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8月下旬起,美國和中國就陷入了一場嚴重的「股災」。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8月21日(週五)到25日(週二),紐約股市三天道瓊工業指數從16990.69點大跌1324.25點,跌幅7.79%,之後略有回檔,到9月11日為止為16433.09點。
中國股市也在8月24日經歷了「黑色星期一」,並且延續到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從3507.75點,大跌542.78點,跌幅15.47%,收在2964.97點,創下八年多來最大跌幅。之後同樣有回檔,9月11日收在3200.23點。
其他亞洲股市以及歐洲股市同期間也大幅下跌,這場風暴至今未歇。
這場股災究竟怎麼發生?會不會演成另一次2008金融風暴?一般而言,分析師認為這波全球股市震盪主要受三項因素影響:一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會不會在九月升息;二是人民幣八月中旬貶值與中國經濟成長趨緩;三是原油和原物料價格下跌。
「美聯儲升息」和「人民幣貶值」可以看成美國和中國為了脫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異常狀態所採行的舉措,以下討論這兩項措施又會如何牽動全球經濟。
美聯儲預計在16、17日兩天召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討論是否升息,這場會議備受全球關注。而回顧過去,美聯儲的主要利率自2008年以來一直維持不變。直到今年8月初,各界認為美聯儲很可能在九月中升息。
美聯儲之所以要升息,是要回收金融危機後量化寬鬆(QE)政策所放出的流動性(資金)。一是透過升高利率,希望引導在全世界泛濫,造成資產泡沬化的資金回流美國。二是美聯儲數年來持續購買國債,一旦經濟復甦,貨幣流動逐漸上升,回流的貨幣會產生很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所以美聯儲設定通膨率2%為指標,希望能在適當時機調升利率,及時把這些流動性收回,掌控通貨膨脹壓力,避免美元貶值造成停滯性通貨膨脹。
今年美國經濟似乎也在逐步復甦,升息的條件似乎愈來愈成熟:
例如商務部8月27日公布,美國經濟第二季同比成長3.7%,高於七月初估的2.3%,也超越之前經濟學家的預估。第二季成長上修的動力主要來自企業在建築 設備和研發支出上的投資,企業投資成長從原估的0.6%上修為3.2%,顯示企業對未來的需求表示樂觀。
美國聯博投信則在近日的一份報告中估計,美國下半年實質GDP成長率可在3%至3.5%之間。這份報告認為,美國勞動市場和勞動成本將在未來幾個月持續成長,這符合了美聯儲首次升息的條件。
不過上述的情形是單只以美國為範圍來考量。但美聯儲副主席費雪(Stanley Fischer)8月29日表示,在全球金融市場未出現震盪之前,美聯儲9月升息的可能性很高。但現在則很難說,儘管升息仍是決策選項之一。
也就是整體來看,如果美聯儲只考慮國內經濟情況,則在9月16、17日舉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時升息的可能性不小,但是如果考慮全球經濟的連動關係,則可能更加謹慎。但就算美聯儲九月不升息,一般仍然看好年底前(10月或12月)升息的機會很大。
另一件影響全球經濟的是八月中旬人民幣貶值。
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人行)宣布調整人民幣每日匯率中間價的定價機制,納入前一日市場匯價。這使人民幣匯率從1美元兌6.2066元,貶到13日的6.3982元,貶值幅度約3%,創下2011年8月以來新低。
市場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官方為救出口而採取的手段。這樣的推測是基於8月8日公布中國七月進出口總值2.12萬億(兆)人民幣,較去年同比下降8.8%,其中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8.9%,顯示中國出口疲弱以及經濟仍在持續下行。
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9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與世界重要企業領袖座談時,以「躺著也中槍」為中國叫屈。他反對「人民幣貶值是掀起全球貨幣戰元兇」的指控。李克強調,貨幣戰對大陸「只有害、少有利」。
