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占据了传媒大量的篇幅,当中既有酝酿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忧虑,亦事关眼前股市起跌的实际利益,从横跨多个学科的学者到时事评论员,从财经专家到从事贸易行业的业界人士,众说纷纭,愈看愈令人迷惑。评论贸易战的一大问题,是官方数据跟贸易现实相差太远,容易误导令分析失焦。与此相关的,是错把贸易额等同谈判筹码,忽略了替代性才是贸易战胜负的关键。
现代生产模式下,贸易数字信息含量低
李嘉图贸易理论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英国生产布匹,葡萄牙生产酒,各自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再透过贸易换取别国的生产。19世纪的世界的确如此,一件产品的原料、劳力、资本多出自同一国家,是名副其实的本国出品。可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生产的分工愈来愈细,一件产品的设计意念、配件、生产、包装等每一个细节可以来自多个国家,一件产品是“哪一国货”的定义愈来愈模糊。跨国企业透过直接投资在不同国家设厂生产兼销售,何谓本地货入口货也愈来愈难搞清楚。
贸易模式改变,结果是官方数字追不上时代,贸易价值跟增值(value-added)的关系愈来愈弱,由A国出口到B国的货品,其中属于A国的贡献可能只占小部分。因此,贸易统计蕴涵的信息渐变得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