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衆,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美國時間週三(4月2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白宮玫瑰花園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對世界各國大幅提升關稅稅率。對此,擁有70年歷史的金融服務公司Wedbush分析師對媒體表示,關稅飆升的幅度比市場「預期的最糟狀況還要更糟」,科技業尤其將備感壓力。
依照目前宣布的政策,除特定豁免產業以外,4月5日起所有國家都得開始面對最低10%的關稅,而4月9日起,有60個被美國特別點名的經濟體──包含歐盟、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印度、越南等──又將開始面對專屬各國的高關稅稅率,稅率由10%至50%不等。這比原先市場普遍預期可能會有「相當於對全球所有國家開徵10%至20%的關稅」高上許多。
至於新關稅政策實際上對經濟的衝擊會是如何?知名經濟學家Claudia Sahm表示難以確切預測:「我們所有人有記憶以來,從來沒發生過如此大幅度的實驗。」
「對等」稅率的計算與關稅無關
早在新政策宣布之前,特朗普政府對外都將新政策形容為開徵「對等」(reciprocal)關稅。但在今日的新聞發表會上,特朗普對各國所加徵的關稅稅率並非直接取決於這些國家原先對美國出口的平均關稅。
於發表會上,白宮並未正式公布計算方式,只說這是經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評估,同時反映了其他非關稅貿易壁壘;在經貿的領域,這樣的用詞通常可能涵蓋商品安全衛生標準、進口限額等限制。
數小時後,美國貿易代表署(US Trade Representative)的官方網頁宣布計算公式,證實許多人的猜想:此一計算方式和關稅並無實質關聯。
相反地,美國政府預設其他國家若沒有設置貿易壁壘,美國就不會對這些國家有貿易逆差,長期的進出口差異應該會接近於零。亦即,如果美國向這些國家進口的商品總價值較高,出口的商品總價值較低,那必然是因為這些國家作弊、從事不公平競爭、佔了美國便宜,或者如特朗普於新聞發布會所說,是美國被這些國家「洗劫、掠奪、用強、搜刮」(looted, pillaged, raped and plundered)所致。
在這個前提下,貿易代表署說明,美國政府「預設」所有長期的貿易逆差並不是因為各產業實際上的配置、不是因為美國市場的需求所產生,而都是「源自於其他國家對美國架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所以,他們是直接用貿易的結果反推關稅障礙的高度,計算出所謂「對等」的稅額,實質上是在針對高貿易逆差的國家。而考慮到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實際位置,這很可能意味著,很多即將面臨高關稅的國家,其實會是美國企業採購原物料或零組件的主要來源。
日韓與中國合作?越南取代中國製造業之路受阻?
在具體國家方面,長期遭受特朗普指控違反「公平競爭」的歐盟被開徵20%的額外關稅。加拿大與墨西哥則並未在本波關稅增加之列。白宮說明,這兩個國家先前已被特朗普宣布要特別開徵25%關稅,目前仍在協商過程當中,將會另外處理。
中國被額外開徵34%的關稅,值得注意的是,這還得疊加在原先就有的20%關稅上,因此實際上的稅率將來到54%。至於美國的「東亞盟邦」日本高達24%,韓國更是來到25%。
在這樣的經濟動盪下,中日韓三國於3月31日破例展開部長級聯合經濟對話,是五年來首見。在共同聲明中,中日韓三國罕見宣示將密切合作,針對三國自由貿易協定展開談話,並強化東南亞國協與中日韓紐澳既有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經濟夥伴關係。中國央視甚至藉此宣稱日韓同意與中國共同應對美國關稅政策,不過此一說法遭到韓方發言人描述為「稍嫌誇大」。
不論如何,財經媒體《彭博社》日前表示,中國與日本、韓國乃至澳洲、東南亞等國原先有許多矛盾衝突,但特朗普的關稅措施反而可能讓他們發展更多貿易關係,對中國反而有利。《金融時報》美國主編Edward Luce亦評論,這波關稅提高也很可能為美國帶來長期的「外交成本」,降低其他國家對美國政府的信任,不敢與美國簽署協議,反倒會增進彼此之間的合作。
至於台灣則被額外開徵32%的關稅。不過,芯片(台灣稱晶片)、半導體產業是台灣對美國最重要的出口項目之一,而半導體其實豁免於這波關稅增加之外。儘管如此,晶片龍頭輝達(Nvidia)盤後交易依然大跌5%,台積電盤後交易的跌幅更來到6%,反映投資人對於整體產業動盪下的不安全感。正是因此,整體而言反映科技業的納斯達克指數(Nasdaq)都整體下跌,幅度在3%至4%之間。
另外,東南亞多個國家也被加徵大幅關稅。這些國家有許多是重要出口國家,尤其因應在中國生產成本提高,更是漸漸取而代之,成為更多工廠的所在地,如今也遭受關稅的打擊。尤其越南不僅高度依賴像美國的出口,且近期才成功吸引蘋果、三星、英特爾等跨國企業設廠,卻也將面對46%的高昂關稅──即使越南政府在本週稍早已經主動向美國示好,單方面降低美國液化天然氣、農產品、汽車等各項商品的關稅,卻仍無法倖免。

反制或者示好?
