼和優惠紅利,造成不公平的市場競爭。
像全聯這種理當屬於全民的資產、曾以全民的稅金來維持運作的企業,卻被用來當成威權時期維持統治機器的工具、且後來莫名其妙就變成私人資產的狀況,實在是屢見不鮮,而既得利益者當然不會希望這些事情被公開討論或質疑。在許多學術研究當中,國民黨一度被認證為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長期以來運用龐大的「黨產」和大量的公共資源來維持自己在選舉當中的優勢。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民主化超過二十年之後,一直到2016年台灣才首度出現立法院的政黨輪替,也才因此有了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黨產會)的成立,開始清算國民黨黨庫與國庫不分的狀況。
獨裁者對各種政治言論進行打壓,並且在經濟上提供各種合作誘因,「照顧」民眾生活的許多面向。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當時不談政治其實是很「理性」的選擇,最起碼,也是一種重要的自保手段。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小警總
在鞏固政權為優先考量的狀況之下,台灣的教育最強調的價值就是服從權威(這也是許多威權國家會強調的價值),所以諸如「司令台」這樣的軍隊產物就照搬進了各級學校,各種服儀甚至是語言的規定(禁說方言,否則要被掛狗牌或者是處罰)都是要訓練學生服從的工具。這樣的教育理念,配合上經濟起飛時期代工業的興起,使得整個教育過程並不強調創意與思考,而是以追求標準答案為首要目標,人們不被鼓勵去思辨不同的價值觀以及處理觀念間的衝突,一切都以「秩序」或「和諧」為目標。
而在台灣的社會科或歷史教科書上,「人權議題」鮮少出現,即使是國民黨有意強調與操作的「慰安婦」議題,也只是從「民族傷痛」等「大中華國族主義」的角度來詮釋。在民進黨執政時,每當當局想要修改課綱強調「白色恐怖」,卻往往都會面對強烈的抗議與反彈。
作者按:在台灣的脈絡下,所謂大中華國族主義(Chinese nationalism)通常包括,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所有台灣人都是中國人或中華民族一份子,強烈反對台灣獨立或是台灣認同等價值,史觀方面通常會認為中華民國仍然是正統的中國,繼承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然而,有部分的人現在會認為,「台獨」對中國/中華民國的威脅已經大於中共,因此從以往的堅決反共態度,轉而不否定中共、甚至希望與中共聯手對抗台獨。國民黨從2005年連戰訪問中國開始的基調即是如此。
除了教育之外,在威權時期被特許成立的媒體及在這些媒體中成長起來的人,仍有不少是「大中華國族主義者」,長期以來用各種方式阻止台灣主體性的建構。例如,「台語」及各種方言曾經長期被禁說,即使在開放之後,跟台語相關的形象也一直被塑造成粗俗與低下的。在藝文創作方面,由於這段歷史曾是禁忌話題,因此長期以來談論白色恐怖的作品都很少,即使出現,也會被部分主流媒體貶低與打壓。僅從這次全聯廣告事件就可以看到,在當下,白色恐怖相關議題依然要使用隱晦的敘事手段來進入流行文化,而即使這種操作不被批判,也仍會造成很大的反彈與壓力。
不過我們同時可以看到,相關的題材在台灣造成的迴響有多大。就像去年「返校」這款電腦遊戲在台灣造成風潮,也是因為其以戒嚴時期為背景。當時不僅國外使用者一片好評,連中國都出現許多遊戲心得和介紹白色恐怖背景的文章。這就是為什麼長期以來,仍主要由保守菁英佔據權力核心的媒體及娛樂界要盡全力阻止相關題材進入大眾流行文化,因為有很多人不想要人們去討論過去的那段獨裁統治對社會造成的傷害。
另外,商業機構現在還要考量到商業行為會否影響投資者以及中國市場。諸如演藝人員在公開場合揮舞國旗(如周子瑜)、表達台灣是一個國家(如宋芸樺),或者曾參與過一些社會運動,便立刻被舉報為台獨份子、成為中國封殺對象的事件層出不窮。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台灣本土意識與台灣認同持續上升,相關題材也就成為「大中華主義者」及中共的禁忌。最近「叩頭政治」正火熱,中國展現極大的影響力去施壓整個市場上的商業行為,嚴重影響多國的言論自由空間,也影響台灣及香港。
回到全聯廣告事件,許多人都在猜測到底全聯高層知不知情、是不是僅為廣告導演自己「偷渡」所為。不過從商業角度來看,公司高層和廣告公司知情也是合理推測,再加上事後商家又把三支廣告原型放上網,顯然是一種商業操作的手段;而全聯始終強調「全聯是全民的超市,一向不觸碰政治議題,期盼各界不要過度聯想」,這本身卻是再政治不過了。
