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漩渦裏的人,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

1 「你知道張明敏嗎?他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香港歌星。」 「……邊個?張明明?從來沒聽過喔!」 2005年秋天,...

1

「你知道張明敏嗎?他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香港歌星。」

「……邊個?張明明?從來沒聽過喔!」

2005年秋天,我剛從大陸到香港,喜歡拿着各種各樣以前對香港的印象向本地人求證。旺角都是古惑仔?尖沙咀街頭經常爆發槍戰?沙頭角中英街是香港特別有名的一條街?……當然,在一片爆笑聲中,它們被逐個否定了。

看着香港朋友前仰後合的樣子,我覺得很歡樂。就好像是自己在嘲笑美國人以為唐人街的宮保雞丁是中華名菜一樣,忍不住也爆笑起來。

但當張明敏和古惑仔一起,被大笑着否定時,我開始感到不安了。

1984年2月,在超過一億人收看的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張明敏以「香港歌星」的身份首次登台。他身穿米色西裝,搭配一條灰色圍巾,深情唱出「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這風格十足的華僑紳士形象,在當時感動了無數對外面世界還缺乏認知的中國人。此後多年,他成了大陸人心中,對「香港人」乃至整個「海外華人」的集體想像。

很多年後我才意識到,1984年2月,正是中英關於香港命運談判最關鍵的時刻。也是很多年後,我才知道,當時那530萬坐在家裏、等待宣判的香港人,並不像大陸這邊以為的,熱淚盈眶,欣喜若狂。

2005年的我無法形容,也沒有深究心裏的不安。只是問題隱隱浮現:如果這樣一個形象並不存在,是被建構的──那香港人、台灣人、還有離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那麼多華人,究竟是什麼樣子?他們的命運是什麼樣的?如果「中國心」也不是天然成立,那他們與中國的關係是什麼?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在香港、北京、台北、澳門,這些問題伴隨我的記者生涯逐漸生長,由最開始的一道縫隙,到今天,幾乎重塑了我對國家、民族、邊陲、中心、政治、文化的所有想像。

2

這些年來,由北京而起,香港、台灣、澳門,傳統意義上的「兩岸四地」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大陸,市場經濟、對外貿易、互聯網帶來的商業革命點燃了無數人的財富與夢想,與此同時,政治的高壓氣旋也碾壓着更多的體制批評者與異見者。在海外,溫哥華、舊金山、新加坡、墨爾本、塞浦路斯……不斷地湧入來自中國的新富移民。在香港、台灣、澳門,因中國而起的社會與政治衝突顯著地加劇了,年輕人的憤怒點燃了街頭。

2014年夏天,當香港學生頂着烈日坐滿中環時,一句來自北京清華大學學生的評論深深震動了我。他的大意是這樣說的:當我們在實驗室沒日沒夜地做科研時,香港學生在街上沒日沒夜地胡鬧,十年後,倒要看看誰更有市場競爭力!

群眾運動難以一概而論,支持或者反對都不稀奇。但令我震驚的,是這句話中毫不掩飾的功利與傲慢,以及這背後不自知的深深的封閉。

北京與香港這麼近,在互聯網與社交網絡如此便捷的今天,在官方輿論早就無法掩蓋所有事實的今天,一個地方的年輕人為什麼完全沒有好奇去了解另一個地方的年輕人?了解他們的經歷、所思所想?為什麼這麼本能地,就用偏狹的功利法則,封殺了交流和理解的可能?

另一邊的年輕人也砰地一聲關上了門。在因受傷而憤怒的香港網絡輿論裏,政治標籤亂飛,共青團與紅領巾成了怪獸,自由行遊客成了箭靶,國語幾乎變成原罪……誤解與仇恨形成的螺旋,相互探底,沒完沒了。

如果你有機會一邊打開被隔絕於中國網絡防火牆之外的Facebook,一邊打開在大陸市場佔有率超過九成的微信朋友圈,會驚訝那同一種文字,怎麼會生出截然不同、各說各話的兩個世界。

3

全球化的自由經濟,互聯網時代通達的社交網絡,無一不在許諾着一個消除交流隔閡的新世界。很多人曾對此滿懷期待:原本共享着同一種語言的華文社群,是不是可以借助技術的力量再度相逢,彼此激發,迸發出新的文化能量?

結果卻令人沮喪。在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割據、歷史經驗裏長大的華人,儘管使用同一種文字,但卻從沒有發展出一套超越界限、有普適性和交流意識的「公共話語」。當物理障礙被技術力量掃除之後,我們在網絡世界狹路相逢,任何一場簡單的討論都有可能白熱化成充滿派系偏見的意氣之爭。

但我們又如此亟需交流。迅速崛起的中國以她龐大的經濟體量攪動、乃至主導了周邊地區的政經生態,同時,也改變着今天的世界秩序。無論願意與否,我們已經在這漩渦之中。漩渦之中的人,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我們理應一同建立起穩固的事實敘述,在此基礎上,給出更有力量的思想與行動回應。

