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今天的中國,如何看待「三·八婦女節」的意義?本文是 @新媒體女性 負責人李思磐在 2016 年婦女節當天,對近年新流行的「女生節」的回應,原題「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糖衣炮彈正在轟炸女性權利」,載於《新京報》。因應過去一年的新狀況,作者予以增補,並授權《端傳媒》編輯轉載,以饗讀者。
2016年3月初,女權自媒體 @新媒體女性 及其姐妹機構和志願者們,策劃了一次網絡倡導活動,其主題為「反三七過三八」。活動的核心策劃者們認為,在性別平權面臨問題的中國大陸,人們漸漸遺忘「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這個紀念日的女權意義,漸漸遺忘中國的女權歷史,而長期的去政治化,以及越演越烈的商業營銷,讓甚至大多數高等院校,都發展出名為「三七女生節」 的消費文化節慶,不斷在年輕男女當中強化性別不平等的文化規範。因此,我們通過一些線上的論述和線下對青年小組的支持活動,號召女網民和高校學生,重新回歸三八婦女節的傳統,強調女性平等政治權利和工作權利。
「女生節」如何在中國興起
我不知道,這些年在中國支持商家炒作「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的人中間,有沒有女生。假如有,我不知道她們怎麼看待「婦女節」與自己的關係。
我曾經跟一些大四學生聊天,是的,不管來自哪所學校,就業情況都是一樣的:能在畢業季的寒假前定下工作的,都是男生;儘管絕大多數院系中,學習好的都是一撥女生。更不要說,越來越多的大學自主招生,都公然承認招男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們對女生在研究生中越來越高的比例,憂心忡忡……
但這些顯然不是「女生節」的議程。「女生節」的傳統,是「男生關愛女生」,因此,各校男生掛出橫幅讚美和「追求」女生的「橫幅大戰」已成傳統。2016年3月7日,網友和志願者在中國各地大學生慶祝「女生節」的活動中,發現和蒐集了種種有爭議、涉嫌公然性騷擾的橫幅,從而引發公眾憤怒,在網上掀起「女生節」vs「婦女節」的討論。與此同時,電商百度糯米卻找名人炒作「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牟利。
中國發明「女生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3月7日,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經濟學院女生節聯歡晚會上。
據說,「追溯女生節的來源,是由於高校女生不願意稱自己為『婦女』,但是又不想放棄女性節日的特權。」此後「各大媒體分別就『女生節』這一『新生事物』做了詳盡的跟蹤報導,女生節逐漸在象牙塔間蔓延。隨着社交網絡的發達,各地大學零散的慶祝在虛擬空間遙相呼應,影響溢出校園,最終匯聚成一個青年女子的民間節日。」其中不乏全國性的轟動話題,譬如2012年清華北大女生節橫幅 PK 事件。
那麼這些「女性節日的特權」是什麼呢?
就這些年來看,女生節基本上是男性主導的遊藝活動,一些送給女生「愛心早餐」和節日小禮,還有最核心的戲碼——示愛橫幅和集體「喊樓」(宿舍樓之間喊話)。這些國旗一般紅底黃字或紅底白字的橫幅,在全國各地大量複製,比如:
「某某女生,我媽/國家唯一指定媳婦兒」、「不管明天你們是誰的女人,你們都是我們永遠的女生/神」、「平生縱有凌雲壯志,今日甘為裙下之臣」、 「自從大一認識你,從此電腦無 AV」。是的,這些都是很多學校主幹道上的橫幅,校方並不干涉。
這些橫幅,主要歌頌女生的性吸引力,似乎是一種象徵意義上的原始群婚制,比起經常被叫停的各類主張婦女權利的三·八節活動設計——不管是講座、海報宣傳還是資料派發;這樣的女生節,很少成為校方維穩的對象。一些部門已經不再與(男)人類的「自然衝動」抗衡,為了其他方面的「穩定」不被波及。
「婦女」與「女生」
女生節,本不是一個問題。因為無論是象牙塔內外,民間節慶多矣,如果僅僅因為節日存在而指責它,或者因為它無關權利而指責它,是不公平的——美食節要不要被批評不關心食品安全呢?
