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民諺云「久等必有好菜」。但這道理,對剛剛過去的2016年卻似乎並不適用。動盪與蕭條一輪接着一輪,大勢如此,產值不過四五百億的大陸電影產業自然不能例外。增長率從去年的近50%跌到不到3%,創下近十年來最低,眼看賀歲檔也要「撲街」。於是,堪稱本行業「年度黑天鵝事件」的風波發生了。
12月28日,《人民日報》發文《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以下簡稱《惡評傷害電影》)。作者直指「豆瓣」和「貓眼」這兩大主流電影評分網站,稱其給12月上映的三部國產大片《長城》、《擺渡人》和《鐵道飛虎》評分低,是為不公。而針對這些影片的差評,不少是屬於「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布惡意的、不負責任的言論」。結果是「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罪責實在不小。
儘管後來有「澄清」說,《人民日報》客戶端只是轉載了《中國電影報》在27日發布的報導,輿論還是因此沸騰不止。在微博上,「惡評傷害電影產業」這一話題已獲得了9100多萬閲讀量。「電影拍的好不好,觀眾說了算」已經是很客氣的回應了,大多數聲音遠比這憤怒得多。光看相關評論標題就能感受一二:
《爛片還不讓罵了》、《我們憑什麼不能給爛片差評》、《不讓人罵爛片,讚美還有什麼意義》、《人民日報批豆瓣,影評人該不該背爛片的鍋》、《「差評」不會傷害中國電影》,爛片才會》……
而在豆瓣上,《人民日報》重點點評的三部電影的評分在兩三天之內迅速暴跌。《長城》評分從5.5分(滿分10分)跌至4.9;《擺渡人》從4.4分跌至3.8;成龍主演的《鐵道飛虎》更慘,直接從5.7分掉了整整1分。一位還沒看片就給《長城》評了1星(滿分5星)的觀眾的觀點,似乎很有代表性:「就憑畝產萬斤媒體為它站台,必定一星無疑。」
同時,上映僅一週左右的《擺渡人》和《鐵道飛虎》的票房,也沒有因為《人民日報》的力挺而有所改觀。這兩部在評論界負評如潮的商業片一直處於迅速地票房下滑中。如今,《擺渡人》累計票房不到4億,單日票房滑到兩千萬以下。同日上映的《鐵道飛虎》單日票房滑到兩千五百萬左右,累計3.5億。這個數字,只能算是2016年年初上映的《美人魚》的零頭。無論是「喉舌」的辯白還是梁朝偉、金城武、成龍等的加持,看來都挽救不了兩部電影的失敗,以及年度總票房的慘淡了。
「電影一定是有爭議的,它拍得太久,花得太多。」這是群星雲集卻被評大爛片的歌舞片《九》(Nine,2009)中的一句台詞,講的是電影誕生以來最眾所周知的大道理。既然如此,那有媒體為幾部差評多的電影辯護也屬正常。怎麼反彈如此之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報》的「官媒」屬性恐怕要負很大責任。「畝產萬斤」這話從何而來?不需太多歷史知識就能知道,這是諷刺《人民日報》在人民公社時期大量虛報產量的「黑歷史」。「官媒」在起喉舌作用之餘,公信力自然有缺,如今常常是眾矢之的。但這顯然只是表層因素。
事實上,因地位貴重、代表風向,《人民日報》極少對包括影視在內的娛樂產業「蒞臨指導」,其紙質版也一直未設立娛樂版。而它這次突然發聲,不僅罕見,態度還極為嚴厲——光是文章的第一段,就出現了三次「惡意」一詞。而其批判火力,主要集中在豆瓣的觀眾評分機制、評分算法,以及貓眼的專業評分功能(由45位專業人士的評分組成,與數十萬觀眾的評分並列)。表面上,它義憤填膺地抨擊了「惡意」給電影打低分的水軍、黑客,以此證明低分不公,還質疑了小數「專業人士」評分是否有公信力。而事實上,它似乎並不高明地繞開了那個核心問題:那麼,遭遇差評的電影本身,到底好不好呢?
顯然,這個問題作者並不關心。而根據豆瓣創始人「阿北」公開的評分算法,以及媒體對於「水軍」的採訪、業界公論,可以得知灰色力量對於數以萬計的豆瓣用戶評分總量衝擊有限。而這一事實也同樣被繞開了。作者的意圖落實在一句總結上:「在這些低評分的引導下,不少觀眾對賀歲檔國產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絕觀看國產影片。」
觀眾拒絕看國產(爛)片有什麼問題?評價差,當然用腳投票;掏錢買票卻看得想睡,就打個低分——中國觀眾在電影院和網上享受的這一自由,已是此時此地為數不多的「民主權益」之一。業界也普遍承認,如今國內爛片橫行是票房低迷的主要因素。難道《人民日報》就如此為片方、電影產業的產值着想,以至於把這些都忘了?