目前較大的不確定因素在於特朗普政府會不會在短期內、甚至在4月9日之前就改變對特定國家的政策。
誠然,白宮目前對媒體的說法中,強調這些關稅措施「並非協商策略」,而是長期的新政策,且越南等國原先的主動示好也並未成功。即使如此,面對特朗普政府的新政策,各國政府可能會有不同的回應方式,既可能想辦法向特朗普政府示好、「求情」,但也可能展開報復措施,以免被國內選民視作軟弱。在這個前提下,特朗普可能決定在9日前後就對特定前來求情的國家「網開一面」,但也可能在近期內又對他所不滿意的國家「加重處罰」。
目前為止,許多國家都表達可能將有所反制。除了中國商業部表示「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並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以外,就連日本的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也表示需要考慮所有可能選項。當被記者問到是否將採取報復措施時,武藤的回答是「我們必須選擇對日本最好、最有效的做法,必須謹慎但大膽且快速」,並提出美國做法可能不合乎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規範。
在歐盟方面,歐盟理事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已開始「準備進一步的反制措施,若協商失敗,將藉此保護我們的利益和企業」;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Bernd Lange則表示歐盟必須以「合法、正當、輕重得當且具決定性」的策略回應,以期「我們的回應足夠強力,帶來足夠的誘因,讓美國走上談判桌」。後面的說法雖然不若中國如此強硬、鬥志高昂,但也傾向於反制而非示好。
目前,最軟性的回應之一來自英國。英國「僅」需支付10%的額外關稅,低於歐盟的20%,目前民調低迷的首相施紀賢立即在議會表示這證實他對美國較為和緩的策略奏效。雖然英國民眾壓倒性多數對特朗普感到反感,且英國傳統夥伴國家如加拿大、歐盟更經常成為特朗普的批評對象,但自上任以來,施紀賢為了在貿易和烏克蘭議題上遊說美國,特意與特朗普經營關係,幾乎絕不批評特朗普。這次英國承受的關稅稅率較低,讓施紀賢可以藉此宣稱勝利。不過,英國的鋁業、鋼鐵業、汽車業仍須面對特朗普前一波宣布的25%關稅,仍將對產業有相當衝擊。此外,英國工黨政府先前也已經對美國拋出其他條件,包含可能降低美國農產品的關稅──但並未承諾討論降低農產品安全衛生標準,而這向來是英國乃至歐洲其他國家對美國肉類與海鮮類產品的最大疑慮。同時,英國政府原先計畫向跨國社群媒體、搜尋引擎、線上購物等大型公司開徵數位稅,也普遍猜測可能會被喊停,或者以其他方式回頭補償這些公司。英國已經面對財政緊縮,近日才展開新一波社會福利刪減,若美國大企業獲得實質減稅可能將引發民意反彈;此外,這也已經引發英國國內專家疑慮,認為英國更可能會迫於美國壓力而徹底無力展開對跨國科技業的管制。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