戲劇化的巨變背後,往往藏着被忽視的隱秘而深層的力量。對於散落在不同時空與歷史記憶中的華語社群來說,身份認同可以自由自在,而語言、文化習俗,卻是我們珍貴的共同財富。在差異化的歷史裏,我們如果更深刻地理解彼此,也有機會共享更豐富的經驗。而在這不同在地經驗中所發展出的信念價值,最終會是普世的,可以超越族群限制,也可以形成與世界對話的真正立足點。

4

2015年8月,帶着以上強烈的問題意識,我們在香港創辦端傳媒。

「端」字源於《孟子》,取義「開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於亂世之中一生相信人心向上;此時此地,開端做一個華文媒體,這也是我們根本的相信。

香港正在漩渦之中。這座史上重要的國際樞紐及自由港正被帝國的陰影遮蔽。但恐懼與封閉不會成就一座偉大的城市。我們希望立足在這裏,直面她的創傷與挑戰,也在這裏,就華語世界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建立一種新的討論視野和表達方式:它是世界主義的,而不是民族主義的;是開放包容的,而不是內向封閉的;是有公共意識的,而不是自說自話的。我們希望,兩岸四地的聲音可以在這裏,就真正的問題展開真正的思辨,讓對話成為可能。

而這對話所需要的基礎──不偏不倚的事實與資訊,正是我們的專業堅持。

在傳媒業革新的動盪之中,我們希望可以藉助技術進步,探索信息新的產生方式,讓新聞傳遞更核心準確的信息、容納更多的受眾參與。同時,堅守新聞專業,不取悅任何一種權力,盡最大可能,準確呈現我們所處時代的複雜面貌。

自由的道路漫長,我們在此開端。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3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我在一个历史的节点说出了漩涡的样子。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需要直面自己的内心,那是自责,是愧疚,是恐惧,种种情绪,形成了我所描述的那个漩涡的样子。

  2. 作为端的读者,我们每个人都深处时代的漩涡中,都有权力及义务去记录它真实的样子。

  3. 重温

  4. 潔平太好了

  5. ❤️❤️❤️

  6. 而在這不同在地經驗中所發展出的信念價值
    这里有个错字。另,很感动,对上一次有这份感动,还是很多年以前看《南方周年》千禧年新年献词。

  7.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8. 我会一直支持你们的,祝好。

  9. 當了端兩三年的會員,竟然現在才看到。真的感動。會一直支持你們的。

  10. 今天重溫潔平的創刊詞,彷彿在預言香港的今天。希望端能堅守文中說到的初心:
    是開放包容的,而不是內向封閉的;是有公共意識的,而不是自說自話的。我們希望,兩岸四地的聲音可以在這裏,就真正的問題展開真正的思辨,讓對話成為可能。
    而這對話所需要的基礎──不偏不倚的事實與資訊,正是我們的專業堅持。

  11. 哗,原来是两年前已寫的,敬佩。2019年的香港有端的报道,多了一个可靠的历史记录来源。
    希望端能继续走得越来越好。希望有天中国也能够有可靠的报道,少点没用的政治宣传。

  12. 經過609的103萬遊行、616的200萬+1人遊行,真心希望端能越來越好,中文媒體世界需要端,中國需要端。

  13. 重回北川 重温发刊词

  14. 我是大陆的媒体人,很感慨华文媒体界还有你们这样的存在,希望端传媒能走下去,我们愿意为你付费,也是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

  15. Very fantastic words.

  16. 重温发刊词!我愿意与端传媒一直在一起!

  17. 希望端可以陪自己走下去
    希望自己可以陪端走下去!

  18. 很看完之后感动,希望越来越好

  19. 谢谢你们,虽然身在大陆,但我们也有办法看到这里的东西,RSS订阅,邮件订阅…现在还是学生,以后会选择你们的会员服务的,只是你们一定要好好的呀

  20. 希望『端』越来越好。

  21. 除了讚嘆文筆優質,也了解了創辦背後偉大的理想! 既然定位為華文媒體,會員制建議應把福利擴充至台灣, 讓台灣人有更多動機加入! 這兒畢竟人口也多些,說不定少比例的台灣人加入,就可支撐營運了!

  22. 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的评论删掉了,否则创刊词这么少人留言真的要心疼了。回顾了16年8月份端创刊一年之际的系列文章,越发体会到这份坚守的不容易,直到前几天裁员的消息,更感受到端亦非超人,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学生愿意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么优质的内容值得付费订阅。

  23. 看到端传媒遭遇危机的新闻才回过头来翻这篇创刊词。如此热血、包容、富有使命感。在失去的关头,重新审视时才意识到,平日里习以为常的端传媒竟是这样一个脱俗的仙女,秒杀一众妖艳贱货。这感觉就像是,脑子抽风多看了几眼坐了三年的同桌,突然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帅得惊天地泣鬼神的可人儿。然而,我们就要毕业了……
    那个……我这就买会员,这就买好不好……也会努力安利周围的人的(・ัω・ั)……如果端出付费内容的话也会订阅……只是……你一定要没事啊……一定啊……拉勾……好不好!?

  24. 希望端傳媒一定要熬過寒冬。我最鍾意、最景仰的華文媒體

  25. 大气澎湃。
    时代期待这样的声音!
    谢谢!

  26.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7.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