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總裁拉加德表示,由於環球經濟動力正在減弱,IMF將會下調今明兩年環球經濟增長預測。從IMF這舉動,不難看到大部分的工業或經濟大國仍然面對強大逆風,要重拾以往較快的增長,難度是相當高。
自從上年2月,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Larry Summers)於一個國際學術會議提出,不少工業大國包括美國已開始步入「長期呆滯」(Secular Stagnation)的狀態後,「長期呆滯」現象正逐漸引起學術界的注意。綜觀近年,各主要工業大國的經濟表現均出現持續低增長的情況,加上大國面對債務高企和人口急速老化等問題,各工業國要回復以往的光輝歲月,真是談何容易。
附圖是七大工業國(G7)的其中6個成員國,包括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和日本的長期經濟表現。從這圖可見,幾個經濟大國的長期經濟增長均出現逐步放緩的趨勢,尤其是日本經濟自90年代初期開始爆破後,其停滯狀態便十分明顯。在2008至2009年金融海嘯爆發後,其他大國的經濟放緩狀態亦與日本不遑多讓,意大利的長遠經濟增長於2009年後更跌至零以下,這現象在過去五十多年是從沒有發生於其他經濟大國,反映環球經濟環境面對頗大的風險。
雖然美國、日本、英國及歐元區分別推出非常規的貨幣政策──「量化寬鬆」。無奈,各國面對的問題已遠遠超越週期性下滑,這更是牽涉結構性的問題,例如債務高企、人口老化、生產力下降等等,假若以上問題未能盡快解決,各工業大國的經濟前景實難看好。
債務、人口老化
金融海嘯的出現令各大國的債務問題急速惡化。在這六大經濟體系中,除了德國外,其餘國家的債務水平仍然持續上升,即使美國已進入一個較穩定的復甦局面,其國家債務的膨脹情況也是令人擔憂(見表)。此外,法國、英國及意大利持續上升的債務問題也會窒礙國家政府採用較強力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最後,日本的債務水平已是國家GDP的2.3倍,雖然大部分國債是由日本國民持有,但這並不表示日本政府不用承擔這龐大的債務。即使日本政府決定賴債,但最終大部分的受害者也是日本國民。對整個日本經濟來說,政府賴債根本不是一個選擇。
人口老化已成為大部分工業大國最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眾所周知,日本的人口老化速度是各工業國中最快的:在2010年日本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已達至44.9歲,而根據日本政府做的50年人口推算的結果,日本人的年齡中位數在2060年將會升至54.6歲,顯示日本社會老齡化的情況極之嚴重。當人口迅速老化,工作年齡組別例如15至64歲在人口百分比中肯定會持續降低,令整個國家的生產力下跌,最終拖累經濟增長表現。
歐盟在2014年公布一份名為《2015人囗老化報告》,結果指出德國和意大利的人口年齡中位數於2060年將分別上升至54歲和53.6歲,而兩個國家的工作人口(15至64歲年齡組別)於2060年時將分別佔其國家總人口比率的55%和57%,遠較2013年的66%和67%為低。現時德國和意大利的命運與日本相似,除非兩國的政府能夠採取強而有力的人口政策來大幅增加未來的人口數量,否則,國家的經濟前景是充滿暗湧的。
美國、法國和英國由於生育率均高於德國和意大利,所以其人口年齡中位數於2060年時分別只是為40.3歲、44歲和44.3歲,低於德國和意大利。對美、法、英三國來說,國家採取較有效的人口政策,正好為國家減少由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問題。然而,筆者要強調,雖然美、法、英的人口年齡中位數於2060年將低於日本、德國和意大利,但這並不表示這三個歐美國家沒有人口老化問題,因為這只是程度的差別,最終所有國家也要面對人口老化。因此,人口政策是需要未雨綢繆,不宜臨渴掘井。
中國在過去十多年冒起之快實在令人驚訝。然而,在金融海嘯期間,中央政府投放四萬億元挽救中國經濟,卻帶來了大量後遺症。在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出現的週期性滑落及轉型問題令國家經濟明顯放緩。自習近平上場後更積極打擊貪腐,驅使內部消費轉弱,更對中國由出口轉型內需的過程產生壓力。從過去幾年內地經濟發展來看,中國已漸漸失去作為環球經濟「定海神針」的地位。
雖然中央政府正在努力改善經濟困境,但只是推行結構性改革已面對不少的挑戰,當中經濟持續放緩已為國家和環球各國增添不明朗因素。加上中央政府的決策者未能克服「一放即亂、一亂即收、一收即死」的魔咒,在種種的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能否保持較強的增長,為環球經濟注入動力,仍是一個大問號。
兩個影響環球經濟的因素
筆者不是先知,沒有能力預測將來發生的事。至於環球經濟會否脫離長期呆滯狀態便要探討以下兩個因素:
第一,中國擁有高達50%的儲蓄率,只要中央政府能夠將社會制度和現在的生育政策優化以穩定「民心」,內地市民是有可能將部分的儲蓄轉移於消費及投資方面,對解決現時中國經濟放緩和環球經濟呆滯肯定有正面幫助。
第二,現時環球商品價格,尤其是主要生產原料包括原油、銅、鐵等均大幅下跌。雖然這情況是由需求疲弱所引致,但無論如何,當生產成本長期處於低水平,對生產者始終有利。從「供應經濟學」來分析,成本低企也可能成為工業大國的還魂丹。
現時環球出現的長期呆滯現象會否繼續?這正好考驗各大國的領袖能否共同放下成見,解決這個重要問題了。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