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是公共服務的重要一環,我們的即時報導一直免費,幫助你和身邊人獲得最新的準確資訊。然而報導不是憑空而降,有會員付費支持。今天加入端傳媒會員,可享8折,暢讀全站內容。
新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鄭嘉如(Selina Cheng)在7月17日遭《華爾街日報》(WSJ)即時解僱,她指《華爾街日報》曾向她施壓,要求她不要參選記協主席和辭去當時的理事一職。
上司稱記者和記協主席「無法共存」 要求退選主席
鄭嘉如17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她指早在記協選舉前夕,《華爾街日報》的資深編輯發現她參選主席後,英國上司曾要求她退選和退出原本記協執委職位,惟鄭嘉如拒絕。鄭嘉如指上司承認香港的新聞自由面臨嚴峻挑戰,但表示她在《華爾街日報》和記協的職位「無法共存」,又指《華爾街日報》的員工「不能在香港這類地方推動新聞自由」,「不似其他西方國家、其他新聞自由已被確立的地方。」鄭嘉如引述上司稱,《華爾街日報》仍會報導傳媒在法庭審訊等香港新聞自由的事件,所以員工推動相關議題會構成衝突。
直至昨日,她與由英國抵港的上司、《華爾街日報》國際版主編 Gordon Fairclough 對話15分鐘,對方指因「架構重組(restructure)」將她的職位刪減。她向對方表明不認為是真正原因。鄭嘉如專責報導中國電動車行業和能源議題,她稱5月份《華爾街日報》裁員時,上司曾指她的報導領域在亞洲很重要,要繼續下去。
鄭嘉如提到,《華爾街日報》的記者 Evan Gershkovich 被俄羅斯拘禁至今一年,《華爾街日報》持續支持並推動他儘早獲釋,惟是次有資深編輯解僱她,要脅員工的人權和阻礙其推動新聞自由,她感到「深深震驚」,「特別在這個新聞自由受到衝擊的地方(香港)。」鄭嘉如亦在新聞稿中指,《華爾街日報》編輯室曾在今年5月撰文表達對香港新聞自由惡化的憂慮,但卻給記者施加壓力不要參選記協主席,這將加劇香港新聞自由惡化,對此予以譴責。
她指以她所知相關決定並不牽涉「外來壓力」,「《華爾街日報》、我的前僱主對香港日益嚴峻的新聞自由狀況有造成負面影響,我認為他們這樣做不是一個被動的角色,而是主動選擇去這樣做的。」
記協在6月22日舉行執委會換屆選舉,鄭嘉如以100票贊成當選新一屆記協主席,在7月1日履新。她自2021年擔任記協執委會成員,在2022年起於《華爾街日報》工作,當選主席前曾擔任記協的名譽秘書和理事,但《華爾街日報》當時未有干預。此前,鄭嘉如曾在《Hong Kong Free Press》和《香港01》等香港本地傳媒機構工作。
鄭嘉如指,記協是香港記者的工會,為記者的權益和利益而奮鬥,新聞自由是其賴以工作的基石。她說,「記者去推動和保護新聞自由是必須的,這在世界各地所有地方都是一樣。新聞自由的需要不會因為地域而改變。」
她補充,香港傳媒面對的不安和恐懼已經影響到《華爾街日報》在千里之外的管理層,並對於有編輯認為「新聞自由是備受爭議」而感到非常失望。「有一些希望恐嚇記者、或者令到記者無法繼續他們工作的人想我們相信這件事。」她強調,「但是,新聞自由不是備受爭議的。」
鄭嘉如指正和記協尋求法律意見,並考慮對《華爾街日報》可能違反香港《僱傭條例》、《基本法》27條有關保障港人參與工會的權利,作出申訴。
《華爾街日報》回覆端傳媒查詢,確認在今日作出「人事變動 (personnel changes) 」,但對於鄭嘉如被解僱是否與其擔任記協主席有關,《華爾街日報》表示不回應個別人士個案,並指「一直並繼續在香港和世界各地,作一個有力和敢言的新聞自由倡導者。」
