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洛德:罩向滴滴們的羅網,是中國創業的不可承受之重

資本寒冬中,政府對網約車的重手出擊,會不會讓創業者和投資人感到冷得徹骨?

滴滴和 Uber 在中國的價格戰還沒結束多久,網約車市場又面臨着新一輪的變局。10月8日、9日,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國大城市幾乎同時發布了網約車管理草案。這些草案內容,包括了戶籍限制(如要求司機持有本地戶口與車牌)、車輛類型限制(要求排量在一定規格以上)、業務範圍限制等等。

網約車新規,無疑是繼今年四月份 「海淘新政」,對互聯網跨境電商代購徵收行郵税以來,中國政府投向互聯網創業者的第二枚重磅炸彈,而且動作幅度更大,造成的輿論震動更為激烈。

這兩個行業,本身存在若干差異:海淘目前仍處在群雄逐鹿階段,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跑出來形成壟斷地位。其中有專門做海淘的初創企業(多沒有超過C輪,如「小紅書」、「洋碼頭」),也有把海淘作為功能添加到現有服務中的大體量公司。如聚美優品、唯品會。

反觀出行市場,在今年八月合併 Uber中國後,滴滴已經是市場上當仁不讓的老大(滴滴與Uber 合併前,市佔率已經達到87.2%,2015年12月數據)。因此,相較於海淘新政分散打在各個公司身上,滴滴幾乎是以一己之身承受網約車新政帶來的全部政策壓力。其次,無論是限制外地司機,還是以排量設置門檻,都正好傷到了滴滴賴以為生的運營模式。滴滴官方聲稱,此舉將使得上海四十八萬滴滴司機中,僅剩下一萬人可以繼續從事專車服務。更重要的是,滴滴上一輪估值逼近 350 億美元,已經是 too big to fall,而聚美優品這樣的公司,雖然在美粧等消費品零售領域堪稱大體量,但其上市前估值也不過 30 億美元。也就是說,網約車新規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將遠大於海淘新政。

不能倒下的滴滴,擺出強硬姿態

面對來勢洶洶的可能規管,滴滴發出了可能是中國創業公司對政府、政策最為直接的迴應與質疑。在其官方微信發布的《關於網約車徵求意見我們的一些看法》一文中,滴滴認為各地交管部門「將交通部提出的 『高品質服務、差異化經營』,簡單理解為設定更高車輛、司機門檻」,並詳細列出了若干問題,包括車輛、司機供給減少、價格翻倍、出行效率降低等影響消費者體驗的後果。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此之後,滴滴官方筆鋒一轉,以前所未有的口吻談及滴滴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對於社會穩定的幫助:「大量的網約車司機將面對失業打擊,成為社會閒散人員,重新尋找工作,或將造成群體性危機和社會不穩定因素。而大量響應李克強總理『分享經濟』從事網約車的兼職車主,也將被迫退出這個行業,剛剛在中國落地發芽的分享經濟也將受到重創。」

這段話有很多角度可以解讀:它可以被認為是列舉事實,也可以被認為是以政府維穩邏輯,反過來從就業、維穩、國家政策上提出質疑。但不管如何解讀,有一點是必然的:在政治高度敏感的中國,從未有過一家創業公司有膽量說出這樣的話。

但滴滴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對政策做出如此直接的質疑,一方面是國家資本與政府監管之間可能的權力鬥爭:中國人壽年初入股滴滴,已經意味着國家資本不會錯過網約車市場的紅利;另一方面,滴滴的公關稿也是中國創業者面對極左意識形態的反彈與諫言。10月10日,攜程 CEO 梁建章在 36Kr 發表文章《網約車嚴規源於控人錯誤觀念》,文中提出網約車新政將帶來的幾點負面影響:貧富差距、就業歧視、生活成本提高、弱化城市集聚效應。最後則通過比較東京與上海的交通,矛頭直指政府規劃部門,「上海的城市「留白」太多,拉低了市域面積的實際使用率,導致上海過度「擁擠」……東京現在有3700萬人口,交通狀況卻比上海、北京好得多。」

其實梁先生有一句話沒說。滴滴作為中國互聯網創業的驕傲,實在是禁不住政策的雨打風吹。如果滴滴倒在網約車新政面前(雖然可能性很低),對中國互聯網創新環境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老大哥在看着你」 的印象,將會盤踞在創業者頭上揮之不去。