菁英領導的民主化進程缺憾
為何發生人權侵害的台灣,轉型正義遲遲沒有處理,而在本土政權執政的這兩年才(至少在宣稱上)有點動作呢?除了上述已根深柢固的「不要談政治、不要碰爭議」思維模式之外,這也跟當局推動民主化和轉型正義的模式有關。
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雖然不乏民間持續不斷的衝撞與奮鬥,但使得國民黨願意下放權力的兩大重要因素是美國的壓力、以及李登輝執政時期的改革措施。也就是說,是一種由上而下、菁英領導的民主化進程。
由菁英主導的民主化模式,在各種議程設定上常會以舊政權菁英的偏好為主要考量,尤其會去顧及到他們的反對意見。例如李登輝任內就有許多安撫「外省人」的舉措,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處理上,最多只能做到補償受害者家屬以及在文化層面上加以紀念。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完全無法對冤假錯案進行清算與徹查加害者,甚至追查相關檔案或做成相關報告也受阻撓。當局對加害者的究責以及反省尚且不能,更遑論要落實轉型正義當中最重要的「建立防止再發生機制」。
一直到近幾年,零星個別的個人與團體才藉由各種社會運動與社會參與,稍微喚醒台灣社會對於人權議題與政治參與的關心。然而,被這一波重視人權與社會正義的民意浪潮所推上枱面的民進黨政府,也常被批評為對轉型正義施政牛步。經過一番波折,文化部所轄「國家人權博物館」才在今年3月成立、5月揭牌,同時,行政院下的獨立機關「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也於5月底正式掛牌運作。這僅僅只是許多人花費了數年努力之後才有的起步,後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除了因為菁英們與社會大眾對轉型正義的認知不足,導致執政者怠惰之外,更因為上述提到的,在教育、傳媒、價值觀層面的各種影響使得轉型正義總是充滿正當性危機,看起來總是充滿爭議。這正是為什麼到了今天,明明早該不是禁忌的陳文成博士,又可以因為轉型正義本身的爭議而被操作、被下架而再次「被消失」的悲劇成因。
轉型正義遠超意識形態
轉型正義常被國民黨及中共醜化成「搞台獨」、「抄家」等私人的、黨派性的恩怨,但其實轉型正義的實質意義與影響遠遠超越意識形態。如果一個侵害人權的不義政權以及加害者們無法被追究、各種歷史事件無法被記憶,那麼等於告訴後來的政治參與者「凡事皆可為」,因此這是轉型正義在道德上的必要性所在。
同時,轉型正義揭示的是民主與人權的價值,若要遏止獨裁政權對人權的侵害,仰賴的是社會對於人權與民主價值的重視、對於正義的追求。如果說,一個社會將轉型正義當成重要的基準與追求的目標時,這樣的社會就不容易出現獨裁政權;當統治者試圖集權或侵害人權的時候,人民也會起而反對和抵抗。這是轉型正義的重大政治「效用」。
進一步來說,認識過去曾發生在你我周遭、自己所居住的土地上所發生的故事,也是一種重要的、定義「共同體」所追求的價值和範圍的方式。如果我們持續追求和諧、避免爭議、維持自我審查的習慣,那就永遠不可能認識屬於這塊土地的歷史、找到真正的認同。面對過去、處理集體傷痕、建立能夠維繫彼此並保障共同體成員的制度,對新興民主國家來說,是邁向「共同的未來」重要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從整個東亞,甚至是世界的脈絡來看,台灣目前就是位在中國向外輸出威權價值的第一線,如同香港一樣。台灣如果能更加注重轉型正義,透過文化教育與相關政策更加努力地記憶「陳文成們」,拒絕遺忘過往台灣曾經發生的人權侵害與悲劇,那才更能夠真正地去區分台灣和中國的不一樣,並且有可能成為各地(例如香港或許多東南亞國家)對抗威權政治的燈塔角色。
這一切,都是「很政治」的事情。
(陳方隅,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候選人、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陳信仲,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生)
從否認新疆改造營、懷疑南京大屠殺、抗拒白色恐怖,就知道世界各地都有一群信念堅定的人,愛黨愛國,本文所謂轉型正義的窒礙難行,在評論當中也再次得證。
簡單來說魏契的報告,你挑你想要的部分來說,其餘不想要的就說不合常理XD
紐倫堡大審時,被控方應該請你當律師的,真是可惜了
感謝樓上這位大大的指教。
基本上可以理解您指出的點,您講的都很有道理(雖然,我對最後面這個論點的意見不太一樣)。
有機會的話再專文繼續延續討論!
