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學院

進入探索學院裏,我們將從既有的思考慣性中解放,一同探究更多,再發問更多。

劉擎:2018西方思想年度述評(觀念/文化篇:自由主義之死與智識爭論復興)

劉擎:2018西方思想年度述評(觀念/文化篇:自由主義之死與智識爭論復興)

「自由主義造就了現代世界,但現代世界正在背離自由主義」。如果要復興自由主義的活力,必須反省它失去活力的多種成因。

劉擎:2018西方思想年度述評(政治/時局篇:美國獨行與歐洲徬徨)

劉擎:2018西方思想年度述評(政治/時局篇:美國獨行與歐洲徬徨)

即便你研讀了近百篇最有聲譽的報刊評論與學術文獻,獲得的感知可能依然是凌亂不堪。世界局勢撲朔迷離,專家學者莫衷一是,成為2018年西方思想的一個顯著徵兆。

馬華靈:何謂「民粹主義」?一個最低限度的定義

馬華靈:何謂「民粹主義」?一個最低限度的定義

民粹主義可以分為「薄民粹主義」和「厚民粹主義」。前者是所有民粹主義都共享的內核,通常會跟其他思想觀念或意識形態結合,從而形成各種厚民粹主義。

專訪社會學家李靜君:在非洲,中國是全知全能的「殖民者」嗎?

專訪社會學家李靜君:在非洲,中國是全知全能的「殖民者」嗎?

在李靜君看來,中國政府的「無所不能」雖有現實的權力基礎,但也是一種迷思。

杜卿:法國總統遲到61年的道歉,和仍未終結的記憶之戰

杜卿:法國總統遲到61年的道歉,和仍未終結的記憶之戰

奧丹事件的昭雪,離不開知識分子與媒體人的堅持。不同媒體在捉摸不定的審查制度中,完成了公共空間內與政府對抗的大協作。

專訪漢學家彭軻:中共體制依然牢固,但治理模式正在喪失平衡

專訪漢學家彭軻:中共體制依然牢固,但治理模式正在喪失平衡

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上騎單車的荷蘭博士生,曾親身感受空氣中的火藥味,如今執掌歐洲最大的中國研究中心。當年的經歷如何影響今日對中國的觀感?他是官媒期待的「親華派」嗎?

南亞移民史,與現代東南亞國家的起源 ——專訪《橫渡孟加拉灣》作者、哈佛教授阿姆瑞斯

南亞移民史,與現代東南亞國家的起源 ——專訪《橫渡孟加拉灣》作者、哈佛教授阿姆瑞斯

一個東北亞中心的亞洲史必然不斷在幾個尚未解決的衝突上繞迴圈,儘管這些衝突很重要也影響我們生活至深,但若我們開始認真思索東北亞、東南亞與南亞的各種其他連結,或許就能將我們自既有的思考慣性中解放。

【重溫】專訪余英時:沒有一個政權能全恃暴力而傳之久遠

【重溫】專訪余英時:沒有一個政權能全恃暴力而傳之久遠

這位名滿天下的歷史學家,承認在眼見的未來,現狀似乎沒有改變的可能;但絕不認為「黨資本主義」專政已一統天下、無可撼動。

專訪政治學家高敬文:中國注定走向民主,但不要低估黨國體制適應能力

專訪政治學家高敬文:中國注定走向民主,但不要低估黨國體制適應能力

黨國體制極強的適應能力,讓中共成功應對了經濟減速、政治僵化、腐敗叢生等諸多危機。在高敬文看來,這一體制長遠來看無疑會被民主體制所取代,但這一進程將漫長而坎坷。

專訪潘鳴嘯:經歷五月風暴的漢學家,如何思考傘運、文革及習氏施政?

專訪潘鳴嘯:經歷五月風暴的漢學家,如何思考傘運、文革及習氏施政?

1968年,年輕的法國學生們走上街頭,潘鳴嘯也一度懷抱着「改天換地」的理想加入其中,如今卻認為這場「失敗」是件好事。五十年來,他研究知青、思索文革、關注「雨傘運動」,給出的人生忠告是「不要絕望」。

「身為問題是什麼感覺?」─《黑人的靈魂》作者杜博依斯的遺產

「身為問題是什麼感覺?」─《黑人的靈魂》作者杜博依斯的遺產

美國第一位黑人社會學家杜博依斯在20世紀初的重要著作《黑人的靈魂》終於出版中譯本。以台灣的社會學界來說,對於杜博依斯的認識並不多,他不屬於任何常見的社會學學派,也不常在教科書或授課大綱中出現。

林開世:人類學有什麼用?

林開世:人類學有什麼用?

