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李伯匡:香港書展,與有害的速食問答文化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拋棄對答案的迷信?畢竟,閱讀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觀察現實的方法,若要解決問題,仍需要親證的經驗和實踐。

李伯匡:香港書展,與有害的速食問答文化
李伯匡:Kubrick和上書局等商號宣告撤離書展,有人說這是輸給了市場。其實不然,他們是輸給了政治,敗在問與答的騙局中。

香港書展上週落幕。雖然文化界在展前指出,書展推廣閱讀的能力有限,不少書商亦唱淡市場,今年香港書展的入場人次仍漲至102萬人次,參展商達七百多間。

很多文章在商言商,討論書展如何拓展消費群。但這類分析,只把書展參加者當成買賣方,忽略很多人真的讀書。這種把出版生產跟書籍消費割裂的解讀,也讓人誤把書展當成一個各取所需的合理交易平台,忽略當中潛藏的權力關係。要拆解書展的本質,除了談文化和營銷策略,更重要的是點出「暢銷書」的本質。

展場充斥的暢銷書,總是針對普遍市民心中的問題,例如身份認同、健康危機,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指導意見。但這些意見看來時效短暫,不具收藏價值;當讀者渴望脫手,二手書店通常拒收,理由是退書的人如此之多,店內沒有空間囤積,也找不到人再買。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