先說一個文法錯誤啦,「「江」和「李」案情治單位直接派員暗殺以及逮捕了具美國公民身份的人」,這是一個並列複句的邏輯錯誤引發的歧意,因為李亞頻阿姨並沒被暗殺啦,所以萬不可把兩個案子在後面有兩個並列謂語「暗殺以及逮捕」句子的狀語中並列。
另,看到作者寫道「轉型正義超越意識形態」還蠻贊同,可是後來的段落怎麼就跑題了⋯最後面結論不意外地變成「轉型後台灣聯合起來對抗中國」emmmmmm
誠然從一方面,轉型正義需要威權的破除和民眾的賦權,但絕不是一群人將自己與另一群分隔,跳起來趾高氣昂地倚仗道德的高處把曾經的不正義一股腦倒到另一群人身上。這無益於轉型正義中對「真相」的釐清,更別說「和解」—這分明是引起「對立」。
歷史不是可以化約(reductionism)成大魔王和悲壯英雄的,它應該是匯集的(entanglement),倒不是說要歷史虛無主義,而是整個社會要合力把曾經的不正義攤開,一起在對自由與民主認同的氛圍下共同檢視曾經的「錯誤」,並在此刻承擔犯下錯誤的「責任」。加害者或許此時詭辯,那就要用令人信服的「真相」憑著法律去聲張遲來的正義。
在一個撕裂而無對話的社會裡,任何所謂「真相」都難以讓所有人信服,讓正義聲張的「法律」也只能讓立法院變成打群架的地方。作者也在文末寫到了建構「共同歷史記憶」和「共同價值」,但這絕不是可以靠批鬥會讓牛鬼蛇神戴高帽實現的,撕裂社會絕不是轉型正義的手段,也離其目的更遠。更何況拿民主當成建構公民民族主義的工具以對抗又一群「敵人想像」,也真是玷污了民主的形上追求。
「敵人」吃相再怎麼難看,我們也得吃得像君子。
時至今日,台灣許多長輩仍然十分忌諱談政治,也反對子女從事政治相關活動,這對於台灣年輕世代的無知造成很大的影響,自然也不利轉型正義的推進。
在轉型正義的路上,個人認為台灣欠缺的就是每個人對議題的敏感程度,透過全聯這次的操作而促使學者專家產出好質量的分析文,相信將能激起更多不同的討論。
大員兄,魏契的驗屍報告是一手資訊,他也有他的定論,你可以自己去研究
他指明了陳文成未被刑求,除背傷之外四肢頭部無傷痕,是從高處背部著地置死
魏契認定陳文成是被人弄昏之後拋下,但這可能性有多高,需要多大的力氣,耗費多少人,墜樓地點樓梯狹小,還選擇在很容易有目擊者的台大校園?當時的台大校園夜間還禁止車輛通行,人在哪裡弄暈,要走多遠距離
另一個最大的疑問在於,陳文成是因爲贊助美麗島雜誌被約談,但施明德許信良都沒被暗殺,為什麼在黨外運動沒有重大影響力的陳文成非死不可
我原本以為陳文成是被刑求意外死亡而後棄屍裝成跳樓,但魏契的驗屍報告否定了這個狀況
或許真的是意外吧,但警總的約談壓力是造成此意外的原因
陳述事實可以當作在找碴,就知道人的信仰很難改變
@叔比 資訊是多元,但就如作者提到的,討論的空間仍然不足,這難道和威權歷史沒有關係?民眾有求知的義務,政府和掌權者也有開放資訊空間的義務,這兩者互相不衝突。
所以照某熊的看法,陳文成是自然死亡囉XD
真是美好世界啊
從樓下找這種碴,就知道人的信仰很難改變
另外,這篇文章有最大的瑕疵,它聲稱:「但根據各方報告,陳文成遺體的兩隻手腕有被綑綁的痕跡、雙手和頸部滿是刺洞、曾遭受重擊」,然而按照最可能貼近客觀事實,由美國著名的法醫魏契所做的驗屍報告,陳文成的雙手頸部都未出現傷痕
〈為民主而死〉連結如下,大家可以自行查閱,魏契是美國著名的法醫,他在文中詳列了與該命案有關的所有解剖與檢視陳文成遺體的記錄
所以本文作者都無法照事實呈現了,還談什麼公正客觀與轉型正義呢
http://www.cwcmf.org.tw/the%20truth/wecht_1.pdf
曼德拉上任後做的事情,對照阿扁上任做的事情,就知道落差在哪了,直到小英這次執政,還是以自身政治利益做考量成立黨產會,並不是玩真的
這篇文章作者要求要公開閱讀權限,所以不是收費牆內的文章。
很奇怪…为什么评论区很多喷子。按道理说收费墙和gfw应该过滤掉了,端还需谨防奉旨发帖人呀!
