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以「高規格」紀念胡耀邦誕辰100週年,引起集中關注和諸多猜測。胡耀邦作為中共黨內開明的領導人,在1987年1月因「自由化」問題黯然下台, 1989年4月去世引發政治風波,之後曾有一段時間被「失蹤」,在近年中國政治、文化領域明顯左轉、新文革趨勢明顯,中共紀念胡耀邦的「規格」和對胡耀邦的評價,容易被解讀成政治風向,引起關注和猜測亦在情理之中。
「規格」,在中共文化中,是政治待遇的象徵。在領導人誕辰紀念活動的「規格」方面,也有明確規定,目前仍在執行的是1996年7月27日發布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舉辦已故黨和國家領導同志誕辰紀念活動的通知》。從2005年紀念胡耀邦誕辰90週年的「規格」來看,胡應該是享受「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等在黨的歷史上處於核心領導地位的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規格」。按此「規格」,「逢百週年,中共中央召開紀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出席,中央主要領導同志講話」。
不過,胡耀邦的情況有點特殊。根據198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公報,胡耀邦是以「違反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在重大的政治原則問題上的失誤」,才被迫下台(名義上是申請辭職)的。這是黨內正式定調,迄今沒有改變。加上1989年「六四」事件是由胡耀邦去世引發,如果「六四」定調沒有改變,改變對胡的定調基本不可能。
「六四」以後,胡被視為敏感人物,此後曾有相當長的時間被「失蹤」,媒體上不許出現其名字,從公眾視線中消失,直到數年後因《炎黃春秋》等雜誌的努力,才逐漸「脫敏」。
眾所周知,《人民日報》是中國政治風雲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中共高層在《人民日報》上出現的頻率,代表了其政治地位,也是政治待遇。檢索《人民日報》全文數據庫,可以發現從1977年起到1983年,胡耀邦在《人民日報》出現的頻率逐次增高,1984年達於頂峰,當年《人民日報》有703篇文章提到了其名字。1987年下台後,胡耀邦名字在《人民日報》出現的頻率急劇下降,僅偶有提及。其間1989年由於逝世引起的治喪和悼念等原因,出現略多。1991、1992兩年,竟然完全絕跡。之後十餘年,《人民日報》出現胡耀邦名字的篇數一直都是個位數,一般都是在不得不提到其名字時順帶提及,名字出現在標題中僅在2005年紀念其誕辰90週年時(其後2006年1月8日刊登的《緬懷胡耀邦的文字》介紹兩本書,也與此有關)。從2008年起,《人民日報》出現胡耀邦名字的篇數才超過10篇,但直到目前,尚未有一年超過20篇的,而且再未出現在標題中,直到11月20日介紹《胡耀邦文選》出版和重要篇目才算重新上了標題。
兩份令「胡耀邦」脫敏的雜誌
從《人民日報》的情況看,「六四」以後,胡耀邦在黨內一直都是受政治冷遇的。胡耀邦名字在「六四」發生數年之後能夠脫敏,與兩份雜誌的努力有關。一份是《炎黃春秋》。該刊1991年創刊,在胡耀邦名字從《人民日報》消失的時候,《炎黃春秋》1991年至1993年的文章中都曾出現過胡耀邦的名字,1993年4月胡耀邦逝世四週年時,還在封面、封底發了幾張胡耀邦的照片,並配發一首白話詩,以示紀念。這算是第一次突破,當時引起震動。第二次突破,也是重大的突破是在1994年7月,該月的雜誌刊登了《胡耀邦與真理標準討論──紀念「理論工作務虛會」15週年》一文,其突破點表現為幾點:一是以胡耀邦作為文章主角;二是以胡耀邦名字作標題,並打頭;三是作為封面頭條推薦,胡耀邦名字醒目地出現在封面中;四是在內文中配置胡耀邦個人的大幅照片,非常矚目;五是文章作為內文首篇,顯示編輯部對文章的看重;六是在目錄中以大字突出文章標題。這也就是說,胡耀邦被作為主角,濃墨重彩地重新登場,這在「六四」以後是很不尋常的。
