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政治
評論|
徐賁:文革後四十年間的「獨裁者學習曲線」
後極權統治和消費主義結合,把人們引入一個「天鵝絨監獄」:這裏有冰箱彩電汽車,安逸舒適,但是沒有政治自由,沒有真正的多元和差異。
法國人三歲就上哲學課?我在巴黎的教育經歷
在巴黎,兒童哲學工作坊越來越流行,一個原因是近年恐襲增多,孩子會向父母提出生死,生命,戰爭,和平,恐怖主義⋯⋯的問題。
當法國哲學教育來到台灣,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哲學的力量》選讀
如果我們能早一點幫學生找到目的的話,就不用push了,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要往哪裏去……
評論|
吳靄儀:世代更替──香港民主的新路向
雨傘運動顯示政黨本身也能變成不民主的權力──至少公眾有這樣的觀感。
評論|
朱江瑋:雨傘之後,如何走出社區組織的憂鬱
雨傘運動後提出的傘落社區深耕細作,經歷兩次選舉洗禮後,卻讓過往一直默默耕耘的社區組織陷入憂鬱當中。
評論|
鄭煒:傘運兩載,燎原的本土思潮與韌性的對港策略
近來有些空前的現象,指涉中央對港策略的更迭。
評論|
郝明義:「開放台電」與開放政府
過去的遊戲規則被打破,過去的資產變負債;在這麼大的變局中,民主社會裏的人,不能光想依賴自己選出來的政治人物解決所有問題。
評論|
戴耀廷:「雨傘」效果仍在發酵,更大影響還在後頭
從最近的發展,我們已看到兩年來「雨傘」的影響,實是無遠弗屆。
評論|
陳健民:傘後新氣象──走出無力感的廢墟
佔領結束時,香港一片愁雲慘淡。兩年後的新氣象,最少反映雨傘新生代在經歷創傷以後,抹過臉上的灰燼,逐步走出無力感的廢墟。
評論|
李達寧:後知後覺的傘運檢討──承認失敗是第一步
有許多人介意將雨傘運動說成是失敗,他們會說雨傘運動成功改變了香港社會,令更多人關注社會和政治,但……
專訪梁麗幗:我怕自己投身運動,卻看到其他人付出代價
雨傘運動過了兩年,當年的學生領袖之一梁麗幗說:「在我面前曾經有兩條路,一是從政,二是好好當一個律師。但現在,我想從政這個出口的大門,已經關了一半。」
評論|
包淳亮:不只特朗普,希拉莉也活在自己的世界
希拉莉批評杜林普「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但是從很多角度來看,希拉莉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1
...
352
353
354
...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