如果自己把公司做成平台,最後卻由政府來收割剩餘價值,通過創業實現自我價值的意義何在?而中國的經濟轉型,恰恰離不開這類關注第三產業、注重提高效率、以科技創新為本的創業公司,以及這些 「朝氣蓬勃」 的創業者。如果滴滴因為政府壓力而失敗,恐怕屆時,轉型將難以為繼。

徘徊在互聯網交通業的尋租幽靈

反對聲音一出,漩渦的中心——交通部和各地交管部門卻沉默了。新規表面上是加強對車輛、司機的監管,背地裏卻可能只是創造權力尋租的空間。

與廣電總局、發改委等部門不同的是,交通部向來很少染指創業公司。一般來說,屬於「命脈」的交通業並不是民企切入的最佳行業。由於前期投入大,回收成本慢,很少有民企,甚至是初創公司選擇交通業作為創業方向。

但隨着互聯網技術發展,這一規律正在被打破。GPS、智能手機、移動支付,都使得初創公司可以使用技術力量建立信息撮合平台,不需要向過去那樣配置極重的資產來運營業務,卻能在宏觀上對交通資源擁有更大控制力。因此,出行類創業公司層出不窮。

9月30日,網傳自行車 O2O(Online to Offline,離線商務模式) 創業公司摩拜單車獲得 1 億美元 C 輪融資。摩拜單車在京滬兩地部署成本超過 3000 的公共自行車,雖然模式上不屬於輕資產,但它仍然是通過高科技來搭建平台網絡。其最讓人稱道的內部自充電體系,讓用戶可以通過騎行的方式為GPS 等關鍵部件充電,維持長期運作。

但即便這一行業創新已經如火如荼,Uber 的CEO Travis Kalanick 卻仍然認為有96%的汽車未能被高效、合理地利用起來,「人類正在浪費他們最昂貴的資產之一」。因此,這家獨角獸公司正在與Google、Tesla 一起研發的無人車,希望通過大數據讓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行,一勞永逸地解決交通資源供給問題。

而根據Tesla今年八月公布的數據,所有配備自動巡航功能的特斯拉轎車,行駛總長度已經超過1400萬英里。隨着科技發達、成本降低,大量 「無人車」 將會駛入道路,交管部門將更難對道路資源、司機、車輛進行管控。

此次多地網約車新規一出,許多評論人都聚焦在了政府所劃定的戶籍門檻上。如鈦媒體一篇《北上深網約車細則出台,沒有本地戶口的司機怕是要被淘汰了》,就從戶籍限制質疑道社會穩定層面。然而在這些討論中,用戶體驗少有人提及。而從用戶體驗來看,對網約車加以一定準入門檻,也不是不合適。但如何限制有待斟酌。

比如,強制本地牌照其實是合適的規管,一方面可以避開強制戶籍的大麻煩;另一方面可以滿足用戶體驗,因為本地牌照會讓乘客感到更為安全。但現在出台的政策,突出戶籍問題,而隨之而來的討論,又很多時候回到了對戶籍制度的聲討,反而令討論失焦,忽略了這次新規更深遠的含義:政府宣示對互聯網產業的主權。

互聯網創業的「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說從門戶網站到 Web 2.0 時代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大多數屬於內容創業,屬於長期遭到政治審查的行業,大多數人對管控並沒什麼特殊的感覺,也就可以理解。但那麼這次滴滴代表的,是 2010 年後的 O2O ,即共享經濟模式,對線下經濟上的意義更為重大,也並不涉及意識形態敏感的政治問題(內容屬於精神,O2O 屬於實體)。這個實行「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政府更習慣介入市場運作的國家,如何看待這類具有反叛精神的互聯網人?是通過政府在企業中持有1%的「特殊管理股」和董事會席位予以收編?還是為了經濟增長進一步放任?而地方的既得利益集團,又會不會繼續和中央鼓勵的創新之間產生衝突;要經濟發展,還是要維持管控?

