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香港文化、香港價值」已是老生常談,但我們要保衛什麼?怎樣保衛?筆者的看法是,要將「香港」提升到一個「理論的」、「原理」的水平來思考、反省,這樣才是更有效地保衛香港,並將香港發揚光大的進路。要說明這個道理,就先要談各層文化之間的關係,而最終我們需要的,是要對香港文化核心價值的反省。
什麼是文化?粵劇潮劇、張國榮劉德華,以至牛頓物理學、莎士比亞、孔子孟子,自然是文化;魚蛋燒賣、蛋撻奶茶、跑馬拉松,可以是廣義的文化。這些不同的文化現象,之間有沒有關係?怎樣將這些不同的文化現象歸類、分析?
文化的五個層次
文化是個多層次的現象,最外層的是行為層面,例如「篤魚蛋」(串魚蛋)、說潮語、穿窄腳褲等;又如台灣多年前的單車熱、香港近年的跑步熱,也是文化的外顯行為。但文化不只有這些,較深入的是英雄、大師級人物、著名藝術家、運動員、魅力領袖等。這些人物是當地某項文化的體現、結晶。往住是這類大師級人物帶領了當地人穿闊腳褲或窄腳褲、說哪種有趣的口頭語等。就看李麗珊1996年拿了奧運冠軍後,帶起香港的滑浪風帆熱潮,即可見一斑。
比起大師英雄更深入一層的是各種儀式。中國人祭祖就是一種儀式;香港每年馬季開鑼、馬迷追捧名騎師練馬師;或是大型運動比賽,賽前全城熱話,業餘參與者也努力練習,也可看成是一個該群體的儀式。這些活動與大坑舞火龍、長洲搶包山、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賽龍舟一般,也可視為文化活動。各類文化活動凝聚了不同投入程度的參與者,亦是大師們展現身手的好機會,大家樂在其中,也使這套文化能傳承下去。
比儀式再深入一層的就是知識體系。再以運動為例,跑馬拉松不只跑跑而已,要做得好便需要大量運動科學的知識來支持,例如不同派別的跑姿、各種訓練規劃等。要特別強調的是,運動科學的背後是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等基礎科學。例如生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體內的各種能量儲存及使用方式,用在運動科學上,便成了運動員備戰及臨陣時的重要參考。這些看似抽象的東西,深深地影響着運動員的表現。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就曾提過,香港在運動科學上的發展還要再加把勁,就是看到這個層次的重要性。
比起運動科學及基礎學科知識更根本的,就是世界觀、宗教層次的內容,這是一個文化的最核心內容。就以運動為例,最基本的問題是,為什麼運動重要?古希臘人重視運動,源於其哲學思想;現代人重視運動、認為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是有意義的,這是傳承自西方啟蒙運動以降的思想。在中國及猶太人的傳統文化裏,對體育運動就沒那麼重視了。這類世界觀、文化價值,指導了人生於世有何意義、有何值得奮鬥、追求等,更宏大的就是說明了世界的本質、宇宙是怎樣的一回事。這些事情看似非常抽象,「完全離地」,但正正是這類文化的核心價值,對群體發揮了最深厚的影響。
各層文化環環相扣
舉一個例子便能看到各個層面的文化是如何環環相扣的。「中國製造」常被指為只有水平低的高仿產品。當然,中國製造是個巨大範疇,也不見得全都是這樣。這種對中國製造的印象之所以成了定型,往往是一些中國廠家抄襲了外國產品的成功版本,但缺乏孕育這些成功版本的較深層次文化土壤。
例如比賽用的小帆船、高性能的玩具遙控車、跑步及三項鐵人訓練專用的計時工具,也面對這類困境。外國能造出高效能的小帆船,不只是玻纖工藝到家,而是背後整個運動科學、造船工藝、帆船運動員,以至是大量業餘愛好者的投入使然。跑步、三鐵用的專用手錶也是如此,外國領導市場的大牌子,是結連起一批該項運動的頂級運動員及教練,加上大量業餘參與者的貢獻,一起研究新產品需要什麼功能。中國的工廠或能到手一艘高效能的外國小賽艇,以其製作玻纖的工藝生產一個高仿品;中國玩具工廠能高仿出一個外國最新型的號遙控車,但就只能做到這樣了。中國具備工業生產能力,但在其他方面的文化基礎未到位,只能透過高仿賺一次性的利潤,相信這就是不少人認為中國廠商短視的意思。具備創新能力的研發者,便能不斷推陳出新,甚至成為帶領着該項活動的先鋒。
這裏所需的,不只是工程師,而是各個層面的文化也有相當發展,而各個層面又能互相支持。要有很多人熱愛跑步、三鐵,才能產生出大師級人馬。這些大師級人馬將自己的經驗凝聚,或成為一個跑步門派,或成為一種訓練方式,便能流傳後世。要達致這個水平,不只是他們的天賦,而是要有基礎學科的支持。而更深層的就是文化價值的問題,即該社群的人在解決了基本溫飽後,會熱愛做運動、追求不斷突破自己、專心致意生產出最高效能的產品,而不是光愛吃零食看電視,或賺了第一桶金便拿錢炒樓。
如何提煉「香港模式」?
