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很特別,不少媒體也關注訪港的內地旅客數目,情況像監察恒生指數般,彷彿沒有內地旅客,香港的旅遊業便死去了般,而5月12日更有報章頭版報導,有青衣三星酒店一折救亡,房價更跌至100元。
在「跌市」時,大家的頭腦較為冷靜,也有更多的時間去分析。為什麼過去香港的旅遊業那麼倚重內地的旅客呢?有人說他們是「蝗蟲」,當然不是,但內地旅客一窩蜂地來,一窩蜂地走卻是事實。從前他們喜愛到香港,現在他們的首選不再是香港,台灣人來香港的情況也是差不多,香港再不是首選。
香港是國際城市,服務的應該不止是內地旅客,而是國際社會的旅客。內地旅客較多是可以的,但高達八成則似乎不是國際城市的模式。在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框架指標下,儘管香港誇口自己有接近6000萬名旅客,但原來在國際旅客的層面,香港十大不入。排行第一的為法國,第二為美國,第三為西班牙。
擴展酒店收入來源
在跌市前,香港的酒店入住率及平均房租皆處於高水平,要多興建酒店才可以應付需求。酒店是旅遊重要的一環,可惜在過去數年,即日往來的來港旅客比過夜的為多,顯示了酒店的房間長期不足(供應不足,房租太貴,旅客會選擇即日來回,省下的錢用於購物)。
跌市後,酒店業就面對另一問題。對酒店業有點認識的人會知道,酒店的收入包括了房租收入,也包括了餐飲收入、宴會收入。當然,要三星級酒店增加餐飲收入有困難,但當一間酒店只依賴內地旅客,特別是現在「受重創」的內地旅行團,又不思考如何增加非房租的收入時,只要內地旅客減少(不一定是由於貨幣政策,或因口味,或是經濟原因),那酒店便步入死胡同。如果有餐飲收入,甚至是宴會收入,那情況便不致太差。很多酒店只專注內地客,很少甚至沒有餐飲收入,而且位於交通不便的地方,便造成了今天的死局。
解決的方案,就是既然香港的住宅供應不足夠,不少人住在劏房,那些酒店可以考慮把一些房間以月租形式租給本地居民,又或是租給在香港讀大學或碩士的內地學生。他們絕對有居住需要,而不是像一些「旅客」般即日來回。
其實從一早開始,香港的旅遊硬件已嚴重不足,無論是入境設施、港鐵負荷、酒店、洗手間、旅遊景點、零售店舖等,不是大排長龍便是嚴重影響本地居民,引起衝突,深化了中港矛盾。那些早前從旅遊賺回來的利潤,恐怕是建立在這些衝突及不和之上。現在「跌市」,是時候重新思考香港旅遊業應走向何方。
需要建立無可取替的景點
旅客到訪一個地方,一定有必到之處。例如日本的溫泉和京都清水寺、法國的凱旋門、悉尼歌劇院、柏斯的尖峰石陣(Pinnacles)等。香港一定要有一些景點是別處代替不了的,這肯定不只是迪士尼、海洋公園,因兩者在國際上有很高的聲譽,但不是全球獨有,其他地方也可以建其迪士尼及海洋公園。
香港一定要有一些既有吸引力,又不會很容易地被人抄襲的旅遊景點。山頂可以是其一,但似乎沒有太特別的地方。人家可以建立即食麵館,為什麼香港不可以將其享負盛名的月餅做主題建立月餅館,內裏有製作月餅的體驗,相信會受父母及小孩歡迎。李小龍幾乎無人不識,李小龍館卻遙遙無期,香港實在有能力可以建立功夫館。
注重購物以外的特色
香港的旅遊從業員,包括了導遊及零售人員,實在有需要接受更高水平的培訓。他們當中有不少是佣金主導而不是服務主導,經不起時間及經濟週期的考驗,即是沒有基本功,沒有款待的熱誠。一些在旅遊區的商店,包括國際級品牌的名店,服務員的水平並沒有反映其品牌價值,有些經歷更令人相信,紅磡的殯儀館從業員比起一些名店售貨員更有禮貌。
不過,長遠而言,香港不應再落重注於旅客的購物上。雖然這部分的金額不少,但產品不是香港製造,香港只是眾多出售點的其中之一,不是不可以被取代的。而現在正正是那些生產地在取代香港。 內地旅客注重購物,當在香港購物不及鄰近地區吸引時,他們便會離去,而同時香港卻沒有太多有本地特色的景點時,便不可能吸引其他地區的旅客,香港便跌入一個困局中。
黃大仙祠、天壇大佛、大澳、東坪洲、長洲太平清醮、大坑火龍等等,都是香港特色,不能被其他地方取代,可惜這些盛會不是一年一次,便是配套不足。以大坑火龍為例,三天的表演吸引不少遊客,但附近及表演前後沒有太多的活動、商品和配套能讓旅客參與。為什麼沒有有關火龍的紀念品出售?為什麼沒有一個像樣的火龍博物館可以持久地介紹火龍的歷史,也沒有讓旅客參與舞一條小型火龍的活動?現時的情況是舞完火龍以後,便煙消雲散,極其量只會舞入維多利亞公園(維園)便完了。
大家可以比較京都的清水寺,下車以後走上去的一段路盡是商店,令人目不暇給。那裏又有和服租用,不少女遊客,當然也有男遊客,在例如中國、香港或台灣等地出發前已在網上預約拍照,到埗後會笑容滿面地將和服穿在身上,來往各景點,更即時利用社交網絡「打卡」。黃大仙祠、天壇大佛都具備成為香港清水寺的條件,當然要成為旅遊景點,一定要與寺方多加溝通,製造雙贏的局面。現時黃大仙祠已具備雛形,只是欠缺了一些更旅遊的元素,如巡遊、表演、讓遊客穿上特色衣服等。
大澳、長洲太平清醮、東坪洲,無不是受配套不足的影響。長洲太平清醮算是好一點,因為渡輪有特別班次,可惜只是一年一次;大澳及東坪洲甚有特色,但交通配套不足,而大量的旅客也影響了當地的居民,他們基本上沒有受惠。如果交通及設施充裕,旅客可以縮短到訪時間,他們也樂意到訪。要他們花上大半天或一天的時間於一個景點,相信很多人也不會這樣做,加上交通不太可靠,有到訪大澳的人應該也曾有這經驗。當大澳、長洲太平清醮、東坪洲的交通方便了,會產生分流作用,若人流真的失控時,政府還是可以利用通行證來限制人流。澳洲有不少的景點如艾雅斯巨石,便是用上此模式作出旅遊與保育的平衡。
香港的旅遊業應該發展更多不能被取代的景點及範疇,金融旅遊、教育旅遊、醫療旅遊、會展旅遊、有本地特色的旅遊,都是可以考慮之列,但肯定不是過去十多年人人以為是神丹妙藥的購物。當內地發展成熟,加上網購盛行,來港購物肯定遲早是明日黃花。相反,以本地教育為例,來香港讀書,人均每年消費十多二十萬元,而醫療保健旅遊及會展旅遊的消費數目亦比起購物大得多,也不容易被取代。有了服務,有了特色,回報自然會到來;沒有服務,沒有特色,回報自然會捨香港而去。
(李兆波,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系助理院長)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