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09年9月,香港開始實行新高中課程(由七年中學教育改為六年),並將「通識教育」(Liberal Studies)列為必修科目。通識教育科內容分為六個單元,包括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
近年香港政治環境急速變化,愈來愈多青年參與政治和社會運動,有人歸咎通識科和通識教師過分「政治化」,惹起社會爭辯。本系列文章由趙永佳教授與多位通識科老師共同執筆,希望將高中通識教育現場所見所感與公眾分享,並廓清對通識科的誤解與成見。
近年,多次由新一代青年領軍的大型社會運動,有由「違法但和平理性」到「以武制暴」的趨勢。此勢頭的出現,有其結構性因素,特別是社會政治矛盾深化,令本土派高舉「港人優先」大有市場。再加上近年教育改革,新一代青年對時事興趣提升,更關心社會,部分人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令部分社會人士簡單直線地將青少年的「激進」行為與通識教育科掛鈎。他們令通識科間接為社會矛盾激化背書,欲除之而後快,忽略通識科扮演防火牆的重要角色。
新一代公民意識提升的大環境,是特區政府回歸後積極推動公民教育的成果,通識教育科其實只是配合這趨勢及發展,不能因人心遠離,就諉過通識催生本土意識。根據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的民意追蹤調查,市民對自認為中國人的認同明顯於2008年達到高點後回落,原因是內地負面新聞不斷,如四川「豆腐渣」工程、逮捕維權人士等,令SARS之後,尤其是奧運銳意塑造的完美中國形象,於香港人心中破碎,使港人人心漸離。
不要忘記,通識教育科於2009年才在全港實施,加上教育影響有滯後,有人指控它是幫兇,並不合理。而且,這樣的推論太武斷,且抽空了在資訊科技發展下,網絡媒體對新一代的影響。你可隨意抽問一個學生,它對社會時事認知(學生已有知識)是源於臉書(Facebook)還是課堂或教師,前線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幾乎100%的答案是臉書。
重視正反引證
通識教育科的落實,有助避免年輕一代走向極端或偏鋒,這是老師們在前線教育的體會,在研究中亦獲證實。通識課程理念強調「成為有識見、負責任公民,認同國民身份」和「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成為能夠批判、反思和獨立思的人」,公開試亦要求「多角度思考」、「正反論證」和「全面及具批判性論證」。前線教師作為橋樑將課程理念與評估結合,他們在議題為本的探究學習過中,必須將議題有關的背景資料,正反理據充分鋪陳給學生。
以東北發展為例,教師可能會帶動學生學習思考,評估東北發展對市民生活素質的影響,探討「社會不同持份者有什麼爭議?就該計劃,你是否認同部分示威人士反映意見手法?」這一切必須要學生對學習議題有充分及全面認識,例如:持分者利益或關注點、計劃的利與弊、社會得益與損失衡量等,然後才能在應試時做到正反論證,即教師們常用的所謂「3正1駁」的作答框架,以爭取5**佳績。這樣重視正反引證的訓練下,我很難想像新一代的「偏激」行為與通識有直接關係。
就年初二於旺角發生的警民衝突,我們想分享一點前線教師的課堂經驗。農曆假期後的課堂,學生主動提出討論該議題,老師基於以下原因接受提議:一、他們展現對社會時事關心及興趣;二、它與課程內容今日香港單元內的「社會政治參與」有直接關係。
引導學生從情緒回歸理性
在討論過程中,多數同學積極發言,且顯現激動情緒,極力抨擊警方的「暴行」,並舉出多個例子,特別強調拔槍指向群眾及鳴槍等,情緒宣洩幾乎一發不可收拾。這刻作為通識教師,無論自己的立埸是什麼,專業判斷都應是協助他們,全面且正反梳理議題,建立分析框架,例如:向他們提問「該群青年行為對社會帶來什麼影響?」、「這種表達意見手法是否合理或可取?」和「不同持份者有什麼可能看法?」等,並在課堂容許同學以手提電話搜集資料引證。
其中一個同學回答令我們很深刻,他的意思大概是「丟磚會令人受傷,警察都是人,丟死人或打警察會犯法,會坐牢的。」老師隨即藉這位同學之語,追問支持該晚青年行動的同學,「這是否事實?你是否同意?」他們回應:「鬼叫警察打人先,即使坐牢都要政府知它有多廢。」(誰叫警察先打人,即使要坐牢也要政府知道自己有多沒用。)
他們這時雖然仍抱支持態度,但情緒已回穩。其中,有同學問「你說得那麼動聽,如果是你,你明知會被捕,還會不會做啊?」這時支持同學情緒大致回復平靜,再經過多輪不同角度觀念的提出後,可觀察學生已由情緒主導回歸至尚有理性思考層面。
我們想以這例子引證,專業通識教師在課程理想及評估的規範下,角色不是煽動青年一代情緒,也不是要把價值判斷(無論是本土或愛國)加諸他們身上,而是為他們提供及建立分析議題框架。
通識教師不應逃避探討這類議題,應以專業判斷的角度與學生討論事件始末。因為,現今青年接觸的資訊幾乎已被網絡媒體壟斷,而且他們對追求理念有無限憧憬,因而偏向支持青年主導運動,這並非什麼稀奇事。然而,通識教師普遍希望青年是在充分理解分析事件後,才決定其對事件的立場,這才是我們珍重的獨立、批判思考。
讓學生「停一停、想一想」
與其繼續誤解通識教育科是新一代「激進」行為 的「洗腦機」,不如逆向思考,確認它可能是防止社會走向激進的最後一根稻草。社會應該相信前線通識教師的專業判斷,以及對落實課程的決心,令通識科能訓練新一代有獨立思維。通識科無法保證能使同學們不「上街」,或全面擁護政府施政,但起碼能令他們在決定任何行動前,有機會「停一停、想一想」。在眼下的社會氛圍,這可能已不容易。
我們相信就算是已站在「雞蛋」一方的教師同工,也會謹守專業精神與課程目標,引導同學們獨立思考與建構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盲目相信任何一方的立場。建制一方亦不應強求,要將通識科變成一味唱好的「逆向洗腦」教育科。
事實也證明,一貫以來的國民教育,並不是做得不夠的問題,而是方向錯誤。在現在年輕人「本土化」的趨勢下,空談如何加強傳統一面倒的國民教育,只會火上加油,令他們更加擁抱「本土」、遠離中國。只有貫徹通識科的多元開放精神、批判思考訓練,我們才能有機會,令同學們在本土以外、抗爭之餘,打開另一片思想的天空,為自己、為香港,爭取更好的未來。
(余健峰,通識教育科老師;趙永佳,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高中通識教育科One Committee主席)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