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
《阿凡達:水之道》:地球人繼續不長進,潘朵拉星人卻更像人類了?
這一次,電影刻畫的父嚴母愛,要遠大於他們的納美性,納美人變得像是好的人類,對抗著貪婪、墮落、冥頑不化的邪惡人類。
-
《過時.過節》導演專訪:到底我們可否好好討論香港人的家庭問題?
一個離家出走的故事,是家庭問題,但無數個離開家園的決定,便不再只是一個家庭,而是一座城市的離散,是香港人的「家事」。
-
導演張婉婷專訪:用十年紀錄香港千禧世代之後,她想做飛機師
「家庭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對我不加以影響。」 家庭給了張婉婷自由。
-
世界盃以體育為政權洗白?FIFA的「足球歸足球,政治歸政治」謊言揭秘
體育必須向暴政說不?當國際足協新任會長認為,北韓亦可主辦一屆世界盃⋯⋯
-
爭議影片《流麻溝十五號》:女同志導演之島嶼情結,這是最接近大眾口味的一次
當她的島嶼情結遇上盤根錯節的權力角力,她的電影幾乎離不開囚禁與解放。
-
《海鷗來過的房間》:如何書寫不一樣的澳門故事
除了賭場和奢華布景板之外,澳門的真實生活中集結了怎樣的焦慮和壓抑?
-
金馬獎的困境與突破:記者不笑,獲獎者缺席,但叛逆與團結站在台上
同一人反覆上台領獎,於典禮或許是災難,但背後脈絡卻一如獲獎的中國紀錄片導演黃樹立所說,「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恐懼了」。
-
金馬最佳紀錄片提名《九槍》:導演專訪,台灣施行的是文明面貌的奴隸
「其實台灣就是比較溫和的奴隸制,有文明面貌的奴隸制,外面看來是沒有,但裡面的心態是奴隸主的心態。」
-
2022金馬獎·台港中大對談:一文看清今年金馬看點!有部片成了房間裏的大象?
《咒》作為恐怖片會是陪跑者?劉雅瑟不來台灣也能得影后?台港連結正在冷卻中?《憂鬱之島》的爭論台灣觀眾其實看不懂?
-
2022金馬獎
《一家子兒咕咕叫》導演專訪:鴿舍裡,有台灣過去二三十年的發展縮影
「牠到底經歷了什麼,沒有人知道。七年前飛出去大家寄予厚望,熱鬧萬分,七年後飛回來,這個家卻變成冰冷的⋯⋯」
-
文化觀察
韋家輝的亞視神劇再出土,從《世紀之戰》到《神探大戰》中的多元宗教觀
如果說《大時代》裏描繪的股市是香港城市前途的縮影,那麼《世紀之戰》的股市則似說整個人生的縮影。
-
異鄉人:他與她,漫長移居中的詩與「不屬於」
「從小到大,無論成長還是後來的流徙,總是覺得自己『不屬於』,直到做詩歌翻譯多年後,才漸漸從文字體會到真正在我身上的⋯⋯」
-
《正義迴廊》火爆:泛華語影視新世界,K先生是誰一點也不重要?
若今年幾部港片賣座都只能歸因於港式情懷消費,難以向外輸出;《正義迴廊》可能就是那部放到奧斯卡競爭也不會差的香港作品。
-
留在香港的人:新聞記者們失業了,開了一家小書店⋯⋯
有從前蘋果日報的記者,立場新聞的記者⋯⋯這家書店裡,同業圍爐,「你不會在別的地方,看見傳媒人這樣吹水⋯⋯」
-
遠去者詩人孟浪:既然那耀眼的傷口還在,詩是行動者的終極
他貢獻的終究不是更多風景、尺度或革命,他只是單純背負行囊,讓詩擴張,更廣闊地,走進這個盲目逃竄奔忙的世界。
-
香港政治漫畫消亡時?你會否擔心有一日,政治漫畫自生活中消失⋯⋯
黃照達、阿塗、匿名前輩和年輕的阿強⋯⋯政治漫畫曾是港人生活日常一部分,如今創作者卻四散,離開香港或轉入地下。
-
張潔平:相送李怡先生,感謝你,一個人的勇氣是後來者的永恆
「(我們)可以在前面擋一下子彈,就不要在後面擲石。自由和明天是不能妥協的。」
-
在台北尋找港式奶茶:失落?偏執?離了香港的人,奶茶癮還能治癒嗎?
「港式奶茶沖調,完全是一項藝術」,可這門藝術,對來台港人來說,毋寧說是隻游泳圈,人在異地,抱着它才有安全感⋯⋯
-
加拿大原住民女性紀錄片導演:越過族群這道藩籬,發現還有性別的一道
「你們白人拍了原住民這麼多年,如今卻要限制我們原住民拍攝你們?沒人能夠限制我該拍攝什麼。」
-
「昭和女神」的真正身份:田中絹代,在不屑女人做導演的年代成為先行者
在對女性創作者充滿不屑的大環境,她在資深演員面前不敢多說,也被攝影指導抱怨,但她卻給女性影人後來者帶來了重要的開拓⋯⋯
-
Netflix節目長得差不多(醜)?串流龍頭都有哪些皮膚病?
這種現象被稱為「難以逃脫的電影地獄」:如果觀眾再也不抵抗演算法的控制,將坐視電影美學和電視美學的殞落⋯⋯
-
艾未未對談張潔平:記憶完成了我,記憶就是自由本身
「如果我們不能完整表述、追溯到底發生了什麼,不能批判性思考、甚至反復去談同一個問題,我們稱之爲自由的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
專訪
陽具迷情:情慾面具下的獨立音樂人「鹽焗雞」
鹽焗雞把性器與性事掛在嘴邊,並不是爲了博眼球,而是希望每位喜歡她的聽衆能夠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
2022諾獎作家安妮・艾諾:「我就像妓女一樣,讓那些人經過我。」
讓異物進入,造成小產,讓她自由。徹底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