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初,即只是兩個月前,特首選舉委員會(選委會)仍未產生,特首梁振英仍然磨刀霍霍,為參選連任部署。他的主要支持者,包括其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便持續在報章發文批評港大民意調查的結果有政治目的,又批評當時由不同媒介所做的疑似特首參選人支持度評分;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則仍然在《明報》發文,警告曾俊華不可以「衝燈」(在中央未批准前宣布選特首)。
然而,就在選委會委員選舉的前夕,梁振英突然宣布放棄競逐連任。選擇在那個關鍵時刻突然宣布,很明顯是很短時間之內作出的決定。這些跡象可以說明,北京當時是審視了選委會的選舉形勢,認為在泛民主派真的有機會爭取三百人入局的情況下,作出的對應行動。北京顯然是不希望看見選委會有太多民主派入局,降低北京在特首選舉中的操盤能力。
末代總督彭定康早已說過,「北京不是反對香港有選舉,只是要在選舉前知道結果」。在特首的選舉遊戲中,北京從來沒有放棄在幕後操盤。不過,特首起碼要在既有的選舉制度,透過那個被形容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委會投票選出,作為其符合眾望的理據。
第一屆特首選舉,總書記江澤民眾裏尋他,找出當時很多港人都不識其廬山真面目的董建華握手,董即時成為第一任特首的大熱,最後也在看似有競爭的氣氛中順利高票當選。事後有份參選的前大法官楊鐵樑也說過,他當初以為自己真的有機會。2002年那屆,董建華在金融風暴及一系列施政失誤後,民望空前低下,但他在提名期便差不多盡取選委的提名票,令其他人連入閘機會也沒有。董當時連政綱都沒有一份,卻得到絕大部分選委支持,順利連任,不又恍似是眾望所歸嗎?
到了2007年,民主派花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湊夠稍多於一百人打入選委會,有足夠的選委提名梁家傑,出來挑戰已經在此兩年前從辭任的董建華手上接過了特首寶座的曾蔭權。因為有競爭,曾蔭權不得不提出一份政綱,亮出一個「做好這份工」的競選口號,也出席了部分選舉論壇。不過,因為泛民建制選委人數懸殊,曾最終也是高票當選。雖然有人認為梁家傑的參選,是為不義的制度背書,增加了選舉的認受性,但因為有競爭,曾蔭權也不得不提出要在任內「徹底解決政改問題」的說法,又說要在政改問題上「玩鋪勁」。他事後做到幾多是另一回事,但這次選舉足以說明,民主派的參與,確實可以爭取到一定的政治空間。
政治就是這樣,香港的政治就更是如此──這裏沒有革命的條件,空間只能一步一步的爭取回來。
因時制宜,為終極訴求創造空間
政改問題是香港所有問題的核心,這問題不解決,香港的社會分化及對立、政府權威的下墜及缺乏認受性的問題也無以解決,施政必然會繼續困難重重。因此,新一屆特首會以什麼態度來回應政改這個問題便十分重要。如果繼續只緊跟中央的官意、緊跟中聯辦的強硬路線,而不尋求把北京的8.31框架與香港的民意訴求拉近,香港未來五年仍然會爭拗不斷。
因此,三百多名民主派選委這一次會如何善用手上的選票,便十分重要。最理想的當然是繼續堅持在選委會選舉過程中提出的訴求,要求特首參選人要拒絕只依從人大8.31框架來重啟政改,否則便不會支持。這確是在選委會選舉過程中,大部分獲選的民主派選委曾經提出過的政治綱領,今天有人要求堅守這個綱領,自然是理直氣壯,義正詞嚴了。
故此,當有人提出,要策略性地利用選委手上的提名權及選票,甚至是支持個別被認定為 Lesser Evil 的參選人,便受到部分人士,包括部分民主派選委的質疑及批評。
如果抽空地單從政治倫理及民主派的意識形態來看,這種批評無可厚非。不過,現實政治除了建基於政治倫理之外,有時真的無可避免需要策略考慮,也要盡量因應當前的政治處境,為終極的政治訴求創造空間。
很明顯,如果現階段看不到北京可以在人大8.31框架這個緊箍咒上有妥協的餘地,硬要所有參選者都必須符合民主派的終極訴求才予以支持,那麼觀乎已經表明參選者所發表的政綱或言論,民主派三百多人唯一能夠支持的對象,就只有前大法官胡國興了。
如果民主派的選委否定所有其他策略的考慮,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曾俊華及葉劉淑儀都不能入閘,最後的選舉結果大抵也不會有意外——得到西環及建制派全力支持的林鄭月娥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高票當選,又是另一個「眾望所歸」了。於是,五年前的遊戲又再重新啟動。可以預見,到時民主派會繼續在外圍高喊特首沒有認受性,政府的施政會繼續遇上重重阻力。而新的特首也會在政改問題上,繼續緊跟中聯辦及中央那一套。這就是民主派三百多個選委及他們的選民希望見到的結果嗎?那又如何解釋,那些說要以投白票來突顯制度荒謬的參選人,在這次選舉中,差不多完全被選民放棄?
