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
台灣政壇#MeToo風暴:造浪者捲起的性騷浪潮,將把民進黨帶往何方?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很多事情不能就這樣算了,如果這樣的話,人就會慢慢地死掉,會死掉。」
-
六四34年
私人記憶:34年,一個人的六四,紀念是什麼形狀
「至今我仍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依然在紀念。」
-
「造浪者」的潮起與潮落:《人選之人》與現實政治的碰撞
「幕僚所做的一切,無論結果是正面還是負面,最終都是老闆要負責。」
-
V太太:台大經濟系學生政見歧視爭議,「講幹話」與「長不大」作為一種特權
講幹話與「長不大」,其實都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權,是只有擁有特定身分與資源的人才享有的自由。
-
是「家」還是「枷」:台灣兒少為什麼離家?一定要回家嗎?
「今天回去,明天又走,這樣算回家嗎?」
-
數據看「做人媽媽甚艱難」:母職懲罰、第二輪班及未完成的家庭友善政策
常言「世上只有媽媽好」,但數據告訴我們,世界對媽媽並不那麼好。
-
善意或是壓力?當「五成」純母乳哺育率成為台灣政策的KPI
台灣純母乳哺育的高數據,背後反映的不是真正的「支持」,而是對母親的「壓力」。
-
2023新聞自由指數:中國倒數第二,香港接近「嚴重侵害」|一分鐘數洞
被評為惡劣與受嚴重侵害的國家,這十年來從58個略增至73個。
-
台灣八旗文化總編輯富察返中被捕:各界輿論如何回應?哪些台人在中國被消失?
「沒有比出版更應享有自由與人權的權利,沒有比出版更具正義的行為。」
-
【女性主義的具體生活】劉芷妤:不只是子宮,也不只是女性主義者
在每次被視為一個子宮,被化約成一雙乳房、一束長髮,甚至是某個星座或某某主義者時,對我而言,那都不是我,都不夠是我。
-
「人社班」陸續停招之後,台灣高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何以為繼?
「人社班是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的途徑之一,並非唯一途徑。即使沒有人社班,一樣可以給學生得到很好的學習。」
-
台灣狒狒脫逃事件:網路迷因與全民追緝外,我們「待牠如一隻狒狒」了嗎?
我們在真正了解這隻狒狒之前,甚至在有機會於行為上與牠親近時,反而先在心中為牠貼滿「標籤」,選擇與牠為敵。
-
林子立:雙英出訪的美中代理人之爭,與馬克龍的「第三極」強權夢
台灣當然可以疑美,應該跟美國溝通台灣觀點的價值與利益,而非將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政體、價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權國家。
-
【李明哲獲釋一週年】對談陳欽生:對抗威權,我們必須從自己的歷史找力量
我們不僅要認識中國,還要認識自己的歷史,才知道過去的人如何為了自由付出代價,我們才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
賴怡忠:台灣的「東向戰略」,橫跨太平洋東西岸的美中台外交戰火
有志於在未來領導台灣者,會有必要提出東向戰略以對太平洋投注更多關注,更不能將其只當成是個一望無際的大海。
-
拆遷下的百年聚落,台中番仔路庄
遭拆除的林家古厝,僅僅只是被佔下的第一個城池。在窮盡法律救濟後,抗爭能否讓村莊躲過拆除的劫難?
-
五問馬英九訪中:中國媒體如何報導?「中華民國」喊給誰聽?
中共雖未制止馬英九在中國的公開發言,因為全數被「消音」,在中國媒體上都未見任何與中華民國有關的報導。
-
為什麼防疫工作很難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一場知識與意識形態的鬥毆
疫情或疫苗這類高度科學知識相關且具有明確物質基礎的議題,在意識形態的催化之下被嚴重地泛政治化。
-
記者手記:「不想泡在尿水裡」——被困住的老年障礙者,也想要有尊嚴地活著
「我只希望在夜裡可以好好躺一下,可以多喝一點水,可以不再泡在尿水裡。」
-
邱師儀:蔡英文、麥卡錫會面層級,將成中共必須習慣的新常態
中共必須要適應這樣強度的台美互訪,而一旦把動態平衡的戰線拖長,時間就不一定不會站在自由世界的這邊。
-
黃哲翰:同島一命的怨懟共同體——「交通地獄」裡,民主台灣的認同弔詭
台灣「交通地獄」的狀態,本質上正是公共角色隱退下、孤島化之諸眾所形成的集體場域——「他人即地獄」。
-
在成為公民之前,他首先是個「人」:台灣身心障礙者,離自立生活有多遠?
「在美國我是人,在日本我是障礙者,在台灣我是不明生物。」
-
蔣萬安的第一個二二八(下):「蔣市長」道歉後,蔣家如何與台灣和解共生?
比起「道歉」,作為「台北市長」的蔣萬安,接下來將如何回應轉型正義課題,或許才該是社會關注的重點。
-
陌生的台灣醫院——當獨居、雙老家庭的移台老年港人患病、入院
活了幾十年,求診、看病、住院,現在這些都要重新學習、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