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劉波:恐懼恐怖主義,還是恐懼伊斯蘭?

在暴恐襲擊發生後,繼續勇敢地倡導對穆斯林的尊重,以團結的文明力量對抗野蠻的暴恐力量,並不是什麼「政治正確」,而是基於事實分析所應得出的結論。

劉波:恐懼恐怖主義,還是恐懼伊斯蘭?
有悼念人士在槍擊現場Le Carillon餐廳的窗戶子彈孔旁畫上心形圖案。
伊斯蘭教本身對於恐怖主義並不負有任何「原罪」。世界歷史並未證明,伊斯蘭文明要比其他文明更不寬容,更崇尚暴力,更不能和其他族群和諧相處。在非洲、東南亞等很多地方,穆斯林都與其他族群相處融洽,至少沒有表現出更強烈的衝突傾向。而且穆斯林在歷史上往往是侵略的受害者。
巴黎遭遇恐怖襲擊,救援人員在一間餐廳外運送傷者上救護車。 攝:Philippe Wojazer/REUTERS
巴黎遭遇恐怖襲擊,救援人員在一間餐廳外運送傷者上救護車。

11月13日晚巴黎遭遇的連環恐怖襲擊已經過去,但思考與應對的努力才剛剛開始。這是2001年9·11事件以來西方國家首都遭遇的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也必將給歐洲乃至世界形勢產生深遠影響。在高度警惕和嚴格防範之下,恐怖襲擊依然層出不窮,不僅讓很多人對未來感到深深的悲觀。但出路並不只在於拿出反恐的決心與勇氣,更在於對形勢的理智思考與判斷。

綜合歐洲主流媒體的評論來看,歐洲各國政府與社會對巴黎慘案的反應非常理性。一方面,歐洲強調這是野蠻對文明的侵襲,是盲目的仇恨導致的反文明行為,是對歐洲自由、平等、多元化價值觀的攻擊。另一方面,歐洲也嚴格地把恐怖分子與普通穆斯林群體嚴格區分開來,反對將少數族裔妖魔化,反對為安全而犧牲自由,也反對因恐怖襲擊而全面改變目前的難民政策,而是繼續在能承受的限度內盡量接受合法難民流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