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何明修:3/4世紀的台灣環境史紀事

後勁人所承受的環境苦難終於要告一段落,隨着煉油廠的停爐與拆遷,或許未來的後勁子弟會有機會看到蔚藍的天空與青鬱半屏山。

何明修:3/4世紀的台灣環境史紀事
中油高雄煉油廠位於半屏山北側。

根據報導,位於楠梓區後勁的台灣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即將在今年11月全面停爐關廠。在1990年,為了化解當地人對於五輕(第五輕油裂解廠)的強力反彈,政府在向當地人承諾,25年之後保證遷廠,還給後勁人潔淨的家園。然而,從五輕動工與運轉以來,官員曾多次試圖翻案,用轉型成「高科技石化園區」的名義,延續煉油廠的生產。也曾有當地民代提議採用「公投」,試圖幫中油公司「解套」。

在後勁人的團結與堅持之下,終於使得25年前的承諾得以真正兌現,這等於是一場台灣環境運動難能可貴的勝利。

後勁這個特殊的地名來自於鄭成功時代的屯田開墾,就如同高雄市其他的前鎮、左營、右昌一樣,都是當時軍隊的編制。然而,在台灣環境運動史上,後勁人卻不是扮演後衛的角色,反而是拓荒開路的前鋒。在1987年7月,台灣解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令,在當時,長期飽受石化業污染之苦的後勁居民也立即起身抗議,反對中油所推動的五輕計劃,他們成立自救會,在高雄煉油廠西門發起了長達三年多的圍堵行動。後勁反五輕運動,就如同那時的宜蘭反六輕運動、貢寮反核四運動,都代表着台灣污染受害者的覺醒,一旦政治壓制消失了,他們挺身而出,捍衛自身的健康權益。

也是由於受害者的積極動員,朝野政治人物終於意識到這一點,不顧生態環境的發展主義將會引發反彈,產生強大的政治效應。台灣的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臨界點,人民對於環境品質的確切渴望明確浮現,不能再只用經濟成長來加以收買攏絡。因此,從80年代末期開始,執政的國民黨開始強化環境行政與立法,而在野的民進黨則是與受害者站在一起,共同參與反污染的抗爭運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