女生節的問題是,從一開始,它就是一個試圖在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女性中,取代婦女節的節日。
它並非三八節的「前夕」或「預熱」,而是來自於一個民間以訛傳訛的認知:「女生不是(已婚)婦女,不要過婦女節。」當然,之後還有「一日/夜之差」的粗鄙笑話(2017年3月,一向以性別歧視廣告聞名的美團網旅行項目,再次用這個粗鄙玩笑做了一次營銷:「女生節開房和婦女節開房的區別:帶/戴的東西不一樣」——一為安全套,一為嬰兒奶嘴)。
高校女生當然屬於中國法律定義的婦女群體,但是這個節日的謬誤之處,並非局限於名詞層面。從既往三七女生節的「慶祝形式」而言,在招生性別歧視俯拾皆是、學術性騷擾得不到有效制止的中國高等院校,它基本上是對主張勞工與婦女、經濟與政治雙重權利的「三八節」的背叛。
然而,我想補充的是,這種背叛之所以悄然無聲,是因為婦女節公共性的消失。如今三八節的官方議程,譬如「三八紅旗手」表彰之類的國家行為,對於個體女性,可以說是毫無影響。
在今天,儘管經歷了種種公共討論,仍然有很多人會覺得女生節有什麼問題。這是因為,婦女節除了沒有群婚制文化,大體上跟女生節沒有差別,同樣是去政治化的,被商家促銷,單位送衞生紙和電影包場佔領,沒有人想得起這個節日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只是,婦女節多半是單位、機構行為,女生節是男生主導的社團行為。
女生節三宗罪
近年來,中國有很多女生商量站出來「反三七過三八」,如「新媒體女性」在去年發起了「反三七過三八」活動,讓全國很多女性在被歧視地點拍照上傳響應。這是為什麼?
因為大家想回到「權利」。在權利方面,女生節不僅來路可疑,既往紀錄也居心叵測。三八婦女節的深厚傳統,是全方位表達婦女權利和婦女對社會的貢獻,在一些#反三七過三八#的微博論述中,三八是一個女權節,而三七是一個「女利節」——它其實就是告訴女生們,因為你年輕漂亮,所以你跟「婦女們」不同,可以因此而獲得超過年長同性的特權。
首先,「女生節」的濫觴,就是把女人分成兩群:中老年「婦女」與年輕「女生」,也就是異性戀男人眼中的老女人和年輕女人,沒有性魅力的女人和可欲的女人,潛在地,「婦女」和「女生」的特殊分界,在俚俗的語言裏,還有一種對女性童貞的暗示。讓兩群人分開過節,意味着這兩群人有着不同的價值和訴求,中老年婦女的「婦女節」是過時、不夠有品味的,這分裂了女人的陣營——年輕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人被給予某種虛幻的優先權,代價是這暗示了:與她們不同階級、年齡、職業和教育程度的婦女的解放,應該被歷史的巨輪拋諸於身後。
第二,它把婦女節的「權利」主題偷換成「關係」,如果說三八節在成為看電影商鋪打折發衞生棉的節日時,其積累的歷史和政治意涵仍然無法完全消解,女生節則在誕生之初就是一個詭異的「關愛節」,傳統戲碼就是「男生要對女生好一點」,各種來自男性無聊的、性別化的讚美和集體的異性戀式示好表演,掩耳盜鈴地欺騙——彷彿這種廉價、流於形式的小恩小惠是女生所需全部。它限縮了女生的世界,用「缺愛」阻止了女生更真切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有一些非異性戀的女生表示,她們對這種集體的、幾乎是強制性的異性「模擬情侶表白」覺得「很不舒服」。
第三,它讓意淫和消費假關愛之名成為傳統與慣例,這種意淫完全是基於性別刻板印象。女生節很少讚美女性的才智,並不把女孩們當作並駕齊驅的同儕,而只是強調「君子好逑」,以一種無趣的「直男」(男異性戀)世界觀,強化了男保護、女嬌柔的性別成見,不僅無法改變對女性的歧視與隔離,並且用糖衣包裹它最難下嚥的部分。
回到歷史現場
三八婦女節,是女人們用生命的不平之鳴奠基的一個紀念日,它的存在,提醒人們性別平等遠未到來。在中國,第一次紀念這個節日,是在大革命時期的廣州;2010年,廣州婦女組織和勞工組織還聯合發起了「三八百年,重回歷史現場」的全年紀念活動。
怎樣回到「我們的三八」?2014年的三八節前夕,來自9個城市的9名女大學生,給中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寄去了一個禮品盒。其中有麵包、玫瑰、教科書和《關於改善中小學教科書中性別不平等現狀的建議信》。「麪包與玫瑰」是來自1908年3月8日紐約婦女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的遊行的口號。因此,雖然同樣蒙塵,但女生們心中的三八節拒絕被篡改,反對被代言,更抵制女性議題被作為皮相之物消費。
