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隨著台灣「大罷免」第二階段連署持續進行,許多大專院校出現學生自發性設置連署攤位的現象,號召同學參與連署。截至發稿時間為止,有35位泛藍委、15位綠委等共59人進入二階連署。
根據罷免團體自行統計顯示,國民黨至少有洪孟楷、羅智強、王鴻薇、李彥秀、牛煦庭以及黃健賓等多名立委已達第二階段法定連署門檻,預計在未來兩週會有更多藍委達標。中選會於4月17日指出,罷免立委二階連署截止日,泛藍立委集中在5月,綠委則多在6月截止。
這股大罷免風潮進到校園後,已有逾20所學校的學生在校內自發設攤收集二階連署書。然而,此舉引發校內外熱議,部分學生、教師以及社會人士質疑這是「政治進入校園」,讓「政治是否應退出校園」的討論再次浮上檯面,校方也紛紛做出回應。這場圍繞在校園政治議題的論戰,再次引發社會對於學生參與政治的反思與辯論。
成大、政大、台大學生接力設攤
4月中旬,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在校內發起「來野餐ㄅㄚˋ」行動,邀請學生在芒果樹下野餐並討論政治議題,標語寫道:「自由是主菜,民主自己帶」,現場並備有連署書。不過,此活動在網路論壇Dcard遭質疑舉辦時間正為學校期中考,干擾校園氛圍。有發文者以發起人就讀科系「台文系」為背景,調侃其「文組期中太閒」,暗指文組不如理組。後續更有貼文邀請同學外帶「麥當勞」來野餐。
此前,由於台灣發生一起麥當勞主管性侵下屬事件,麥當勞公司的回應引發多數輿論不滿,因而發起拒吃麥當勞的抵制行動。
此外,政治大學學生也於4月9日舉辦罷免活動,並組成「現『政』罷免中」團隊,鼓勵學生簽署罷免書,並邀請系所教師在校園舉行短講活動,討論政治表意自由。
不過,一名台灣大學的黃姓學生在臉書社團發文指願意協助收集罷免花蓮立委傅崐萁的二階連署書後,卻遭網友批評。有民眾打電話至黃同學所屬系上辦公室抗議,黃同學說自己另遭某大學教授的言語羞辱與人身攻擊。她表示,會去連署純粹認為傅崐萁的作為損害台灣人的權益,「作為花蓮選民,必須拉下他」。
黃同學表示,無論是她在校內收集連署書時遭受羞辱,還是其他學校的學生在校園設置連署攤位時受到校方高層關切,這些事件都意味著個人言論自由正受到壓制,更是台灣民主出現倒退的警訊。
在多所大學接力擺攤收連署書的網路論戰中,其中,尤以政治大學的討論引人關注。政治大學過往有「黨校」之稱,其前身是1927年由中國國民黨創辦的「中央黨務學校」,以培養黨國體制下的政治人才為目標。學校課程聚焦黨務、政治宣傳與組織動員,校訓承襲自黃埔軍校,彰顯其鮮明的黨校色彩。歷經改制、合併、遷台復校等過程,政大逐步轉型為高等學府,但其歷史淵源仍與國民黨和中華民國政權密切相關。

4月9日,政大學生團體「現『政』罷免中」發起罷免活動,原預計於圖書館一樓收件,但遭校方以「場地未事先申請」為由阻止。校方聲明指出,尊重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但強調依據《教育基本法》與《選罷法》第52條規範,學校不得進行政治宣傳活動。
同時,該校園罷免行動也延燒到政大學生臉書交流版面,反對意見多以連署站占用學生讀書空間、政治退出校園、行政中立為由,反對校園出現罷免連署行動。不過,這種「政治退出校園」的呼聲,則與政大自身的校史形成了強烈對比。
該校社會系教授黃厚銘則不認同校方聲明。他認為,《教育基本法》第六條規定的主體是學校而非學生個人,學校不得利用行政資源為特定政黨宣傳,但學生在不使用學校資源的情況下,仍可自發性地為任何政黨宣傳。他質疑,若宗教性社團可在校園內自由活動而不違反第六條規定,則學生社團推動罷免活動也應受到同等對待。
在事件持續延燒後,教育部長鄭英耀對此表示,雖然校方必須維持中立、禁止政黨活動,但學生的言論自由與公民活動應被尊重,這是台灣高等教育珍貴的民主資產。
而反對者包括部分學生、教師、國民黨及民眾黨立委等則主張,罷免本質上屬於政治活動,應與選舉活動一樣禁止進入校園,否則違反「政治退出校園」原則。有學生在社群平台不滿表示,罷免團體「像邪教一樣」入侵校園。
政治大學隨後指出,在教育部長說明前,就已同意罷免連署站的設立,強調尊重多元立場。校方也表示,現行法規存有灰色地帶,已召集各方代表共同研議未來校內處理選罷活動的準則。
「政治退出校園」是什麼?
