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台灣「還路於民」遊行推零死亡願景,各黨參選人承諾改善行人地獄|Whatsnew
台灣「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提出五大訴求,包括健全人行設施、改革駕訓及考驗制度、加強執法、重建交通法制及推動零死亡願景。

廣島核爆「在外被爆者」: 被遺忘的殖民地出身者,權利救濟的漫漫長路
美軍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那兩天,也有為數眾多的殖民地出身者在此生活,後來成為「被爆者」,多數來自朝鮮半島與台灣兩地。

「過去的我已經消失,新的自己仍在熟悉」——被性侵未遂後,她如何重拾自我?
「我不會對被告、和被告身邊的人感到抱歉。我可能很破碎吧,但我從來沒有一刻是感到羞恥的。」

高虹安涉詐領助理費案被起訴,民眾黨唯二縣市首長皆涉貪引關注|Whatsnew
在台灣,詐領助理費有多起前例可循。自2019年起算,全台至少20位議員因此被檢調約談、起訴,甚至判刑。

侯友宜發布能源政策,主張核一二三延役、重啟核四|Whatsnew
侯友宜將重啟核電廠作為首發政策,是否能夠進一步整合國民黨鷹派,成為政界觀察指標。

解讀台灣新版性平三法:修法有哪些重點,還有什麼未竟之業?
在MeToo點燃燎原星火後,台灣迅速展開性平三法的修法,修法有哪些重點,又有哪些未竟之業?

柯文哲陣營「空服員應援團」涉厭女爭議,性別議題成大選顯著指標|Whatsnew
性別政治不僅已經成為台灣社會塑造自我認同的重要手段,也逐漸成為統獨議題之外,影響總統大選的顯著指標。

「柯文哲就是一個集合體」——她在遊行中手持柯文哲「歧視女論」而被網暴
假若我們不反抗,社會就會以為這類歧視言論理所當然。

影像 : 演習台灣,戰爭陰影下的連場預演
每年夏季午後的空襲警報大響,街道空無一人,車輛靠邊停駛,門窗緊閉,人或趴下、掩蔽,年復一年成為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為什麼難以說出口?十多年後,她要為16歲的自己走上性平申訴
她們受困於老師對她們的好與教導,直到最後才能清楚區分,加害者可以是一名好老師,但同時不應該侵犯學生。

關心台灣政治、不知從何說起香港,他們在不安中開展真正的生活
關心台灣不是因為「確定能待下來」,也不是「為了待下來」才做,而是「因為想在這裏待下去」。

社運能量消散後——時代挑戰下,台灣校園異議性社團的掙扎、衰落與綻放
「青年永遠不變,變的是時代。時代再怎麼變,青年的理想主義是不變的。」

接受完整性平教育的一代:台灣大學生怎樣應對性騷擾?
「讓心中化膿腐爛的傷口重見天日,相信終有一天,它會留疤,它會痊癒。」

性平之夏:台灣反性騷擾30年後,為何學生又站了出來?
這應該是台灣性平法實施19年來,各個大學最忙碌也最具挑戰的一個暑假。

王臻明:美中南海對峙——中國為何要經略南海?透過什麼戰術手段?
台海情勢受到世界矚目,但不少學者警告,南海同樣危險,甚至有可能比台海更早爆發武裝衝突。

陳美華:台灣MeToo為什麼遲到?異性戀常規下的女性日常
「吃豆腐」的主詞是男人、動詞也是男人,豆腐/女人做為客體、受詞,還能談論主體性嗎?

彭仁郁:台版MeToo浪起後,我們如何跟上浪,可以一起走多遠?
性暴力不會因為這波MeToo運動而終結,但這是社會集體共同覺醒、深入了解性暴力複雜性的機會。

台灣職場性騷擾:說出「我們不要這樣算了好不好」之前,你需要的底氣
如何在這波浪潮中,正視當事人的經驗,重新盤點制度的缺點與完善度,是這波浪潮中應該推進的重要工作。

陳宗元:在台灣,性騷擾及性侵害的困境是什麼,司法如何避免二次傷害?
在現實中,各單位在處理相關事件時,多為遮家醜而以各種方式勉強、勸服被害人息事寧人,導致被害人反而被體制所傷害。

MeToo巨浪中,范雲贏得性騷官司:「性平是台灣未完成的進步運動」
「如果連我這種懂性騷擾法律定義的人去告,都告不贏,那這制度不是有問題嗎?」

台灣的MeToo時刻:說出自己的故事後,他們經歷了什麼?
在說出口後,他們經歷了什麼?真的因此感到放鬆了嗎?

沒有傘的孩子 : 都市原住民青春紀事
都市中也有了部落,所以流浪的疼痛,混濁的焦黑的心,用歌唱與火堆,輕輕擁抱、安撫。

台灣MeToo運動星火燎原,延燒政壇、藝文、影視娛樂各領域【6月名單】
台灣的MeToo運動仍在進行中,端傳媒也將持續跟進。

林愚波:面對性侵指控, 公衆應該 「疑罪從無」嗎?輿論能保持中立嗎?
我提倡,面對性侵事件,相比起「疑罪從無」, 我們應「預設發聲者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