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
說出被上司性侵的經歷後,她跳樓明志——林于仙案後,權勢性侵得到重視了嗎?
「進到司法程序我才知道,對方有權有勢,妹妹只是小職員,出事了沒報警。就算她還活著站出來揭露,又有誰會相信她呢?」
-
解放軍演訓
解放軍演訓:發射哪些飛彈、為何沒發布警報、對台影響與感受溫差
解放軍彈道飛彈飛經台北上空,經媒體查證才予輕描淡寫說明, 令北京的認知心理戰頓時打了折扣。
-
從單極到多極的國際體系:佩洛西訪台或將留下哪些政治遺產?
1997年美國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金瑞契訪台的背景及影響,對理解佩洛西訪台有重要參考價值。
-
【更新】佩洛西結束19小時訪台行程:最後一程在台灣的國家人權博物館
自1997年共和黨籍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金瑞契率團訪台後,台美外交睽違25年的重大突破。
-
異鄉人:夾縫中的十一年,我交流,我失語,我依然熱愛台灣
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希望讓你知道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樣子,我有我的關心,我的無奈,我的憤怒和不安。
-
台灣迷因
迷因為何好笑?又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精神?
與其說網路迷因影響了台灣人的溝通方式,不如說,迷因是在強化台灣人原本溝通的方式。
-
台灣迷因
聊聊台灣迷因:我們知道這很地獄、很多中國梗,但真的很好笑
有趣才能被看見,但同時保有幽默感與道德敏感度並不衝突。
-
社會主義是門好生意?他在台灣經營朝鮮粉絲頁
「朝鮮也許是中國的朋友,但不是台灣的敵人」。
-
被封殺的台灣樂團,和他們背後的中國「聽團仔」
諸多台灣樂團風靡中國,累積了一批特殊的中國「聽團仔」。樂團們先後遭到封殺時,「聽團仔」選擇翻牆還是脫粉?
-
清冠一號「讓世界看見台灣」,但它真有療效嗎?
衛福部中醫藥司黃怡超強調,臨時許可核定的清冠一號並不是Covid-19用藥,其適應症是「外感時疫」。
-
異鄉人︰反中國到底是反甚麼?一個台灣學生去大陸尋找答案
台灣時期與大陸時期的我就像活在平行時空的兩端,在國際局勢愈趨緊張與激烈對峙的時刻,「兩個我」無時無刻不互相激辯與打鬥。
-
腦霧、抑鬱和疲勞,他們懷疑自己患上Long Covid
「其實沒有一項徵狀影響到你無法工作、無法生活,但它就是存在,它好像跟你的身體一起,變成其中一部分。」
-
不想回憶、未敢忘記︰在香港、在台灣、在海外,看到悼念六四的那點光
六四33週年,亦是香港第3年沒法自由地公開悼念六四死難者。無論人在哪裏,忘不了的,年月也不會蠶蝕。
-
港人斬根離家的哀愁焦慮,台灣移民政策的進退失據
「每一次移民、每一次遷移,都是很累、很耗時間和精力,香港人要重新適應。但大家都是無奈地離開。」
-
台灣促轉會走入歷史,轉型正義的「未竟之業」何去何從?
最大的威脅是故事被遺忘,就好像變成標本被放在某個地方。
-
影像 : 蔣介石像,站在轉型正義的台灣
蔣介石的銅像依舊遍佈台灣,於學校、廟宇、公園、廣場、軍營、大街小巷,昔日威權統治的遺跡,以不同姿態融入城市日常景觀。
-
知道你在哪,讓我心安還是更不安?使用定位app的台灣年輕人
「用定位獲得的安全感是真的嗎?你相信對方的話還是定位?」冰棒展現了不同關係中,信任、獨立與親密之間的衝突。
-
劉文:台美教會槍擊案——中美衝突下失語的台灣傷痕,與受限的仇恨框架
在美台灣人在面對何種壓迫,又可以是何種橋樑?
-
在台菲律賓移工的疫時生活:隔離、禮拜與虱目魚酸湯
她不知道隔離所的設備如何,不知道病情會不會惡化;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無法上工的隔離期間,公司還會不會發工資給她。
-
電話為何打不進去?台灣防疫人員親述防疫困境
「很難過的是,甚至有民眾說我們那麼晚通知,才是造成疫情擴大的原因,把過錯推到第一線人員身上。」
-
台灣單日確診破萬,對症藥儲備、中重症患者治療,有哪些隱患?
對症藥物和胸腔內科醫師的短缺,是最大隱患。
-
快篩為何難買?台灣是否適合大量快篩?
對檢驗量能不足的國家來說,快篩可以作為即時檢測、通報及隔離的好方法,並防堵變異病毒入侵。
-
在台烏克蘭女性募資:讓戰爭中未被看見的女性得到幫助
上線10天,「烏克蘭女力在台灣」募得76萬台幣。她們優先選定資助三個組織,主要針對婦女及孩童。
-
台灣單日確診破千,兒童打不打疫苗?
父母們擔心疫苗不夠安全,又覺得小孩確診Omicron多為輕症,是否要冒著疫苗的副作用風險來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