校園大罷免連署活動也引發輿論兩極看法。以大學生常用的Dcard為例,多篇討論貼文質疑「學校裡是否應該讓罷免活動落地」,認為政治不應進入校園。但也有不少學生反駁表示,自己有投票權與罷免權,參與連署是公民權的一部分,並未違法,也不涉毀謗。
除了政大、成大、台大以外,在中山大學,有學生設立罷免攤位後遭校方撕除文宣,引來學生會長批評校方侵害學生表意自由。校長李志鵬則公開回應,「大學生有投票權,也有罷免權,只要不涉及侮辱或誹謗,就是政治言論自由的體現。」在台師大,發起活動的學生較顯低調,選擇在校園外或附近收集連署書。
到底「政治退出校園」指的是什麼?在國民黨過去的威權統治時期,黨國體制透過教官系統、黨部組織與課程設計等方式,長年壟斷校園思想及箝制學術自由。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葉浩在「野火陣線」社團舉辦的短講中即指出,政治退出校園的原意,在於擺脫黨國體制對於校園思想的壟斷,爭取言論自由,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公民,而非排除政治參與。
解嚴後,民間社會與在野黨推動「黨政軍退出校園」運動,核心訴求包括解除政黨對校園的組織控制、終止意識形態灌輸,以及保障師生自主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更修訂《教育基本法》,明定「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但該條款原意是規範「學校行政單位」而非限制學生自發活動。

東海大學政治學者張峻豪對端傳媒解釋,「政治退出校園」源自威權時代政權對大學的控制,透過行政機器與意識形態介入校園,壓縮了大學的自主性與言論空間。然而,在今日民主體制下,大學尤其是公立大學,應確保「行政中立」,但「行政中立」與「政治中立」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
張峻豪強調,在民主體制下,師生連署應視為自由表達政治意見的一環,與威權時代的政治干預意義迥異。他說,政治退出校園的核心應著重於行政中立,而非全面排除校園內的政治言論。他認為,師生連署與政黨宣傳不同,屬合法的意見表達。
此外,張峻豪強調,校園內所禁止的是具旗幟性、組織性,或為政黨服務的政治宣傳行為,例如懸掛旗幟、設立辦公室等,若僅是意見表達,而非具體政黨動員,應仍屬合法範疇。
不過,部分學生主張校園應全面排除政治,反映出年輕世代對政治的誤解與厭惡。張峻豪認為,《憲法》保障言論、講學自由,政治性言論更應受到保障。他指出,年輕人對政治參與冷感,與政黨認同感下滑有關,除非新的第三勢力崛起,否則這股政治冷感將持續。
對政治與校園的距離敏感,與台灣特殊的政治歷史脈絡有關。歷經38年的戒嚴時期,言論與講學自由受到壓制,社會與校園都受到嚴密監控。雖然台灣目前在校園中已不見政黨組織的身影,但不意味著政治力量已遠離校園。關於政治與校園的辯論,預料將隨著大罷免連署行動持續升溫。
(端傳媒實習記者黃郁淳對本文亦有貢獻)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