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會選舉告一段落,人民行動黨以近十年最高得票率獲勝,繼續穩握政權,保持開國50年以來長勝姿態,與外界主流媒體期待的畫面出現極大落差。新加坡2011年國會選舉被視為分水嶺,人民行動黨首次在集選區議席中落敗,得票率亦創下歷史新低。不少人認為新加坡社會這四年間充斥着矛盾衝突,呼應了外界對「變天」的前設。
然而,細心留意反對黨派的論述,新加坡國民對「務實主義」的認知,再理解新加坡的國際關係,大概可以呈現出當地「穩中求變」,甚至「穩定不變」的思維依然十分牢固。下列文字雖然有點「事後孔明」,但希望可以幫助讀者明白執政黨地位為何固若金湯。
只為監察無意執政的反對黨
首先,主流意見接受了人民行動黨執政的必要性。從不同媒體的訪談中,部分選民可能會流露出對政府施政不滿,但更多意見認為反對黨的功效只為「監察政府施政」,而非真心支持政黨輪替。這種思維不只出現在選民身上,即使是反對派亦同樣如是。工人黨黨主席林瑞蓮在選舉造勢晚會中曾經表明,這次選舉目標只求培育政治人才,並非為執政組閣。結果,這種模稜兩可的論述成為李顯龍批評工人黨素質差劣的有力理據,從中突顯出人民行動黨的魄力和堅定執政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