其實如果大家都在歷史課本知道這些詳細戒嚴歷史,中正紀念堂要轉型也不會這麼困難,畢竟從我家中長輩的談吐,就能理解黨國教育的遺毒有多深;縱使現下資訊解禁,不願面對的(大)人,依舊不想面對。
ps. 我是作者本人,特別註明一下。
本人寫評論一向不會「假懷客觀公正的立場」,因為「評論」的意思就是要告訴其他人自己的立場是什麼,以及判準和理由。
所以我覺得那些罵評論者「不客觀」的批評,好像都搞錯了評論的目的了。
支持轉型正義,當然是一種意識型態和立場,是支持民主政治的價值的那種立場。這就是我的意識型態,我從來不掩飾,從來不假裝我是客觀的。很多時候,客觀中立,只是反動的修詞。我們這篇文章其實也可以部份解釋這樣的觀點是從哪來的。
反之,不支持轉型正義,也是一種意識型態和立場。
連移除蔣銅像、中正紀念堂轉型都有人跳出來大喊「這是在撕裂台灣人民的情感!」「這是追殺!」轉型之路的確漫長。
看新聞,近期在規劃公布當年法官警總名單,又會遇到多少反對聲浪呢?
笔者带有意识形态,和客观,中立并不矛盾,因为对于传媒来讲三者不具有交集。意识形态是笔者对于事实的自身感情及见解,每个人是不一样的,独立媒体亦然,客观是指事实没有捏造歪曲,中立是指该篇报道的采访费用资助人等(如果不是自费的话),与文章中被报道者无利益关系。故带有意识形态与客观中立不冲突,即使客观中立的媒体也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明报就是左派(被港人说亲那啥的)报纸,但也满足客观中立的定义。
轉型正義在台灣之所以做不好,過去是黨國體制留下的威權遺緒及慣性所致。但到了2018年的今天,仍然做不好,根本原因是那些整天高喊轉型正義者的自己懶惰,特別是年輕人。這次的廣告揭露一個事實,大部分支持轉型正義的年輕人完全不知道陳文成是誰。根本不是因為政治壓力而害怕去談論、或是有誰在打壓你,而就僅僅只是一種不知道的無知而已,在即便資訊這麼多源的今天,但我就跟本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啊,那你是要我談什麼? 緬懷什麼? 但就是有人見獵心喜,一看到這種現象,不管三七二十一,閉著眼也要將這現象的原因牽拖給蔣介石和舊國民黨。這種學者在做學問時,除了耽溺於受害者傳統敘事中難以自拔,其面對事情時的威權態度、意識形態慣性,恐怕比這些學者眼中厭惡的國民黨或中共,更是有過之而不及。但 他們無感也不在乎。
民进党上台这么久也不见实质动作,台湾整体民众心态也是不思进取的,或许进取这种事从来是少部分执著者的愿力与行动,加油。
极权主义的下场都是一样的
自己就是正义,反对就是邪恶。瞎扯淡的文章,台独没几天好过了。
自己的意識形態油然紙上,反而一直假懷客觀公正的立場,這樣的文章還是發到島內的綠營裡自我陶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