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國際
突破地域﹑語言﹑文化疆界,以深刻觀察力關注全球議題。
評論|
陳偉信:默克爾艱難的抉擇
對歐盟領導層而言,難民問題衝擊的不只是國家內部資源分配,更直接影響歐盟作為一個戰後超國家體制的穩定,以及挑戰歐盟成立背後核心價值。
逃亡於生死之間,歐洲難民潮
世界各地攝影師在馬其頓、希臘、法國等著陸點拍下照片,訴說難民在生死邊界掙扎的故事。
評論|
詹順貴:連戰光環不再,前往北京取暖
連戰在馬總統和絕大部分台灣人民的反對下,仍執意前往9月3日天安門大閱兵,引爆台灣內部高度爭議。
評論|
趙楚:北京閱兵全面復活紅色歷史敘事
通觀整個活動,應該說,最出乎公眾期待的,也令人感到遺憾的,乃是抗戰紅色歷史敘事的全面復活。
圖集:閱兵舞台外的北京
評論|
洪振快:北京閱兵背後的目的
北京閱兵,對內重於對外,通過大規模紀念抗戰以獲認同、重塑歷史合法性是其隱藏目的。
評論|
徐賁:戰勝法西斯是怎樣的歷史進步?
法西斯國家最重要的共同特徵就是用秘密警察來監視和控制人民,嚴格限制他們的自由思想和獨立判斷,不允許存在任何不同的政治意見。
評論|
安徒:香港──官方不能駕馭的記憶庫
事實上,香港戰後是一個難民社會,不同歷史階段從中國大陸帶來的不單是前「國軍」的記憶,也包括大量民間的記憶。
評論|
林雨:鄧小平1984年大閱兵的政治意涵
對鄧來說,閱兵在國內無疑是黨、軍、國最高領袖權力的宣示。他抓住1984年稍縱即逝的機會一展威望,此後不再有機會閱兵了。
現場報導:去馬爾他難民營 求問歐洲的良心
九死一生穿越地中海後,從非洲、中東逃亡的難民登陸馬爾他,等待他們的卻是絕望,不安,和更長的等待。
Bersih現場:黃潮來襲能否撼動大馬政局
改變馬來西亞,沒有馬來人的參與不可能實現;想獲得馬來人的參與,種族政治必須離開。
日本「宅男宅女」上街要求安倍下台
一場反安保法案示威,讓日本「宅男宅女」都上了街頭。原本對公眾議題漠不關心的年輕人,成為遊行主力。
1
...
241
242
243
...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