許多同學在面臨畢業的關卡,時常迷惘跑來問我,念了四年的人類學到底能幹什麼?人類學有什麼用?雖然我暗地裏想罵他說,你現在才問,是不是有點太遲了……

小熊英二:全球化下不安的年代,舊世界秩序邁向終結

小熊英二:全球化下不安的年代,舊世界秩序邁向終結

「所有的世界秩序都是維持三個世代左右。因為發生革命、戰爭或各種運動建立新秩序時,第一個世代的人是能夠親身地體會和記着這些變動的發生。第二世代的人透過父母能大概能了解當時發生什麼事。然而,第三個世代的人已無法了解祖父、祖母那一代人的經歷。」

王柯:從「天命」到「革命」──中國千古流傳的以民為本思想

王柯:從「天命」到「革命」──中國千古流傳的以民為本思想

統治者之所以失去民心,就是因為失「德」,而統治者失「德」就必然會失去民心,已經失去替天行德能力的現任統治者必然遭到民眾拋棄。「天命說」告訴世人,「革命」的行為雖然是由「天」實施的,但是「革命」的真正源頭卻是民心。

「五月風暴」之後,法國街頭示威運動何去何從?

「五月風暴」之後,法國街頭示威運動何去何從?

法式示威自19世紀末誕生,歷經百年,終於走到了盡頭。雖然示威數量眾多、訴求不一,卻只不過是危機表徵而已。法式示威曾經獨具特色,如今卻越來越泯然於諸國,而它所遭受的危機,也正是民族-國家和政治代議制所遭受的同樣危機。

徐賁:「強制說服」下的羊群變異──五七幹校與中國知識分子

徐賁:「強制說服」下的羊群變異──五七幹校與中國知識分子

五十年前旨在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的「五七幹校」早已成為歷史。但是那個窒息知識分子的意識、削弱他們的智慧,使他們「鼓不起勇氣、立不起志願」的強制說服機制並沒有消失,並在新時代衍生出新形式。

專訪文革研究專家宋永毅:唯有甄別史料真偽,才能認識文革性質

專訪文革研究專家宋永毅:唯有甄別史料真偽,才能認識文革性質

和個人記憶錯位相比,有意識地掩蓋和偽造歷史的政府行為要嚴重得多。在中國,因為政府壟斷了一切構築民族集體記憶的渠道和手段,它很容易在數十年內把謊言變成真理。

從「偉大領袖」到「現代皇帝」:晚年費正清為何重寫中國歷史?

從「偉大領袖」到「現代皇帝」:晚年費正清為何重寫中國歷史?

當今流行的「哈佛中共學」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總是忽略費正清最後一部、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中國新史》。在這本書中,費正清不僅對中共及其領導人做出同此前截然相反的評論,而且還反思自己過去為什麼會迴避中共犯下的錯誤。

不滿組織或國家,你會叛離還是抗議?──導讀赫緒曼

不滿組織或國家,你會叛離還是抗議?──導讀赫緒曼

如果要在20世紀選出一本最精瘦卻最有份量的社會科學著作,《叛離、抗議與忠誠》堪稱第一。

2017西方文化與科技回顧:#Metoo運動是否會導致道德清洗?

2017西方文化與科技回顧:#Metoo運動是否會導致道德清洗?

2017年的反性侵運動重新定義了社會對待女性的標準: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不可容忍的。歷史上每一次女性主義運動的進展都遭遇了反彈,但「時代精神」正在發生改變,每一次回潮都可能激發新的反思和勇氣,開啟下一次運動的再出發。

2017西方政治與思想回顧:當「特朗普元年」遭遇「馬克龍時刻」

2017西方政治與思想回顧:當「特朗普元年」遭遇「馬克龍時刻」

對於西方世界而言,2017年仍然是一個不確定的時刻。但在一些結構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制約下,這個晦暗時刻更可能是漫漫長夜前的黃昏,而不是黎明將至的預兆。

黃國鉅:在絕望充斥的香港,尼采思想有什麼啟示?

黃國鉅:在絕望充斥的香港,尼采思想有什麼啟示?

所謂「絕望政治」,就是在絕望的環境下,我們應該怎樣作政治實踐。因為希望本身和政治行動之間存在必然關係,我們去參與政治、投票、參選,總是希望行動會帶來改變,但如果我們明知沒有希望,甚至絕望,又有什麼可以驅使我們去行動呢?

西方社會的政治極化,及其對自由民主制的挑戰

西方社會的政治極化,及其對自由民主制的挑戰

如果當前的政治極化難以緩和甚至不斷惡化,有可能突破現存政體能夠吸收和容納的有效範圍,那麼「自由民主體制的危機」就不再是危言聳聽的修辭。就此而言,政治極化是西方政治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陳純:四個視角,看中國施派的誤讀與反西方現代性使命

陳純:四個視角,看中國施派的誤讀與反西方現代性使命

我對從學術上指出中國施派的各種誤讀和濫用已經不抱任何激情,因為正如我在《施派的危險性,以及知識分子的限度》一文中說到,中國施派是一群不惜扭曲一切學術理論來實現其政治目的的「縱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