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去歷史化的批評之外,我們可以為書展做什麼?

忽視歷史的批評,對推動書展進步的力度,十分有限。我們要先用自己的記憶──書展的歷史,來檢視和守護自己的書展。

去歷史化的批評之外,我們可以為書展做什麼?
2016香港書展。

今年香港書展,早在開幕前就有熱議新聞與文章:有說歷年部分書商都向環保回收店提供滯銷書籍;有說「年度作家」被取消後,闢了個年度主題,以武俠為題作招徠;有說香港作者好趁每年書展才出書;有說眾籌終見成果書展伺機而動云云。

其中一篇貌似臉書近況摘錄的短稿《逛書展順道報讀興趣班 貿易發展主導文化活動之故?》,文章除了開首提到的書展變化,觀點大都「環保再造」,毫不新鮮。該文先評論今屆書展將「年度作家」改為「年度主題」之舉,文末比較台北國際書展模式,是有心,也用心,卻顯得力不從心。雖然慶幸仍有人願意溫習歷來書展評論,遺憾未見書展文化的歷史回顧。書展完結前出現的評論,大都只是台灣與香港書展的浮光掠影比較,尚未觸及香港書展本質,或者仍停留在責備香港讀者不長進。

在「每年一鬧」的氣氛裡,甚少人能說出香港書展的「原罪」。其實,今天一切對書展的責備,都可從它的傳統尋得答案。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