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 10 歲了!一路走來,我們始終相信,有些故事必須被說出,真相需要被守護。這十年的堅持,來自讀者的信任與支持。未來的每一步,我們仍需要你同行。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一起訂閱守護獨立報導,讓真相持續被看見。
10月15日,中國的2026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簡稱「國考」)開始報名。此次國考對報考者的年齡要求放寬,該消息成為輿論焦點,相關詞條衝上微博熱搜。
在報名前一日發布的國考公告規定,普通報考者的年齡門檻從35歲放寬至38歲以下;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則從去年的40歲放寬到43歲以下。
此舉打破了過去三十多年的國家公務員「35歲門檻」。1994年中國設立國家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規定公務員報考年齡需低於35歲,該要求延續多年。年齡放寬的趨勢也體現在地方事業單位的報考中,此前,例如四川、浙江、廣東等地方率先將地方事業單位招錄的調整了年齡門檻。
在中國,「35歲」常常被認為是職場的隱形天花板,諸如互聯網、金融等行業中,超過35歲的勞動者或面臨找工作難、晉升難、被裁員風險增大等困境。今年2月,廣州一街道招聘環衛工人要求年齡為35歲以下,引發大量網友批評。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 ,有全國人大代表曾提議明確將禁止就業年齡歧視納入勞動和就業促進法,受到輿論支持。
對於此次國家公務員年齡的調整,官媒新華社發文稱讚為「緩解『35歲焦慮』開了好頭」,對事業單位、國企和民營企業有借鑑意義。北京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Sixth Tone的採訪時表示,放寬公務員年齡是中國招聘市場整體改革的一部分,但他提醒該舉措正在逐步推行,目前並非適用於所有職位和申請人。
根據新華社文章解釋,此次國考年齡放寬的決定是基於結構性變化,隨着老齡化程度加深、延遲退休的推行,勞動參與年限整體延長,中國的勞動力結構正在改變。據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去年發布的報告,中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已從1985年的32.25歲,上升至2022年的39.72歲。
此次年齡調整也與近來的延遲退休的政策相適應。今年初,中國開始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來的60歲延遲到63歲,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來的50歲、55歲分別延遲到55歲、58歲,這一舉措或將持續改變勞動人口年齡的結構。

招錄人數縮減,競爭更激烈?
對於國考年齡調整,公衆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此舉有助於緩解職場上的年齡歧視,也有觀點更為謹慎,認為需觀察後續實施。不過,更多人在擔心考試競爭更激烈。
這種擔心源於此次國考的另一變化,即縮招。過去七年,國考的招錄人數持續增長,從2019年的1.45萬人擴展到2025年的3.97人。不過,此次2026年的招錄計劃為3.81萬人,相比去年減少1602人,佔比4.3%,這是自2019年以來國家公務員首次縮招。根據華圖教育統計,截至10月21日,國考報考人數超173萬,報考將於10月24日截止。
目前已出現千人競爭一崗的情況。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教育處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一職的招考人數為1人,但截止20日,報考該崗位的審查通過人數超過兩千人。該崗位對專業的包容性較高,且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均可報名。
據財新報道,此次縮招的部門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海關、鐵路公安、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海事局、統計局等,其中鐵路公安招錄縮減明顯,比去年縮減千人。不過,稅務系統逆勢擴招,較去年增加1990人的名額——作為國考招錄的主力,今年稅務系統的崗位佔比達65.6%。中公教育總部研究院專家李茜對財新解釋,鐵路公安的縮招可能源於高鐵巡視需求的減少,以及鐵路系統改製為企業導致編制減少,而稅務系統的擴招或因為80年代初大規模招錄的員工近年集中退休,以及稅收監管升級後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加。
除縮招以外,本次國考的另一特徵是基層公務員崗位繼續增加。官方說明此次招錄「對艱苦邊遠地區基層職位繼續給予一定傾斜政策」,設有超過2.8萬個計劃補充到縣(區)級及以下直屬機構,佔所有崗位的約七成。
國家公務員的崗位也在持續優先應屆生就業,這一趨勢在疫情後愈發顯著。據中新網報道,國考專門或主要面向應屆生招錄的比例,從2019年的39.17%上升至2022年的67.3%,從2023年到今年則皆佔七成左右,被外界視為緩解不斷攀升的應屆生失業率的舉措。
招錄公告發布後,「國考無崗」衝上微博熱搜,有熱門微博貼文表示「雖然年齡放寬到38歲,但絕大多數的崗位還是要應屆生」;另有貼文稱「往屆生的天塌了」,獲9000多次點贊。一些人指出,在國家公務員的多數崗位傾向應屆生的情況下,放寬年齡的實際意義還有待觀察。

財政供養人員總體規模持續上升,官方多次提嚴控
在當前經濟下行的中國,公務員的工資由政府財政撥款,因工作相對穩定,社保繳納比例高和退休待遇好等優勢,被視為「鐵飯碗」。儘管近年多次傳出降薪潮,仍熱度不減。
過去五年來,伴隨國考擴招,報名人數水漲船高,2021年國考報名過審人數約157萬,到2025年國考時翻倍增長,達341萬餘人。相比於地方公務員,國家公務員的所屬單位級別更高,報考戶籍限制較少,考試競爭因此更激烈。
這難免讓人擔心隨之帶來的財政壓力。今年一篇由復旦大學多名研究者發表的論文在國考報名期間引起外界關注,該文估算和分析了2004年至2020年中國財政供養人員的規模和結構特徵。文章指出,近年來中國財政供養人員的規模仍呈上升趨勢,2020年達到6846萬人。按相對規模來看,每一百個常住人口中,就有近五人是財政供養人員。
該研究發現,離退休人員的增長是財政供養規模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隨着老齡化和平均壽命延長,機關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人員數量膨脹,2020年中國供養人員中近四成不是在職人員。此外,供養人員規模主要來自基層區縣組織。
壓力之下,中國政府屢次傳出人員控制的信號。今年三月的全國兩會期間,「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被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一說法在六月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另一項報告中再次出現。
需注意的是,這一信號並非最近才出現,早在2013年政府在推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時,就曾立下「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的目標。不過上述研究發現,儘管2013年後編內人員明顯減少,然而單位自行聘請的編外人員不斷增加,依然成為財政供養的一大負擔。作者提醒,不能簡單採取嚴控人數的政策,應考慮本地常住人口的變化和地方財政情況,實行差異化政策。
而且政府機構都在推動AI辦公,對於很多行政職位的需求都會減少,還有偏遠人口稀少地區囿於轉移支付的減少要減少編制,哪來這麼多錢雇人😂
考公本身也是一種工作😂 放寬考公年齡本身何嘗不是在增加「就業機會」呢🤣
我就是编外人员……今年单位清退了另一个编外公司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