林鄭月娥仍然未發表政綱,不知道她會如何演繹政改這問題。不過她宣布參選後,在政改問題上態度及發言相對較為硬朗,對8.31框架顯得較為堅持,最近見完民主派選委後,也清楚說在政治問題上談不攏。加上她曾經主導上一輪政改方案的諮詢,這一次更得到中聯辦系統力撐,如果她當選,要突破8.31框架難度顯然會更大。如果她高票當選,無論如何否定選舉制度及其認受性,未來五年,官方喉舌仍然可以對此置之不理,而且能理直氣壯說她是在合法的選舉過程中高票當選的,滿足了「得到港人擁護」這個條件。
到了今天仍然提出要堅守原先「參選人不否定8.31就不支持」的政治綱領,顯然並不符合政治現實的需要。但談政治現實,就是這麼罪無可恕?就是背叛民主運動?就是消耗掉雨傘運動的民氣?看來未必。爭取無不合理篩選的政改方案,在選委會的選舉過程中作為一面旗幟及政治訴求的宣示,自是無可厚非,但到了今天,遊戲的參與者及棋局大抵已經擺出來後,應該已是到了埋身肉搏的階段了。在沒有勝算、也沒有造王條件的前提下,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爭取最大的政治空間,為下一盤的棋局作佈置。這絕對不能說成是放棄立場,而是要把這個訴求帶到另一個階段。
如果確認這只是爭取重啟政改之戰的其中一役,便沒有需要完全放棄策略考慮。而且,無論如何,民主派的選委都不可能造王,能夠當選特首的,總須得到北京的接受。要求參選人在現階段便清楚說明反對8.31框架,無異於是要求這個參選者政治自殺。
葉劉淑儀、曾俊華和胡國興之別
葉劉淑儀提出的政綱,從一開始,便處處顯示要討好北京,除了說要開展23條立法工作之外,更開宗明義說政改要在人大8.31框架下重啟。她的政綱發表時間比較早,那時她可能還未意識到有可能需要向非建制派選委爭取提名。到了今天,她的處境可以說最尷尬,甚至極有可能取不到足夠的提名票入閘。
剛發表了參選政綱的曾俊華也沒有令人感到意外。他原本的說法是如果社會氣氛依舊,重啟政改也不會有效果,也確認8.31決定是一個已經存在的框架。他剛發表的這份政綱,語調雖說大體差不太遠,但因為篇幅較多,演繹的空間也較大,包含的意念就更豐富了。他當然不會否定8.31框架,但也沒有白紙黑字寫明必須跟隨,想左右逢源的意圖便十分明顯了。在政治世界,保留一定的迴轉空間,是所有政治參與者都必須具備的能力,特別是必須得到北京祝福才有希望的特首參選人。
小心細讀曾俊華的政綱,他確認了「雙普選」是香港人的「普遍訴求」,也承認政改是一個「社會穩定及長治久安」的問題(第24段)。這說法當然是有意爭取部分民主派選委的支持了,但同時也可以被理解為是溫柔地向中央發話。政綱中也說在政改問題上,要「求同存異、凝聚共識,如實向中央政府反映香港各界意見」(第27段),又說「以最大的決心和勇氣,重新啟動修改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的程序,爭取早日實現『雙普選』」(第24段)。這種說法其實已經冒上一定的風險了,因為林鄭月娥、梁振英及其他反曾俊華的建制派打手,都可以大條道理出來痛批他迴避甚至說他否定人大8.31。
參選特首除了不能否定人大8.31框架外,另一個需要小心處理的是23條立法的問題。新一屆特首的任期,是回歸後的第五個五年,即已經是50年不變期的中期階段了。《基本法》規定香港政府自行就23條立法,這不能不承認確實是特區政府的憲政責任。就算同意應該找一個政治氣氛較好的時機才討論這問題,特首選舉過程中,這議題仍是很難迴避的。而且,葉劉淑儀的政綱已經率先確認要在新一屆的任期內處理23條,曾俊華的政綱也很難迴避。他認為「沒有理由繼續拖延第23條立法」,然後提出了幾個具體措施,包括「充分資訊」、「消除疑慮」、「先易後難」,似乎他是考慮到不能不照顧北京的觀感,也可能判斷這個問題始終不能再拖。
當然,這樣又可以成為另一個認定他是 Evil 的證據了。在中港矛盾不能調和,中央政府看法與香港民意有嚴重落差的情況下,特首參選人又面對雙重效忠這一現實,在23條立法這樣具挑釁性的問題上,難免裏外不是人。如果以這一項來作判斷,很有可能所有參選人都會是同樣地 Evil 的。如果泛民選委堅持要以這一點作為是否提名的考慮,到頭來,唯一值得考慮的,只是胡官一人。
