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魏子林:移民可以本土、文化必然流動

梁天琦的身份是一次重要契機,它本身衝擊了「本土」本質論的定義,非港生也可以是港人,大大增加了「本土」的可能。
2016年2月28日,補選投票日,梁天琦在大圍演講。

梁天琦承認非香港出生,並指擁抱香港價值的人也可以成為香港人。日前蔡玉萍教授在《端傳媒》摘文,指梁天琦的「擁抱文化論」與本土派的反移民立場相違。在討論本土派反移民是否不公義時,筆者認為不可忽略香港移民的能動性(agency)和香港文化的流動性。若只放大本土派和移民的敵我矛盾,或會削弱對準政權的團結。

移民也可以是本土派

香港移民被歧視或者是事實,但只強調他們的弱勢身份亦有莫大弊處。學者在文章指出,在反移民的情緒中,香港移民人士若不能在短時間融入本地文化,便會認為社會不接納他們。亂扣移民「蝗蟲」等帽子當然是不公義的,但若將香港移民放在弱勢位置,認為他們是需要受保護的一群,這樣的論述無疑假設了移民是沒有能動性(agency)的個體。難道移民就不能夠是本土派嗎?

例如人民力量陳志全議員曾在Facebook提到:

在北區遇到一位居港未夠七年,沒有投票權的嬸嬸。義工問:「如果你是選民,會投幾號?」嬸嬸想也不想便答:「7號。」「為何不投3號?」義工好奇追問。「如果投3號,我為何千辛萬苦申請來香港?」

新界東補選中,3號候選人為建制派的周浩鼎,7號為泛民的楊岳橋。由此可見,移民未必一定支持建制派,有些人移居香港正是因為認同香港的核心價值,例如擁抱民主自由。本土派能以對抗政權的鮮明立場出現,多少反映香港社會自由民主的胸襟。

在本土派的論述,他們正是要捍衞香港核心價值。因此我們可以更大膽假設,某些移民絕對有機會認同本土派。這些移民也可能覺得自由行太多,令作為(新)香港人的他們感到反感。本土派或許會稱新移民「蝗蟲」,但無論如何,本土派矛頭指向的始終是政府、政權。而移民對他們的理解亦不無彈性;移民也有權利認為政府應該限制自由行、支持本土優先,或者認同要採取激進手段對抗政權。所以,移民既不是本土派所想像的敵人,也不是被本土論述欺負的弱勢,他們也有能動性的。

香港文化的流動性

若只談論移民融入本地文化的困難,而忽略文化本身的流動性,這種論述亦不斷鞏固我者/他者文化的分野。這樣的理解下,廣東話和其他香港文化,似乎被視作一種和移民分割開來的文化。但如蔡玉萍教授在文中舉出,早期香港有各種方言和語言,廣東話是後來「壓倒」它們的。在這場「競賽」中,廣東話和這些方言真的如此對立嗎?還是廣東話的發展過程,亦摻雜了其他移民語言的文化?在這場文化爭論,移民究竟有沒有創造、參與協商「香港價值」的份兒呢,他們需要被特別接納嗎?

引用蔡文所提,香港的原住民是旦家、客家人,即廣東話也是後來才「移民」過來的,所以移民本身絕對有一定影響文化的能力。因此,香港文化是一種不斷被建構的概念,絕非一成不變。即使文化,例如廣東話,處於霸權(hegemony),亦需要不斷赢得受壓迫團體的共識,這過程小眾文化亦會滲透到主流文化。(註一)倘若移民也有相當的權力影響本土文化,文化已經如蔡文所言的「跨國界活動」(transnationalism),我們還需要看待他們為弱勢嗎?無可否認,本土派過往的論述有反移民傾向,但若忽視這些移民的能動性,是否同樣削弱他們融入本土文化的能力?

削弱跨文化的基層團結

若我們將移民視為被本土派欺負的弱勢,恐怕反而加深本土、非本土的敵我矛盾,削弱對準政權的團結。美國政治哲學家Nancy Fraser認為,在1989年後的後共產世代,政治爭論似乎被身份政治的討論主導。但 Fraser認為正義需要處理的除了是這種文化認同層面的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資源重新分配(politics of redistribution)亦同樣重要。(註二)所以在爭辯移民和本土的身份政治時,或者不能夠忽視它的經濟面向。

如蔡玉萍教授在2014年的調查,平均移民家庭月入比本地家庭的低,可見不少移民家庭亦都是基層市民。本土派當初種種光復行動亦是為基層市民發聲,他們針對如自由行政策令香港經濟傾斜零售和旅遊等行業,基層市民無法受惠之餘,大量旅客、水貨客擠塞北區亦影響民生。而基層移民亦當然能夠切實感受到這種壓迫。本土派和移民理應可以有跨文化的團結,共同對準壓迫市民的政權。

其實,梁天琦的身份反而是一次重要契機,它本身衝擊了「本土」本質論的定義,非港生也可以是港人,大大擴闊了對「本土」的想像,並逼使本土派回應移民的複雜性。「本土」的界線將因此事而不斷被衝擊、協商。在同情移民被歧視時,筆者認為值得注意,文化本身就是不斷被挑戰的。

(魏子林,英國劍橋大學跨學科性別研究碩士生)

註一:請參考Antonio Gramsci 及相關學者的文化霸權概念。

註二:Nancy Fraser, Justice Interruptu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ostsocialist” Condition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