這些問題,對未來的創業圈愈發重要。九月份後,資本寒冬真正的威力開始顯現。消費品類創業者感到尤其迷茫。對平台類產品而言,流量紅利減少(9月28日,微信官方更新系統接口,所有的「刷閲讀量」服務均失效)。 曾幾何時一個 App、微信號就能融資的好事再也沒有了。而實物產品類(餐飲、服裝)的品牌培育需要時間,有耐心的投資人太少,消費升級所提倡的個性化、定製化,又與傳統風險投資(VC)所看重的規模化背道而馳,只能是賭運氣。因此,不少創業者將目光投向線下,希望用技術改造線下效率和企業流程,這一更深層次的線上線下結合,已經觸及鋼鐵、塑料等重要的生產材料。滴滴的命運,無疑也將是這類與線下緊密結合的創業公司的命運。

其實,網約車新規對司機的衝擊很可能沒有那麼大。目前全職的專車司機,幾乎在滴滴推出前都已經從事黑車運營。滴滴、Uber 這類平台給他們提供信任背書和後端支持,甚至會報銷罰款。早期補貼大戰時他們賺到了很多錢,但現在補貼減少,許多司機都在抱怨錢越來越少賺。此次新政一出,他們會有兩個出路:回到黑車時代(更多是面子和尊嚴問題,而非經濟問題);或是投入其他行業。比如最近持續火爆的中國樓市下,地產中介行業收入頗豐,也早已帶動很多人「跳槽」加入。

假如新政真的會實行,那將是對網約車行業的大洗牌:滴滴會變成徹底的高端專車公司。所謂的快車、拼車,將不復存在。這樣的體量,不可能再撐起350億的估值。相反,原來就主打專車概念的企業,比如神州、易到,可能不會受到那麼大的衝擊。但政府不可能不考慮後果,一旦真的如此,無論是經濟、穩定,還是創業前景,都會受到極大影響。最終的博弈仍在進行,下一輪的議題發酵,也仍在繼續。

但無論結果如何,在資本寒冬中,政府對網約車的重手出擊,會不會讓創業者和投資人感到冷得徹骨?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可愛之處,是把個人實現的野望,與基礎設施建設空缺、落後的事實需要結合起來,試圖創造出奇幻異常的夢。像摩拜單車這種重資產生意,全世界只有中國做到了全民營,反而在英美,都作為公共設施來建設。最近英年早逝的創業人,春雨醫生 CEO 張鋭,也希望用一個 App 來改變中國醫療行業。

可能嗎?按很多人的話說,不可能也要嘗試。然而在今天,創業者經歷的都是 「不可承受之重」。

在互聯網時代,可否尊重他們,放這些夢想家一條生路?

(洛德,風險投資從業者)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5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覺得評論中講的一線城市控制人口過快增長說法有道理。説管控互聯網,私以為中國政府還沒到尋租的時候,豬也要養肥了宰嘛。現在年輕人就業真真是个大問題,解決就業維護社會安定才是重點。當然這不是我看新聞就想出來的,本人在學校修了創業學院的課程,去年暑假在創業團隊實習。衹能說在大陸現在的創業政策尤其是對於大學生年輕人門檻降低很多,優惠也挺大的,想創業?0元就能註冊成立一家公司,一個場所哪怕是自己家都能給好幾家公司登記為營業地址,還有各類稅收減免。都是合法的喲~政府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真不是總理在說說玩的。

  2. 核心还是寻租。

  3. 易道 应该为 易到

  4. 中国政府不是傻子,否则不会有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对于京沪等城市而言,限制人口过快增长早已是多年前就达成的共识,滴滴带来了大量外地司机,间接造成了总人口高速增长,确实和这个政策相抵触。我相信对于高层来说,保持京沪可持续性发展和繁荣比100个滴滴都重要,所以这个新政策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其他创业者是否会触动政策罗网,我比较怀疑,毕竟政府并没有专门的政策限制创业公司,现在也有很多创业成功的例子

  5. 库克前不久大手笔投资的滴滴,就遇到这么一出。中国经济现在一团糟,多亏了这些政策。马化腾说不能一棒子打死,OK,那就再来一棒。等各地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前不久还被政府和官媒引以为傲的世界最快网约车政策就会这样被乱棒打死,真是好笑。
    如此严苛的条件,在大陆已经被段子手戏谑成最佳相亲途径,京籍京车,沪籍沪车,还是大排量车型,全都是挑选好的。
    不断下滑的实体经济,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有法不依的行为,不科学客观的政策调控,方方面面都能轻易让初创企业受到重创。对于互联网企业,更显苍白无力的互联网法规,来自BAT三巨头的排挤,亟待唤醒的版权保护意识,足以想象生存的艰难。更多企业根本谈不上长远的发展,有了好的创意,基本不是被BAT收购投资,就是被“借鉴”然后待其自行消亡。这样的环境,如何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一句笑话。大众创业?Excuse me?这样糊弄年轻人来解决就业没问题?
    不过创业又有什么用,只要还有房子卖,有地征,中国创业有再大不可承受之重,鬼才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