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安徒:民主的專業主義?

過去香港民主運動論述雖然處處說重視專業,但專業本身如何民主化卻少有反思。

安徒:民主的專業主義?
今年6月立法會議員投票表決政改方案,12個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體在立法會外手持表示反對政改方案的紙盒示威。

這兩年擾攘香港的政改爭論,已經因為政府提出的方案被大比數否決而告一段落。在立法會即將投票的最後階段、社會還在爭論是否要「袋住先」的時候,香港12個專業界別各自組成了關注團體,上街宣傳反對政改方案的重要。除了因為早前「律師會事件」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法政匯思」及比較有介入社運經驗的「社工復興運動」和「進步教師同盟」之外,還有新冒起的醫學界民主團體「杏林覺醒」、「護士政改關注組」、「放射良心」及來自會計專業的「精算思政」,科技界的「前線科技人員」、IT Voice,及表演藝術界的「藝界行動」等。

這次行動,反映了經過雨傘運動的衝擊之後,香港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當中已經出現了新的一批民主力量。特別在法律界、醫學界和會計界,親近保守建制的和親近民主進步的兩種力量一直都有爭持,但大都只是反映在專業團體的選舉和相關功能界別的投票。但以專業界別為基礎的民主倡議團體,則是一項新的發展。一洗人們對相關專業界別的觀感。

「專業」在民主藍圖的角色是什麼?

事實上,香港過去30年的民主運動,一直被描繪為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運動,「中產」與「專業」一直是連在一起的名詞,是推動民主的中流砥柱。可是,在實際操作上,除了「中產」是以「溫和、理性、開明」的泛民支持者形象出現之外,「專業」其實甚少展現在民主理念的探討及民主發展的藍圖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