李克強更宣示:人民幣「目前已基本保持穩定」,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人行副行長兼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稍早在一場「吹風會」上也說,指控中國官方想操作人民幣貶值10%以促進出口,「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人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八月中旬說,一段時間以來,中間價與市場匯率(離岸人民幣兌換價)偏離的幅度比較大,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與權威性。這種偏差大約累積了3%左右,需要通過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加以調整,以免失衡過度累積。在經過了8月11日以後數日的「一次性釋放」後,之前的偏差校正大致已基本完成。這可以保持人民幣相對平穩。
台北黃和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黃靜中針對人民幣貶值問題,對端傳媒指出,人行調整中間價機制是為了回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人民幣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所提出的要求,跟促進出口的關係不大。
某些分析家認為它還有政治意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九月下旬訪美,人行的用意在預先鋪路,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歐巴馬討論兩國金融財經合作創造條件。
中國人行8月25日宣布同時調降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希望藉「雙降」提供成長趨緩的國內經濟約7100億人民幣的流動性。接著又宣布調高對代客遠期售匯的金融機構收取20%的外匯風險準備金,藉此增加企業套匯的成本,抑制市場的套利行為。
但市場如果仍預期人民幣走貶,人行有多大能力與市場對做,顯然各方都在估量。
IMF前中國區負責人普拉薩德(Eswar Pradad)說,中國人民銀行很難在不引發資本大規模流出與人民幣大幅貶值的情況下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黃靜中告訴端傳媒,她評估人民幣年底可能從目前的1美元對6.4元,貶到6.7元。有分析家甚至預估匯率可能貶到7元人民幣。
人民幣是否繼續貶值,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中國經濟能否重尋成長動能?習李執政下喊出的「新常態」究竟是什麼?
中國官方7月公布,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率7%,全年有可能保七。但對於這項官方說法,國際媒體多持質疑態度:
《經濟學人》週刊說,中國的統計數據可能經過修飾。倫敦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諮詢公司根據客貨運、海運、電力與房地產等資料,評估中國6月的年成長率約4.8%,只有7%的七成。另一家倫敦的Lombard Street Research諮詢公司則根據另外一些數據,估計中國第二季成長率約3.7%,只有官方數據的五成三。
在其它指標方面:九月初,官方採購經理人指數(PMI)8月跌到49.7,這個顯示大型企業前景的指標跌破「榮枯線」50以下,創下2012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的PMI此前一直在50.3到49.8之間徘徊。但8月的PMI也使各界傾向認為中國經濟下行的趨勢大概不會在第三季觸底反彈,經濟放緩還會持續一段期間。至於中國股市從六月上旬泡沫破滅,迄今跌幅將近四成,跌勢未止。
中國經濟學家李稻葵說,股市拋售不是問題,問題在經濟本身。經濟評論家馬丁沃夫 (Martin Wolf) 近日在「金融時報」上也有類似的說法。他說,全球金融市場「震盪」本身未必令人擔憂,更需要擔憂的是金融市場「為什麼震盪」。
馬丁沃夫說,股市下跌與人民幣貶值本身未必重要,但中國官方大力救市無效,而且鄭重面對人民幣走貶這兩件事,顯示官方確實擔憂外界對金融市場和匯率是否有信心,也擔心實體經濟的情況。
馬丁沃夫因此直言:真正令人擔心的是,中國官方如何因應與是否有能力處理過去幾年遺留下來的過度投資與債務日增的問題。中國官方的上策是持續改革,擴大投資公共消費與環境保護事業,並增強消費者的購買力。
筆者總結認為,中國官方目前同時面對三大難題:第一個是收回前總理溫家寶2008年11月放出去的4萬億人民幣,在清理的同時需避免金融危機出現。第二是調結構,如何將投資拉動的成長型態,轉換為靠民間與公共消費的經濟體。第三是在尋求達成上述兩個目標時,維持總合需求的成長。
美聯儲周三、周四的會議決議升息或不升息,直接牽動西方熱錢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市場的進退出處。中國股市和下行的經濟趨勢能不能止穩、官方將以什麼樣的政策因應,全球都繃緊著神經等待結果。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