老實說,筆者也十分擔心曾俊華的施政魄力,也對他的親商傾向有保留。但我不得不同意,香港經歷了CY之亂後,下任特首不一定要很有為;能夠與各界坐下來、開展溝通、嘗試重建互信便夠了。林鄭月娥及葉劉淑儀都做不到這一點。而且,我對明目張膽的干預及欽點深惡痛絕。
筆者個人十分欣賞胡國興的政綱,但沒有任何理由讓我對他能夠當選特首抱有絲毫的希望。與其他參選人不同,胡官顯然沒有打算要照顧中央對8.31政改框架的堅持,揚言重啓政改無必要緊跟人大的框框。他也把重啟政改說成是新一屆特首最重要的工作,否則其他無從談起,這一點政改優先的看法,與中央政府、現屆特區政府、本地建制政黨政團及商界的看法都顯得南轅北轍。胡官能夠爭取到他們支持的可能性可說甚低。
民主派應該支持胡官入閘,讓他把議題帶進選舉,但如果因為要堅持原則而令其他參選人都不能入閘,讓胡國興與另一個「被欽點」的參與人單打獨鬥,對民主運動造成的挫敗,可能更加難以挽回。
阻止被欽點者「勝者全取」
民主派選委,提名一個仍然是有機會,而又願意在政改問題上保留一定空間,或者起碼不清楚否定8.31以外的其他可能的人,這在策略上有什麼可爭議之處?又怎能說成是放棄原則?就算這個被假定為 Lesser Evil 的人最終仍然難以勝出,但只要他的參與能夠令明顯是 More Evil 的人取不到壓倒性的勝利,令否定8.31框架繼續成為一個議題,令最終勝出的下屆特首取不到「勝者全取」的效果,都仍然是能夠保持民主派的政治訴求,甚至是向前走下去的。
毋庸置疑,任何人要做特首,都要得到北京的接受,這也是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早前提出的四個必要條件中的最重要一個。可以想像,中聯辦系統當然希望是一個緊跟他們那套模式來治港的人承繼梁振英的職務,相信這也是中聯辦全力支持林鄭月娥,甚至不惜明目張膽干預這次香港特首選舉的原因。過去幾年,林鄭月娥作為政務司長,表現出來的官威及幹部氣焰,也足以令人有理由相信她仍然會採取強勢有為,以威權壓過一切的治港策略。無論怎說,都看不到有理由在這階段放軟手腳,讓她可以騎劫整個選委會,輕鬆當選。
泛民選委參與這個遊戲,不能奢望可以造王,但起碼要令北京欽點也不可以太輕鬆。就算最後欽點成功,被欽點成為特首的也要面對「不是眾望所歸」這個政治現實。泛民選委的參與,支持另一人挑戰,不是要賦予這個選舉更大的認受性,而是要製造競爭拉低被欽點者的得票數,凸顯勝選的,其實認受性也十分有限。梁振英做了近五年特首,一直被人謔笑為689, 以他一向口硬及語言偽術的作風,他能夠為這個謔稱作過有力的開脫嗎?這才是泛民主派及公民社會與這個 Evil 在未來五年繼續周旋、繼續爭取沒有不合理篩選的政改方案的基礎和起步點。
不求一時擊倒對手
這屆特首選舉差不多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令人失望的是民主派內部似乎仍然未能就如何有效運用這三百多個千辛萬苦爭取回來的提名權及投票權達致共識。民主派選委之前達致了一個協議,就是把提名與投票分開,這本身便充滿了策略考慮的元素,為何到了今天又要返回原點?
近日,有個別人士甚至返回選委會議席競逐時的那種口號理念先行的態度。在這個階段才再出現這樣的爭議,令人懷疑他們是否有能力更有效、更有部署地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如果香港的民主運動不能走出永遠只追求在一時間打倒對手的迷思,不看長遠的戰略部署,這才是在不斷消耗民主運動的㡳氣。如果泛民主派選委不能盡快清晰地向市民及支持者交代善用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不構想如何把爭取合理政改的訴求繼續推進下去,還要繼續爭拗,這才是有負個多月前投票把他們推入選委會那些選民及支持者的期望。
(鍾劍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