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
他們的過年「不傳統」:農曆年不是只有家人團圓一個選項
過年「回家」與否、「團圓」與否,折射出我們對過年的想像。然而,過年只能有一種選項、年節也只能長成同個模樣嗎?
-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募資打動了誰?為何引發爭議?
「理科太太宣稱諮商筆記不是諮商,卻吸引了想要諮商的受眾。」
-
抖音、小紅書上的台灣青少年:當本土認同與中國社群媒體熱潮並行
在台灣青少年的世界,滑TikTok與小紅書仍是每日的「儀式」之一,他們都用中國社群App做什麼?
-
當「新」動物園遇上「舊」遊客,高雄壽山動物園如何現代?
現代動物園指的並不是「現在的動物園」,新蓋的動物園也可能完全不符合現代動物園精神。
-
王臻明:2023年台海情勢可以做哪些推測?美中競爭有哪些隱憂?
中國正在有計畫地訓練解放軍的飛行員,熟悉台灣海峽的空域,以準備未來的戰事。
-
台灣國民法官新制:走進模擬法庭,感受司法審判的重量
論罪量刑的艱難,困擾著模擬法庭上的國民法官,這樣的壓力,更可能會在制度上路後,成為無法忽視的現象。
-
「波波」的醫師夢:台灣海歸牙醫爭議十餘年,難題該何解?
波波醫師的專業能力為甚麼無法取信本地醫師?「技不如人」真是如此嗎?
-
孫健智:社會階級、訴訟成本與媒體效應——台灣國民法官的天平考驗
司法的天平,在擺上公平正義的砝碼之前,就已經先乘載了社會階級、訴訟成本、媒體效應的重量。
-
被踩踏的界線:蘭嶼一起行車糾紛,為何點燃達悟族人怒火?
「叫你們蘭嶼的年輕人出來!」事到如今,這已經不是當事人施光輝一個人的事了,而是蘭嶼全達悟族人的事。
-
梅復興:2022年台海軍事總評——中共「脅迫性」威脅,台美如何因應?
台灣不可能光靠一己之力長期抵禦中共軍事威脅,最合乎美台雙方戰略利益邏輯的,就是構建可恃的軍事分工。
-
移工世界盃:綠茵場上的異鄉人,台灣足球的多重宇宙
「重要的是,足球可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避免他們在台灣工作時感到自卑、消沈難受。」
-
模糊又彈性的道路環境,台灣如何終結「交通地獄」惡名?
台灣道路環境處於「例外狀態」:要求機車例外行駛慢車道,腳踏車只好例外行駛人行道;定位不明的處境,體現的是模糊的交通法規。
-
數說台灣
族群、經濟、民主成就——哪些因素影響台灣人為台而戰的意願?
即使台灣人未必喜歡在現在的兵役制度下當兵、接受「教育召集」,然而就「意願」來說,台灣確實有推動全民防衛的空間。
-
與獨裁者共舞:主教任命協議再續約,梵蒂岡實現中國夢了嗎?
「像是被拋棄的孤兒,長年來沒被愛國會控制的忠貞孩子,卻得不到教宗的承認。」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王鼎棫:政二代班師回朝、青年參政挫敗,18歲公民權未竟之路怎麼走?
正是因為目前青年沒有投票或參選的權利,導致他們感到政治離自己太過遙遠,因而缺乏關心公共議題的內在動機。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謝達文:台灣地方選舉五重點——是民進黨慘輸,不是國民黨大勝
選戰的關鍵,是有一批選民不投民進黨了,但轉向國民黨的情形並不明顯。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王宏恩:台灣地方選舉——蔡英文中產階級選票流失,國民黨現任者守成有功
地方選舉跟統獨些微脫鉤,也的確有機會讓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浮上檯面。
-
2022台灣地方選舉
台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退至八掌溪,投票率61%選情冷清
台灣九合一選舉今日登場,這場地方選舉被視為執政黨的期中選舉,更是2024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
-
圖片故事
凍蒜之路:選戰下的台灣
這樣的選舉季節,則在台灣的日常創造出非日常的間隙,等開票結果塵埃落定,將旋即回歸平靜。
-
小端網絡觀察: 汪小菲大S離婚協議糾紛,兩岸網友都在討論什麼?
汪小菲與大S的離婚協議糾紛引發兩岸哪些討論?端傳媒爬梳三日以來的事件發展,一窺兩地輿論在法理和人情之間的認知差異。
-
18歲公民權修憲案
我成年但不能投票:台灣18歲公民權的追求
大人說我們太年輕、不成熟,所以要保護我們,但其實是限制我們。我們已經18歲也成年了,為什麼不能享有公民權?
-
18歲公民權修憲案
「大人」說18歲太年輕、不成熟?台灣青年不想被保護,想要有公民權
「他們說這是在保護我們,但其實是在限制我們。」
-
18歲公民權修憲案
18歲不比81歲差:「最老」民主國家台灣,為何下修公民權這麼難?
「現在一定要20歲的理由是什麼?理論基礎又在哪裡?」
-
18歲公民權修憲案
反正再等兩年就好?遲到的公民權,不被信任的台灣青年世代
「不斷把孩子幼體化,那他們就永遠不會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