不過,實際上這篇文章並不是《炎黃春秋》首發,而是《同舟共進》(月刊)1994年第3期首發,《炎黃春秋》轉載的。《同舟共進》是廣東省政協主辦的雜誌,得到原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原廣東省委書記、時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若等人的支持。《同舟共進》比《炎黃春秋》早發表4個月。《炎黃春秋》所做的,《同舟共進》都已經做了,略有不同的只是增加了一張照片並加大尺寸(《同舟共進》刊發時配了一張照片,但較小),造成視覺衝擊。估計《炎黃春秋》在北京,比在廣州的《同舟共進》影響面要大一點。這次突破之功,主要還是應歸《同舟共進》。
《炎黃春秋》刊登上述涉及胡耀邦的內容後,曾被要求停止發行、銷毀未發出去的當期雜誌,可見當時中共官方是不允許此類行為的。不過《炎黃春秋》有蕭克等老同志的支持,最終也就不了了之。1995年胡耀邦誕辰80週年,《同舟共進》未再有動作,但《炎黃春秋》進一步突破,於第11期刊登《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長文(作者戴煌),除了採用上述突出胡耀邦的做法外,還配了編者按,明確表明是紀念胡耀邦誕辰80週年,「特發表此文,以表深切的懷念」。這應該是胡耀邦誕辰80週年,大陸媒體唯一一家公開發文紀念。
經過幾次「動作」,官方對涉及胡耀邦的文章逐漸不再施壓,但《炎黃春秋》比較特殊,其他媒體還是避而不提。從1994年起至今,《炎黃春秋》以胡耀邦(或耀邦)名字為標題的文章達近百篇,而內文中提到的則有六七百篇。《同舟共進》的相關數字,大約是《炎黃春秋》的三分之一。胡耀邦名字能夠正常化,這兩份雜誌做了較大貢獻。但在其他媒體上「脫敏」,估計要到2005年中央以較高規格紀念胡耀邦誕辰90週年,《人民日報》刊登紀念文章,官方有了明確態度之後。
《炎黃春秋》刊登的介紹胡耀邦事跡的文章即近百篇,以每篇平均7000字而論,總字數即達70萬,對胡耀邦一生中的大事,如真理標準討論、平反冤假錯案等,都有深入探究,對下台後的心境,也有專文探討。但有一些問題,還是不可踰越。比如胡耀邦逝世後涉及的「六四」問題,2012年第6期刊登歷史學者章立凡的《胡耀邦治喪手記》一文,2015年第3期刊登胡耀邦治喪辦公室新聞組工作人員的文章(《參與胡耀邦追悼會的回憶》,作者李平),都是開始觸及「六四」問題,但限制在介紹治喪經過,盡量迴避與「六四」的關連,更迴避「六四」評價等深層次問題。即便如此,這也屬於「危險」動作。按照官方的要求,近年已不允許出現「六四」的字眼。
「反自由化不力」罪狀與人民對立
中共黨內對胡耀邦下台的定調是反「自由化」不力。所謂「自由化」,實際上都是八二憲法賦予公民的自由權利。如胡耀邦在1984年中國作協代表大會上提出作家「創作自由」,後被「左王」鄧力群等黨內左派集中攻擊,認為是胡耀邦的重要「罪狀」之一。但憲法第35條已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既然有言論、出版自由,當然就有創作自由。因此胡耀邦只是尊重和順從民意,把本應民眾享有的個人權利明確一下。左派以此攻擊胡耀邦,以「包庇縱容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罪名把胡趕下台,說明意識形態中人民主權(憲法第2條也明確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本是假象,雖然表面上從政府到軍隊到警察到貨幣到醫院都冠以「人民」稱號,實際上人民的權力是虛幻的,而胡耀邦只是力圖有所改變,阻止把黨組織的權力落實成「本人的權力」的種種花招,這就遭到了左派的痛恨,但他們又無法公開他們的心思,那樣太過丟人,所以就以「自由化」的理由,冠冕堂皇地把胡趕下台。(參考丁學良《「非典型領導人」胡耀邦》一文)這也說明,把「自由化」當作胡的「罪狀」,正說明其與人民是對立的。紀念胡耀邦,如果尊重民意,最好是改變錯誤的歷史定調,給「自由化」正名,給胡耀邦以公正評價。倘若不是如此,「高規格」於胡耀邦本人及支付紀念費用的納稅人,又有何意義?
(洪振快,歷史學者,專欄作家,《炎黃春秋》雜誌原執行主編,著有《亞財政》、《官心民意》等書)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