2016年,「反三七過三八」在各大網絡媒體平台、微信和微博自媒體獲得極大的支持,也引發了反對的聲音。該活動微博專題頁面最終獲得超過1.1億人次瀏覽。
然而,到了2017年,情況變得更為複雜。
2017年3月7日,「女生節」依舊,只是在媒體上顯得格外低調。而與此同時,隨著微博「女權之聲」(女權之聲與新媒體女性,為中國最早的兩家女權自媒體)被暫時禁言一個月。在此之前,則有官媒《中國婦女報》與《環球時報》社交帳號聯手抨擊「被反華勢力利用」的「激進女權」,而轉過頭自稱是「理性温和女權」。
在不明朗的政治環境中,中國的女權聲音也比以往更為單薄。詭異的是,前一年時間裏疑似有組織地以謠言污名女權團體和帳號的一些微博男性「紅人」,卻在今天不那麼熟練地拾女權帳號的牙慧,「反對」三七女生節;這些往往是靠葷段子起家的博客,如今卻號稱要關心「女童性侵」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在2017年,各地女權小組並未高調行動。@新媒體女性 發起了標籤為「田園三八紅旗手」的倡議,推出一群草根女權行動者的故事與圖片。「三八紅旗手」是官方婦聯授予女性勞模的稱號,而「中華田園女權主義」,則是在社交網絡上反對者對女權主義者的蔑稱。「田園三八紅旗手」意在彰顯民間行動者的貢獻和合法性,同時抗擊網絡污名。其宣言稱:「又是一年三八時,我們不妨給自己先定個小目標:做一名蹣跚起步的女權行動者。處江湖之遠,我們可以跟廟堂之上的女界賢達遙相呼應;我們耕耘的田野,就是我們草根的祖國。」
那些美好的仗,前輩們已經打過。但是百尺竿頭,不進則退,若是逆流來襲,我們決不退讓。
(李思磐,新媒體女性網絡負責人)
@折刚凭什么说三八妇女节宣传女权才是最可怕的?合着女权不具有现代性?元宵节圣诞节都多少年了?妇女节又有多少年?
楼上好聪明好洞悉真相哦,是的真相早就在微博上大白了呢,李思磐和她背后干了这么多年的新媒体女权组织就是吃人血馒头的,只有共青团妇联是值得信赖权威官方的,即使他们不仅对巫山童养媳案不管不问还全力封锁施压,只有你没被带节奏,只有你看微博,只有你明事理,满意了吧
第一我没有仅凭一件事第二这是不争的事实利用女权吃人血馒头她做的不止这一件事情威逼常年受父亲性侵的小女孩你们不知道自己去微博好好看看事情经过还有他之前做的事情就知道了 不懂别bibi
人權彰顯的時候,就不存在什麽女權不女權了。
其二,对于文中“硕博科研职位更倾向男生”一事,作为一个科研狗有话要说。大部分实验科学实际上硕博科研与其说是创造性工作,不如描述为“搬砖”更恰当一些。不同于人文社科,做实验需要极大的体力和精力,而就导师老板们的反馈,普遍男生更适合一些。
对于节日的去意义化,本就是现代性的一环。圣诞节不再是纯粹的宗教节日、春节是归家日、元宵是团圆节,这种在节日诞生出“大逆不道”的概念在现在才是真正理所当然的事情。38逐渐失去其女权上的意义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现在38还是女权的窗口,才是更可怕的。
女权首先是人权,在一个人权可以随便被践踏的国家里,即使是正统的“三八妇女节”,最终都是完全失去其本身的含义而只能沦为喊喊口号促销大酬宾的商业炒作节日,更别提所谓的物化女性令人恶心的“女生节”了
@Pinkman 新媒体女性科普女权科普了很多年,在各种公共事件上面积极发声,这年头,做社工,做劳工运动,做女权运动,本来就容易惹得一身臊,吃力不讨好。你就凭一个争议事件就给别人扣个苍蝇的帽子?你道德高洁?你天天扶助山区儿童?你是正义联盟的?就算人家吃人血馒头,咱们也都是旁边踹个大袖筒子清谈的看客,别瞎蹦跶了兄弟。
樓上不如對李思磬這篇文章逐句分析批評一下,只會扣帽子太沒勁了。
这个女的所谓女权人士在微博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不是科普女权而是在微博利用女权受害者吃人血馒头,而那位受害者还是一个常年被父亲辛勤的山区儿童,希望端发表文章之前能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女权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