其實近年來,在監管愈緊、經濟下行的大勢之下,電影產業的產值幾乎成了政府宣傳「盛世」政績之一。201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440億,相比2014年增長率達到近50%;官方便樂觀放風稱2016年的目標為600億,再過數年便有望超越北美。而到了如今,「世界第一大潛力票倉」的神話眼看要崩盤,上峰的緊張有目共睹——在2016年的最後一個季度,《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鋼鋸嶺》、《你的名字》等多部受好評的外國電片迅速引進,似乎突破了一直備受詬病的中國引進電影配額制度。是否與年底「衝業績」的需求有關?答案不言而喻。而在《擺渡人》等三片上映時,其他所有進口大片檔期全被調開,還享有聖誕這一黃金時段;官方對其的希翼也是毫不掩飾。
但優秀的外票沒有挽救一派頹勢的國產片,《擺渡人》等電影質量堪憂也是《惡評傷害電影》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當然,其作者的語言相較掏錢進影院的觀眾要寬厚得多:「這些影片確實在藝術質量上尚存缺陷。」
而國產片的品質不佳,除了資本湧入、發展過速、行業專業度急需提升等因素以外,還有個人所共知卻不敢言說的背景:一位製片人在朋友圈尖鋭地寫道:「票房上不去,根本原因是審查好嗎!」
的確,中國大陸對於電影的嚴厲審查,讓導演們紛紛感歎是「戴着鐐銬跳舞」。《長城》的導演張藝謀便不止一次強調「國情的問題」。恐怖片不能有鬼,小三不能幸福,講歷史不能涉及文革等等早已是業界人所共知的「潛規則」。而近兩年相關規定愈發嚴格,有吸毒、嫖娼等「劣跡」的演員主演的作品無法上映,影片因審查問題而被多次回爐重剪,更是家常便飯。在如此情形下,《人民日報》將「傷害電影產業」的帽子扣在觀眾或水軍身上,自然不能服眾。
同時,有官方背景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對產業的「傷害」往往更有目共睹。2015年10月,講述中共抗日戰績的《百團大戰》上映,迅速因票房作假、偷取同期其他影片票房、安排下級單位集體觀看等被業界聲討。然而相關帖子最終被刪除殆盡。《百團大戰》的票房佳績成為那一年國慶的獻禮之一。當時,《人民日報》對這些行徑未置一詞。
在因《惡評傷害電影》被聲討後,《人民日報》迅速反應:其評論部微信公眾號在28日當晚發布了評論文章《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與前文口徑大相逕庭
。有網友留言「人民日報不是這個論調啊」,官方回應稱「以此為準」。同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微信公眾號亦發布評論《子產不毀豆瓣》,重申立場。電影局局長張宏森也表示,他從未就「惡評」之事約談過豆瓣、貓眼的負責人,「創作和批評是電影的一體兩面,電影進步更期待評價體系實事求是。」
風波似乎暫告一段落,然而貓眼專業評分功能已然下線。業界的擔憂也並未消除。影評人「卓別靈」發了一段似乎全不相關的文字,卻足夠使業界有識之士驚心:
「1950年電影《武訓傳》上映,毛澤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一篇評論,那可以說是開創中國式影評的一篇文章,現在的很多影評和它一脈相承,……這篇評論一出,從舊中國走過來的電影人一下子不知道怎麼拍電影了,於是1952年全國只拍了一部《南征北戰》。」
(魯西西,內地娛樂記者,自由撰稿人)
人民日報客戶端和央視還是自己人麼,人客說轉載的,可也不署名,內容多處改寫,可大體完全一致,內容還包括電影局局長約見貓眼和豆瓣負責人,可電影局局長先出來闢謠隨後人日評論一個以此為準,人客和央六被資本收買了吧
还是那句话 人民日报日人民
人家好萊塢還能評金酸梅選爛片 我們一年出產的好片一隻手都數得完
@kwelp兄弟快来啊~
问题是片子太烂,你根本看不下去…
這事鬧這麼大?
張藝謀 《長城》
Beyond 《長城》
不批判电影质量的好坏,却来指责观众评分低,这报纸及其背后的势力真是作恶多端
我說 不是有五毛水軍嗎 難道有什麼技術難處
至今還對去年看的《賭城風雲》耿耿於懷
找幾個大牌拍部爛片就等著大賺一筆 以後絕不看這些垃圾導演的垃圾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