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放下評論,你還會說話麼?

「不區分觀察和評論,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2016年2月1日,美國俄勒崗州,支持和反對政府兩派的示威者在法院外示威並發生爭執。
讀書時間

【編者按】複雜事件的公共討論中,親密關係的爭執糾葛中,我們常常與意見不同的人吵得面紅耳赤。筋疲力盡之後只是鞏固了自己原本的觀點,對方說了什麼,完全沒有聽入耳。什麼是「暴徒」?如何算「溫柔」?我們在情緒和語言的迷障中仇恨、愛戀,卻鮮有人能說清楚,發生了什麼。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Rosenberg)1960年代提出「非暴力溝通」,被廣泛用於處理地區爭端、種族衝突。在《非暴力溝通》的第三章,作者討論溝通中的觀察和評論。我們需要更多不帶評論的觀察,跳出虛妄,關照複雜的自我與世界。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出版時間:2009年1月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美] 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Rosenberg)

譯者:阮胤華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編輯推薦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