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
    • 简体
訂閱支持
  • 會員中心
  • 繁體
    • 简体
  • 深度
    • 日報
    • 速遞
    • 專題
    • 評論
    • 播客
    • 系列
    • 欄目
    • 互動頁面
  • 多元
    • 國際
    • 大陸
    • 台灣
    • 香港
  • 社群
    • 訂閱支持
    • 訂閱新聞信
    • 參與活動
  • 最新
  • 地域
    • 國際
    • 大陸
    • 香港
    • 台灣
  • 速遞
  • 專題
  • 評論
  • 播客
  • 活動

災害

評論|宋志標:災難中的感動模式如何取代問責?

汶川地震,是感動模式與問責模式以最大規模交集的歷史時刻。這是感動模式起死回生、問責模式轉向衰落的標誌,兩種模式交錯、較量,埋下了許多伏筆。

圖解中美消防員大不同

這些常置身險境的人,他們是什麼人?接受過多少培訓?工作機構給他們多少錢?

現場直擊:天津特大爆炸猶如末日

評論|姚遙:與火藥桶為鄰的民眾

對那些類似天津爆炸區生活的居民而言,國家的規劃環評不起作用,法律規定的項目環評流於形式。

評論|吳強:中國化工災害或引發政治危機

大規模突發性工業災害的頻發,不僅改變了傳統自然災害在被去政治化的維穩政治框架,也可能突破維穩政治的控制能力。

天津化學品倉庫大爆炸 50死數百人傷

  • 1
  • ...
  • 19
  • 20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加入我們
  • 版權聲明
  • 訂閱新聞信
  • 參與活動
  • 帳戶管理
  • 常見問題
  • App 下載
訂閱支持
  • © 2025 Initium Media
  • 隱私政策
  • 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