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的雙十國慶,總統馬英九發表的演說,只是不斷地為他過去七年政績辯護。他說,7年多來,馬政府推動兩岸和平,將台海從東亞戰爭熱點轉變為「和平大道」,而得到國際肯定。他說,「維持現狀」已成為台灣共識,證明了其兩岸政策沒有「親中賣台」或「矮化主權」。不過馬英九也承認:7年來,「確實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跛腳總統最後一次雙十演說無甚新意。今年雙十國慶的亮點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特別縮短訪日行程,趕回來參加國慶大典。這是馬英九執政七年多來,民進黨主席首度參加國慶大典。
蔡英文四天日本行算成功,蔡英文在東京密會了日相安倍,兩人談了安保法案與TPP議題。為了趕回台灣參加國慶大典,她特別公開向旅日台灣僑胞致歉,稱更動行程為台僑們帶來麻煩。可見,這次雙十國慶對蔡英文意義重要。一方面,她要藉此舉向中間偏藍選民招手;同時也暗示了當選後,不會天翻地覆地大改建這個「中華民國體制」。
在日本時,安倍晉三的代理人、親弟弟岸信夫全程陪同她參觀安倍故鄉山口縣。在這個推動明治維新重鎮長州藩所在地,蔡英文強調的不是民進黨要效志士「一新」推翻幕府,而是「在立場上不一樣的政治的團體,但是為了國家可以團結,讓日本的維新可以往前進行。」儼然是領導人的口吻。
雙十節象徵着「中華民國體制」猶存。除了台灣,雙十國慶對中國大陸與香港也都有其重要意義,只是三地三樣情。
對香港而言,調景嶺的雙十節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海,是港人印深刻的奇景,而老一輩港人對一九五六年的「雙十暴動」更餘悸猶存。當年國府難民居住的李鄭屋徙置區熱烈慶祝國慶,但徙置區辦事人員移除了懸掛在社區的中華民國國旗及和「雙十」符號看牌,進而引發香港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暴動,60人喪生,比1967年的左派暴動更多。
一九九六年香港調景嶺拆除寮屋重新開發,之前這個國民黨舊屬舊部蝟集的地區,每年雙十節旗海飄揚的盛況不再現。而九七之後,香港社會從民間到輿論場的親共與親國府的對峙,逐漸轉化了議題──港中關係是現實的焦點。
中國民眾的雙十想像
而對中國大陸而言,民間對雙十節感受的轉變更耐人尋味。善於爬梳「舊聞」的資深媒體人、新聞學者錢鋼,十年前在「舊聞記者」專欄裏描述一九四五年雙十年前後的情景:
一九四五年十月,報上隨處可見大大的「V」字和「青天白日」圖案。勝利!勝利!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雙十節到來,國人本當享受苦盡甘來的喜悅,可是他們等來的,卻是「勝利的災難」(《大公報》語)。國民黨對淪陷區的「接收」,招致民怨沸騰。
錢鋼回憶他在一九九○年代初訪問巴金老人時,問老人對一九四五年到一四九間的感受,「老人說話已很艱難,他顫動着嘴唇,吐出兩個字:『民心』。」
錢綱當時感慨到:「國民黨首先是被自己打垮的。當年許多知識分子,包括思想獨立的知識分子,是被國民黨的專制和腐敗推到共產黨那邊去的。」
不料半個多世紀之後,民間類似情緒在中國大陸再現,進而吹起了「民國懷舊風」,雙十國慶翻身,成了讓一些中國民眾投射想像、發泄不滿的象徵。
有人把民國時代的1928至1937年間容為中國經濟都曾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而稱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只是回歸到歷史正途。中國旅美異議人士辛灝年還倡議「光復民國」運動,他估計在中國一百個人大學生當中至少有三到五名是「民國派」、「國粉」。
「民國懷舊風」連帶引發一個有趣現象,中國大陸民眾、甚至一些改革異議人士對台灣國民黨政府的寄望,遠高於台灣民眾對這個政權的期待。不少人還想望中國也出現一位蔣經國般的領袖,帶領中國穩定走向政治改革。他們也對台灣年輕一代如此高的比例主張獨立感到不可思議,也在情感上難以接受。
民國風撼動旌旗,讓旗幟鮮明的《環球時報》三年前雙十隔天,也用社論批判「美化當年民國是公然撒謊,是對歷史的侮辱」。社論指出,中國大陸正在迅速趕上台灣,而台灣經濟大滑坡已成事實,「台灣有過去,但大陸有今天和明天……。」
回到現實,巴金老人口中的「民心」,也正是今日台灣國民黨風雨飄搖的原因。「民國」對中國的未來只能當做一種隱喻,回不去了!而對台灣,「中華民國體制」或許像個告朔餼羊,還難丟掉,即使不合身、不合台灣現狀,連民進黨也只能「藉殼上市」。這也讓蔡英文得風塵僕僕從日本趕回來參加雙十國慶。
《環球時報》當年的社論也非一無是處的辯護。它指出:「台灣這杯水載不起大陸這條巨船。」也許其本意在貶抑台灣,卻指出了一個重點:香港、台灣與中國大陸,都有自己的問題、議程與路徑,雙十國慶只是歷史留下的交叉口,交會之後,三地有各自的前程的奔赴。可以彼此借鏡打氣與合作,殊道卻難同歸。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