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曾國平:中美貿易戰不易參透的三大原因

貿易戰佔據了傳媒大量的篇幅,從橫跨多個學科的學者到時事評論員,從財經專家到從事貿易行業的業界人士,眾說紛紜,愈看愈令人迷惑。因為……
評論貿易戰的一大問題,是官方數據跟貿易現實相差太遠,容易誤導令分析失焦。與此相關的,是錯把貿易額等同談判籌碼,忽略了替代性才是貿易戰勝負的關鍵。

貿易戰佔據了傳媒大量的篇幅,當中既有醞釀下一次經濟危機的憂慮,亦事關眼前股市起跌的實際利益,從橫跨多個學科的學者到時事評論員,從財經專家到從事貿易行業的業界人士,眾說紛紜,愈看愈令人迷惑。評論貿易戰的一大問題,是官方數據跟貿易現實相差太遠,容易誤導令分析失焦。與此相關的,是錯把貿易額等同談判籌碼,忽略了替代性才是貿易戰勝負的關鍵。

現代生產模式下,貿易數字資訊含量低

李嘉圖貿易理論有一個著名的例子:英國生產布匹,葡萄牙生產酒,各自依據自己的比較優勢生產,再透過貿易換取別國的生產。19世紀的世界的確如此,一件產品的原料、勞力、資本多出自同一國家,是名副其實的本國出品。可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生產的分工愈來愈細,一件產品的設計意念、配件、生產、包裝等每一個細節可以來自多個國家,一件產品是「哪一國貨」的定義愈來愈模糊。跨國企業透過直接投資在不同國家設廠生產兼銷售,何謂本地貨入口貨也愈來愈難搞清楚。

貿易模式改變,結果是官方數字追不上時代,貿易價值跟增值(value-added)的關係愈來愈弱,由A國出口到B國的貨品,其中屬於A國的貢獻可能只佔小部分。因此,貿易統計蘊涵的信息漸變得不可靠。

研究者就以全球化的代表iPhone為一個極端例子。2016年全中國有三億多部iPhone,每六個智能電話使用者就有一個使用,蘋果在中國的盈利接近500億美元。iPhone明顯是美國產品,這一筆巨大交易應該會反映到貿易數據之上吧?根據2016年的統計數字,中國從美國入口的手提電話價值只有100萬美元,相反美國從中國入口的手提電話價值260億美元,好像美國人用中國電話更為普遍,實情卻是在貿易數字的定義下,美國人在「入口」iPhone!(註)

這個奇怪的結果,是因為蘋果在中國設立生產銷售分支,從各地入口配件後在中國組裝出售,整部電話未離開過中國國土,於是算不進中美雙邊貿易數字之內。蘋果在中國設廠僱用中國工人,盈利大部分回到多數在美國的蘋果股東,同時蘋果又在滿足中國消費者對iPhone的需求,這個緊密的貿易關係,在官方貿易赤字(順差)黑字(逆差)是看不出來的。同樣的現象,也出現於在中國大量設廠生產的美國汽車公司:在中國滿街都是的通用汽車(GM),以及將來Tesla在中國設廠生產的電動車,也不會算進入口數字。

這個數據和現實的差距,提醒我們不能單從出入口數字看出個別行業的重要性,更不能由此推斷關稅對雙方的影響。要梳理出關稅對中美雙方的真正影響,需要的是比出入口金額更細緻的數據,涉及的工夫就如嚴肅學術研究,不是短短一篇評論所能應付。

「替代性」誰勝誰負,不容易準確計算

撇開統計數字的問題,貿易戰的另一關鍵是替代性(substitutability)的問題。面對關稅令入口貨變貴,所謂替代性是指有多容易轉移到其他國家買貨。東家不買買西家,只要付的價錢不是貴太多,能購買的數量也相若,受關稅的影響就較少了。

從中美貿易種類,我們可以看出什麼?美國從中國入口最多的是電子產品(例如剛才提到的iPhone)、機器、家具、玩具等製造業產品,而這類產品中國主要負責勞力密集的最後組成工序。美國對這些產品的替代性有多大,視乎這些生產商把生產搬到越南、印尼等勞力比中國便宜的地方有多困難。

中國從美國入口的貨品以農產品為主,其中從美國入口的大豆、小麥、玉米、棉花、動物飼料更佔總入口的三成以上。中國能否減少向美國入口這些農產品,視乎中國能否從其他農業國家以相近的價格大量買入。替代性誰勝誰負不容易準確計算出來,但常識告訴我製造業轉移陣地比農業容易。

貿易戰哪一邊最後會率先讓步?我沒有把握回答,只想指出過去三個月來美股升了半成,內地股大跌接近一成。
貿易戰哪一邊會率先讓步?

貿易戰的勝負,取決於宏觀影響

替代性以外,另一個重要但更難計算的是宏觀經濟以至政治的影響。特朗普(川普)容或難以捉摸,但他不是瘋子也不是笨蛋,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利益的計算。同理,習近平也要為國家利益以及政治穩定着想。兩國互相增加關稅,對全球貿易以至整體經濟都有傷害(當然中美貿易縮減,貿易量會轉移到某些國家去,它們可能因而得於益),雙方駁火的情況,可以視之為一場政治經濟耐力戰,看看哪一方先抵受不住壓力投降。

有評論指中國反擊針對的是特朗普支持者較多的「紅色州份」(如生產威士忌的田納西州和肯德基州),意圖令特朗普在政治壓力之下屈服。相反,在「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體制」之下,政權沒有什麼連任壓力,也不用理會什麼民意支持,反正就是堅固得多,不怕貿易戰的打擊。

其實整個問題可以倒過來看。中國股市、債市規模有限,真正「普及」的資產市場是樓市。過去十幾年中國大陸樓價表現驚人,四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固然升得誇張,二線和三線城市也有每年超過百份之十的升幅。樓價得以急升的最有力解釋,是中國市民對收入持續增長的預期,供款初期就算辛苦,買家也相信未來只會愈來愈容易負擔。樓市興旺造成的財富效應,同時也在支持着消費投資。無可置疑的是,貿易戰雙方中,中國比較勞力密集(如製造業),美國生產相比之下較機械化自動化(如農業),貿易戰對中國的勞動市場衝擊較大,從而對樓市的潛在破壞力也較大。

中美貿易戰不易參透有三個原因:一為貿易數據信息含量低,二為雙方貿易替代性難以量度,三為勞動市場和資產市場帶來的政治衝擊更是計無可計。貿易戰哪一邊最後會率先讓步?我沒有把握回答,只想指出過去三個月來美股升了半成,內地股大跌接近一成。非表態不可的話,我會押一點小注到美國的一邊。

(曾國平,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城市及地區禦險力環球論壇附屬學者、[經濟3.0][3]作者)

註:Zhiwei Zhang, Yi Xiong, Xinyu Ji: “Industry/Policy View: The US-China Trade War Is Based on Misleading Statistics,” Vox China, July 2018.

讀者評論 4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谢谢楼上。。好夸张。。

  2. China imported only $1 million of cell phones from the US ($250 million from all other countries) in 2016, according to trade statistics—a negligible number compared to iPhone sales (Figure 1). At the same time, China exports $26 billion of cell phones to the US. In other words, the US has a $26 billion trade deficit to China on cell phones, despite the facts that iPhone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China and Chinese brand smartphones are rarely found in the US.

  3. “中国从美国入口的手提电话价值只有100万美元,相反美国从中国入口的手提电话价值260亿美元”
    —— 一个是100万,一个是260亿,小编是否写错单位?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