說了許多文化是什麼,是要提供一個思考香港問題的框架。在這階段談到香港特色、香港文化、香港價值,會談街頭小食、老店、舊建築、舊街區、廣東話。遠一點的可能會講粵劇、廣東歌、功夫片;以至是廉潔、公平公正(至少部分人認為是這樣吧)。現在所談到的保護本土文化,大多都從這個方面着手,用上文的分類來看,就是行為層次與儀式層次,未達至對文化核心的反省。
於是乎,保護舊區、保護街頭小食、保衛「純正廣東話」等,便成為保護香港的代表。而我們的失望、受挫的感覺,也往往是看這條戰線上的成敗。例如看到一些好像是貪污事件,或違反了我們對公平公正、法治期望的事件,便視之為香港最黑暗的日子來臨了。也有人只視參與保衛外顯行為者才算是有價值,做其他事情的都斥之為「完全離地」、「書生之見」。不是說這些事件都沒問題,但不能停留在這裏,在這個層次以外還可有更深層的努力方向。
思考保護香港,要想怎樣將香港經驗提升至較深刻的層次,進而是將「香港模式」發揚光大。例如韓國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合氣道等,既有外顯的肢體動作,也包括知識、武者應有的態度等。唯其如此,日、韓的武術家才能提取他們武術的精髓,並將之制度化,成為一種貢獻於人類文明的文化。
李小龍也有這方面的嘗試,他的武術集各家之大成,嘗試悟出一套他自己對武術原理的理解,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發展。筆者於中學時已追看周星馳的作品,大學時開始看王家衛、許鞍華,他們何嘗不是有一套自己對電影的獨特了解、獨特技巧,足以抽取其精髓,而成為一套門派?就如自廉政公署成立後,香港在八九十年代的反貪污工作做得相當到家,以至香港經驗可以成為後進地區的借鑑。
我們要思考的,不只是保護一些外顯的文化行為,而是要在這些外顯文化行為中,提煉出一套獨有的原理,成為一種或多種「香港模式」,這才是一個保護及將香港發揚光大、貢獻人類文明的更深層次工程。
獨立自尊,發揚光大
不過談到「將香港發揚光大、貢獻人類文明」,相信不少人對此的本能反應是覺得誇張兼肉麻。其實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片,不是成功地在香港的文化土壤中,發展出一種對全世界也有影響的東西嗎?廣東歌曾幾何時是全球華語音樂的重要流派,連台灣創作人也曾經來香港唱作廣東歌。為何香港製造就不足以貢獻人類文明?為什麼思考香港的時候,只老是往保護既有東西的方向去想,而不是往發揚光大的方向去想?
這種「誇張兼肉麻」的本能反應,正是保衛香港的一大心理障礙,也是文首所說,要反省香港文化核心的意思。是否我們一直難以相信香港可以貢獻於人類文明?是否香港人一直的自我形象是活在大國邊緣,只是跟隨別人的遊戲規則,缺乏一種卓然傲立於天地之間的氣魄?就是說,我們心底裏是否其實都不大相信香港算得上是什麼,以至一談起「香港要貢獻人類文明」便連自己也忍不住笑起來,覺得這只是「他們」才有能力做到的事?
事情並不那麼神秘,也不是什麼偉大的東西。每個社群也面對其獨特的困難,也有其獨特的條件,深刻反省自己的處境,有勇氣提出原創性的解決方案,走出一條路來,這已經很好;能整理這些經驗而成為一套知識,便足以讓他人借鏡,貢獻於人類社會。貪污不是好東西,但曾幾何時反貪污也成為香港貢獻於人類文明的一塊金磚。Facebook 的出現,也是源於「既然沒有現成,就由我來發明」的氣概。
這當中最需要的,就是「獨立自尊」的精神,不是說我比別人聰明,只是我並不比別人差,別人能找到自己的路,假以時日我也能夠。問題是,這是香港人習慣的思考方式嗎?還是我們太習慣尋找「外國經驗」、尋找速食之道,老認為由我來自行研發、另闢蹊徑是難以想像的?
當我們談保衛香港文化、香港價值的時候,不應只在於保衛具體的行為層面。怎樣將各種香港經驗,抽象提純而成為一種模式、一套知識,才是長遠建設的方向。努力的方向不只是在街頭,也不只是在政治或公眾議題的層面,而是每一日生活裏,思考怎樣將每一件事都做得最好。例如,跑步的、燒菜的,便要求自己跑得最好、燒得好吃一點,鑽研最佳的跑姿與烹飪技巧,因着這股投入,進而鑽研烹飪技術營養學運動科學。
固然際遇與天賦的限制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大師,但這種認真投入的態度,便成為了支持高尖精的土壤。但何以我們有意欲將事情做到最好?什麼因素促使我們具備「獨立自尊」的精神?在香港人的價值體系裏,什麼才是最值得委身投入?這都是有意保衛香港、建設香港的人所要思考的問題。我心目中的保衛香港,就是這樣子的一個多層文化的反省與建設。
(劉紹麟,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沒有要保衛的文化,文化是活的,不停在進化創新,適者生存,仍自然定律。此仍吃飽飯沒事幹的所謂知識份子的空談。
“如何提煉「香港模式」”章節第四段中一句,“大學時開始看黃家衛”,請查證“黃家衛”,謝謝
謝謝讀者指正,已修改。
有想過一個狀況,是不是其實香港模式,可能是無法排除也包含中英權力交接期的狀態,而不是任何一方單獨掌握的狀態。 畢竟香港的經濟體系,某些時期應該是高度對應於大陸的開埠狀況,在現代這個幾乎各省級都有國際港口以及對外貿易與金融企業的狀況,而且實際上的各種法規條例,各省級單位都是要出台實行辦法後才會執行,可能某些物流、金流真的不再需要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