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
黃哲翰:同島一命的怨懟共同體——「交通地獄」裡,民主台灣的認同弔詭
台灣「交通地獄」的狀態,本質上正是公共角色隱退下、孤島化之諸眾所形成的集體場域——「他人即地獄」。
-
在成為公民之前,他首先是個「人」:台灣身心障礙者,離自立生活有多遠?
「在美國我是人,在日本我是障礙者,在台灣我是不明生物。」
-
蔣萬安的第一個二二八(下):「蔣市長」道歉後,蔣家如何與台灣和解共生?
比起「道歉」,作為「台北市長」的蔣萬安,接下來將如何回應轉型正義課題,或許才該是社會關注的重點。
-
陌生的台灣醫院——當獨居、雙老家庭的移台老年港人患病、入院
活了幾十年,求診、看病、住院,現在這些都要重新學習、適應。
-
蔣萬安的第一個二二八(上):和解、衝場、拒同台,這天如何被紀念?
釐清二二八真相,對王家人很重要;無法確認真正的忌日,無法替父親作忌,一直是母親最深的遺憾。
-
異鄉人:不被一己、不被屬於台灣的馬祖——在島嶼之間追問「我們」是誰
家母曾經說:媽媽說的話就是母語,但我的「母語」(馬祖福州話)一直停留在能簡單聽懂的程度而已。
-
王臻明: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菲律賓呢?美中衝突下,菲國的戰略角色與隱憂
日本與菲律賓的態度將左右美國介入的意願與能力;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幾乎已成共識,剩下的變數就是菲律賓。
-
吳崑玉:俄烏戰爭一週年,有哪些戰略教訓?高科技武器為何無法終結戰事?
戰場上,時間卻與科技應用成果呈反比,甚至可說時間是高科技戰果的敵人。
-
台北大空襲電玩以外的歷史(下):時代進步後,如何看待「神明接炸彈」傳說?
再怎麼療癒人心的神明排除炸彈傳說,也免不了要面對終極的難題:以它們認識二戰美軍空襲史,還適合嗎?
-
緬甸政變兩年:在台緬人經歷的動盪、選擇和「最後一搏」的希望
「我想,在推翻了軍政府後,我或許真的能實現踏查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夢想,而他們會在自己的珍愛的家鄉等著我。」
-
呂禮詩:中國氣球「不對稱」監偵模式滲透領空,台灣如何應對?
中國為什麼在佔有太空的「新高地」後,還要退而求其次地回頭應用這老掉牙的監偵方式?
-
台北大空襲電玩以外的歷史(上):「二戰誰來炸台灣」實為敘事之爭
「所有戰爭都會打兩次,第一次是在戰場上,第二次是在記憶裡。」
-
沈有忠:2024總統大選,民進黨「黨政分離」與國民黨人選的「錯位」困境
以目前的趨勢來看,今年上半年可能呈現各黨先解決黨內的困境,下半年才會進入政黨對決的態勢。
-
台東炸寒單 : 肉身的鞭炮洗禮
鞭炮產生的煙灰很快地籠罩寒單爺,祂成為迷漫煙霧中若隱若現的一叢剪影,在煙霧飄散的間隙剎那,讓信眾找到寄託的瞬間。
-
台灣職場的角落生物:「安靜離職」是上班不痛苦的解藥?
「我只做到100%、不欠你就好;你不要期望我應該做到120%,還說這是一種美德。」
-
他們的過年「不傳統」:農曆年不是只有家人團圓一個選項
過年「回家」與否、「團圓」與否,折射出我們對過年的想像。然而,過年只能有一種選項、年節也只能長成同個模樣嗎?
-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募資打動了誰?為何引發爭議?
「理科太太宣稱諮商筆記不是諮商,卻吸引了想要諮商的受眾。」
-
抖音、小紅書上的台灣青少年:當本土認同與中國社群媒體熱潮並行
在台灣青少年的世界,滑TikTok與小紅書仍是每日的「儀式」之一,他們都用中國社群App做什麼?
-
當「新」動物園遇上「舊」遊客,高雄壽山動物園如何現代?
現代動物園指的並不是「現在的動物園」,新蓋的動物園也可能完全不符合現代動物園精神。
-
王臻明:2023年台海情勢可以做哪些推測?美中競爭有哪些隱憂?
中國正在有計畫地訓練解放軍的飛行員,熟悉台灣海峽的空域,以準備未來的戰事。
-
台灣國民法官新制:走進模擬法庭,感受司法審判的重量
論罪量刑的艱難,困擾著模擬法庭上的國民法官,這樣的壓力,更可能會在制度上路後,成為無法忽視的現象。
-
「波波」的醫師夢:台灣海歸牙醫爭議十餘年,難題該何解?
波波醫師的專業能力為甚麼無法取信本地醫師?「技不如人」真是如此嗎?
-
孫健智:社會階級、訴訟成本與媒體效應——台灣國民法官的天平考驗
司法的天平,在擺上公平正義的砝碼之前,就已經先乘載了社會階級、訴訟成本、媒體效應的重量。
-
被踩踏的界線:蘭嶼一起行車糾紛,為何點燃達悟族人怒火?
「叫你們蘭嶼的年輕人出來!」事到如今,這已經不是當事人施光輝一個人的事了,而是蘭嶼全達悟族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