較早前,《華爾街日報》總編輯 Emma Tucker 於5月發內部通函,宣佈調整亞洲業務,將亞洲總部由香港遷移至新加坡,「就如很多我們報導中的公司一樣。」據傳媒報導,部分香港記者會被調至新加坡或亞洲各地,另有多名駐港記者和編輯被裁,解僱佔目前香港駐站規模逾半,規模大幅減至個位數。
根據記協會章,失業會員如在另一行業覓得臨時工作,可保留會籍,以六個月為最長期限;而會員在失業期間若證明主動向積極尋找新聞工作,亦可保留會籍。鄭嘉如認為現時失業是短暫性,認為其專注報導的題材熱門,並對自身的工作能力有信心,不擔心求職有困難。
7月18日,香港勞權監察、活水等多個海外港人組織與國際組織向《華爾街日報》發出公開信,要求《華爾街日報》公開交待事件。公開信指「參與工會是每個人的基本人權」,「不容任何僱主侵犯」。批評「在香港基本人權受到極大打壓的時候,阻礙僱員參與工會,等同助紂為虐。事件亦令我們對華爾街日報在保護人權上的承擔產生極大質疑,擔心立下極壞先例」。 公開信要求《華爾街日報》「撤回解僱鄭嘉如的不合理決定」並「撤查事件中涉及歧視工會的管理層,盡快向公眾交待事件,並承諾不會讓相同事件重演」。
換屆選舉風波不斷 參選人被抨擊「大部分是外媒」、記協「沒認受性」
自2019年反修例運動、2020年《國安法》落地以來,香港傳媒環境收窄,處於風眼口的記協屢被高官點名批評,又受親中媒體狙擊。
5月,記協執委會換屆期間出現不少變數,已連任3屆的前主席陳朗昇宣布不爭取連任。他表示獲「有份量人士」勸喻,「可以給記協一個生存空間,那我沒有留的理由。」另一方面,《透視報》主編李敏妮曾報稱參選記協主席;她曾接受大陸博客「靖海侯」的訪問,支持《國安法》和假新聞法。她其後因未及時補回其中一位提名人撤銷的提名而喪失參選資格,一度指「事件或許會進入法律程序」。
6月21日,記協執委會換屆選舉前夕,有會員和前會員收到不明來歷的 WhatsApp 訊息,稱會員周年大會受執法和情報機關滲透,應與其「保持距離」。記協發稿表示沒有收到有關消息,並澄清周年大會不涉及任何法律風險。同日,保安局長鄧炳強回應指記協沒有認受性,又留意到參選人「大部分都是外媒記者,有部分是自由記者,有一些甚至不是記者」,「以為是外國記者協會」,並稱參選人的組織收取美國金錢。他更主動批評記協取消一名「原本說要改革」的參選人資格。
記協大會兼換屆選舉當日,會員出席人數較去年多一倍。而今屆12名當選理事中,包括鄭嘉如,有3人來自英文媒體,當中兩間為外媒。而其他理事來自網媒如《誌傳媒》、《香港 01》、《Hong Kong Free Press》,亦有自由記者。不過,BBC 記者 Danny Vincent 和關注難民權益的組織 Justice Centre Hong Kong 高級政策顧問張皓明在當選後請辭。陳朗昇表示 Danny Vincent 曾提及退選因「有困難」,但不便透露原因;而張皓明發聲明,指接受提名和退選為個人決定。
記協在17日的聲明亦提及「有同業反映,參選記協、香港外國記者會(FCC)以及駐華外國記者協會(FCCC) 執行委員會選舉後,收到僱主要求不要參選,否則可能會失去工作」
今年1月,記協遭稅務局追收2017/18年度逾40萬港元的利得稅,記協表示對稅局以該會的銀行存款作為計算基礎感到不解。記協指,多年經費主要來自公私營機構在籌款晚宴上提供的贊助,又強調一直按時將財政報告等提交政府。記協反對評稅,並獲稅局答應暫緩繳付其中15萬元,而餘下稅款須分為兩期繳交,記協在2月已繳付第一期的19萬元款項。
除記協外,外媒亦成為政府攻擊對象。3月,立法會審議《23條》立法期間,政府曾在一周內譴責彭博社、《華盛頓郵報》及《泰晤士報》有關《23條》立法或政治環境的評論和報導,批評誤導失實。鄧炳強亦在2月點名指 RFA 受美國聯邦政府資助,並批評其抹黑《23條》。RFA 其後宣布因應《23條》立法,考慮到員工安全,決定不保留全職員工,並關閉香港辦事處。
【編注:《華爾街日報》的母公司 Dow Jones 為端傳媒的商業合作夥伴。】
敬請端傳媒之合作夥伴收回解僱鄭小姐的決定,否則取消付費訂閱。
微末之力,聊以表態。