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鍾劍華:陳佐洱的盲點與謬誤

歷史是一個客觀的存在,組成這段歷史的東西,有些會被取代,有些會自然消失,也有一些會遺留下來,長期沉澱成為社會的肌理。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批評,香港回歸後沒有依法實行「去殖民化」。

陳佐洱挾着他曾經是港澳辦副主任、現在也是甚具官方色彩的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的身份,周日在一個研討會上的一番談話,再一次引起各界的關注和討論,有人擔心他的觀點是否包含了中央政府的看法。他的整篇講辭理據薄弱、謬誤百出,是典型的黨八股,沒有什麼值得特別認真討論的。筆者本來也沒有興趣依循他的邏輯去虛擲光陰,但就着他這一番言論所反映的問題來湊個興,也許還是會有些正面作用的。

以猜啞謎來掩飾信口開河

當天陳佐洱出席致辭的是一個面向公眾與傳媒的研討會,不單純是政府閉門向支持者傳話。因此,當他煞有介事地提出,香港在回歸後有人沒有「依法」實施「去殖民化」這樣具控訴性的批評時,任何理性的、具邏輯分析能力的演講者都應該預計到大家自然會希望搞清楚所謂「去殖民化」是什麼意思,所謂要「依法」所講的又是哪一條具體的法律條文。

可惜(也毫不意外地),當記者事後候追問他時,他仍是玩那種中國當權者慣常用的「猜啞謎」策略,意圖蒙混過關。這一種訴諸「不言而喻」、你們「心知肚明」、「不用我清楚說明,你看看就明白」等等觀念魔障,意圖掩飾談話者自己根本也沒有具體的證據在手的策略,只能夠在「講」與「聽」雙方掌握的資訊極度不對稱的情況下,才能夠產生具愚弄性或震懾性的效果,令受眾再不敢質疑或挑戰講者言論的權威性。九七回歸沒有把香港人的資訊自由也「非殖民化」掉,任何人都可以就着《基本法》的每一個條文「谷歌」一番,因此,重施故技能夠產生的作用微乎其微。況且,香港人經歷了百多年英國式殖民地的法治社教化,長期形成了的法治觀念,還不至於那麼脆弱,不會因為一位過氣官僚或共幹說了便信以為真。可能這正正也是當今的權力階層,急欲去之而後快的「去殖民化」。

「非殖民化」也抹不掉歷史的客觀存在

無論我們喜歡不喜歡,香港曾經是一個英國殖民地,這是一段抹不掉的歷史。九七回歸正是這一段歷史的終結,也標誌着香港正式「去殖民化」。1970年代後期提出香港前途問題,80年代開始討論香港回歸安排,其後中英達成協議,北京定下了收回香港的相關政策,制定基本法。這個過程就是「非殖民化」。

陳佐洱親身參與了後回歸過渡期的具體工作,應該清楚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港英作為殖民地政權的淡出及香港作為中國主權下的特區之成形以至於成立。在十多年的回歸過渡期間,體制上的「非殖民化」一直未有停止過。法律適應化的過程、各種各樣的籌備委員會、候任特區行政長官的選舉、借調公務員組成辦事處以協助候任特首安排接掌權力、臨時立法會的籌組、在各級諮詢組織及法定機構逐步加入中央政府信任的人士出任關鍵職位等等,都是具體的「非殖民化」操作工程。1997年7月1日零時,代表香港殖民地身份的英國國旗及殖民地龍獅旗徐徐下降,中國國旗及特區旗旘升起,難道這不是「非殖文化」?

陳佐洱先生周日的研討會上,竟然以全面否定自己曾經親身參與的這個「非殖民化」的具體過程及結果,來為今天的管治不善作開脱,明顯是過度抬舉了今天這個特區政府,也過度地把他自己及一眾參與過這一過程的所有人矮化。

當然,殖民地的痕跡不會一夕之間完全在香港消失。歷史是一個客觀的存在,組成這段歷史的東西,有些會被取代,有些會自然消失,也有一些會遺留下來,長期沉澱成為社會的肌理。「馬照跑、舞照跳」、「原有制度及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與九七回歸的「非殖民化」根本沒有任何牴觸。同一道理,類似這樣的承諾及保證,正好說明香港在「非殖民化」後,就算有了新的主權歸屬與政治身份,也不會全盤跟中國國內的體制合模。因此根本就不存在要香港「中國化」的要求。

「去中國化」?熟令致之

現時,因為特區政府的管治不善,也因為中央政府加強對香港事務的參與,令部分人對九七回歸那「去殖民化」過程中作出過的保證產生懷疑,中央政府的民望下降。但是否需要把對政權的認同與對國族的認同混為一談,這已經是一個老掉了牙的爭論,無謂在此糾纏。硬要把這個現象說成是「去中國化」,更是庸人自擾。

至於人心如何看「非殖民化前」及「非殖民化後」的香港社會,已經是另一個範疇的問題。這是一個新的歷史時刻與以前另一個歷史時刻的對照。不得不承認,近年確實是多了一些年輕世代對當權者眼中的中國化感到憂慮和抗拒,他們大部分都是成長於「非殖民化」後的特區新世代。也有不少在前殖民地成長過渡至特區時代的中生代,也開始懷疑之前他們得到的保證是否那麼確切肯定。

與其拿一些不存在的條文控訴有人「不依法」實施「去殖民化」,或上綱上線地把一些反對政府的行為動輒扣上「去中國化」的帽子,當權者可能更應該反省一下,為何回歸已經18年,人心不但仍未完全回歸,就連本來就不應該有「人心回歸」這一個問題的特區新世代中,也有人偏要去「憶特區之苦,思殖民地之甜」。如果真的有「去中國化」這一個問題的話,陳佐洱現象及其言論所代表的,極有可能就是「去中國化」的氣候得以形成之主要原因。

(鍾劍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